吴玉贵《西暨流沙:隋唐突厥西域历史研究》出版

学术   2024-10-19 19:03   上海  

西暨流沙:隋唐突厥西域历史研究

吴玉贵 著

2024年7月出版

105.00元

978-7-5732-1232-0



编辑推荐

*隋唐边疆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多视角、全方位考察,深化丝绸之路史研究

*以杜甫“观兵诗”、白居易“毡帐诗”为例,打开新视窗,揭示真实的历史细节


名家推荐

本书分为“突厥”、“西域”、“胡人与胡风”三大专题,均是近年对隋唐及相关时段边疆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以西北为关注重心,运用传世史籍与新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所考论专题有新见发表,为学界提供了颇多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学术收获。对若干重要人物及其事迹的研究,对若干于隋唐边疆史民族史形成显著影响的家族的研究,均明显推进了学术的进步。对杜甫“观兵诗”、白居易“毡帐诗”特殊视角的考察,通过文史结合的研究路径,详尽地揭示了真实的历史细节,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吴玉贵先生是我国中古史研究的资深名家,在中古边疆史、中古历史文献学、民族史和隋唐史等领域都卓有贡献,著作闳富,成就斐然。《西暨流沙》中的十三篇论文,分为“突厥”、“西域”、“胡人与胡风”三大专题,反映了他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古时代西北和北方民族及其与中古中国社会文化丰富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每篇论文都曾引发广泛关注,我本人在学习和研究中古民族史时亦曾深受教益。

——罗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时期,因其兼容并蓄、包容万象,引人入胜。作者吴玉贵运用传世史籍与新出土文献,考察了突厥、回鹘、突骑施、粟特等族群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详细分析了发生在高昌、伊吾地区的族群活动,并通过白居易诗词中的毡帐等个案分析,探讨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为读者详细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突厥、回鹘、突骑施等族群的面貌以及隋唐王朝与西域关系史的真实细节。


作者简介

吴玉贵,1956年生,新疆奇台县人。1981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文史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隋唐时期)及历史文献学。


目  录

第一编 突厥

壹 西突厥新考

——兼论《隋书》与《通典》、两《唐书》之“西突厥” / 3

贰 阿史那弥射考 / 44

叁 阿史那贺鲁降唐诸说考异 / 59

肆 高昌供食文书中的突厥 / 78

伍 回鹘“天亲可汗以上子孙”入唐考 / 103

陆 《唐故突骑施王子志铭》再探讨

——兼论突骑施黑姓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 123


第二编 西域

柒 试论两件高昌供食文书 / 151

捌 隋唐伊吾史二题 / 173

玖 吐蕃“求分十姓突厥之地”辨误 / 184

拾 杜甫“观兵”诗新解

——唐乾元二年西域援军再次入关史实钩沉 / 196


第三编 胡人与胡风

拾壹 凉州粟特胡人安氏家族研究 / 227

拾贰 白居易“毡帐诗”所见唐代胡风 / 283


后记 / 309 


杜甫“观兵”诗新解

(节选)


安史之乱(755—763)爆发后,安史军队下河北,陷长安,两渡黄河,再破洛阳,唐朝中原腹地全面沦为战场,唐玄宗、肃宗先后征调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诸道兵马入朝勤王,唐前期一百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及西北边疆防御体系全面崩坍。杜甫目睹了安西、北庭军队入关勤王的情景,创作了两首以“观兵”为主题的诗歌,留下了西域兵马内调的宝贵的现场记录。其一为《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以下称《观安西兵》)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

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萧涤非先生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总括历代学者的意见,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做了详细解释。解题称:

黄鹤曰:“此诗当是乾元元年华州作。”《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三月,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屯河内。”“六月,以开府仪同三司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九月庚寅,命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 · 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七节度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将步骑二十万讨安庆绪。”浦注:“自怀州赴关中待命,道经华州,乃八月以前未赴讨时事也。”不曰镇西,而曰安西,循旧名也。

按,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在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二年七月。解题所称“讨安庆绪”,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相州(治今河北临漳县)战役。唐军收复两京后,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在乾元元年三月率军进驻怀州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市),六月,兼任怀州刺史,继而率领安西、北庭行营将士参加了乾元元年九月正式开始的相州会战。如果杜甫在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目睹过李嗣业所率的西域军队,只能是在乾元元年六月至九月之间,即杜甫就任华州至相州战役开始这段时间。

相州战役是唐朝精心策划的一次规模恢弘的大会战。朝廷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通过这次战役一举肃清安史叛军。早在乾元元年五月,战役就已经进入了实际筹划阶段。驻扎在怀州的安西、北庭行营,处在与安史军队接战的第一线。战役开始前,李嗣业为了不贻误戎机,甚至将辎重军需都留在了怀州,率军轻装赴战。如果按照上文解题中传统观点对《观安西兵》诗的解释,则大战在即,李嗣业首先率军从东方前线向西开拔,远赴千里之外的关中“待命”,然后再原道折返,东向参加相州会战。无论时间是否允许,这都是完全违背常识、不合情理的事。

 浦起龙大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而特别强调《观安西兵》反映的是“八月以前未赴讨时事”,即将《观安西兵》诗与安西、北庭行营在本年九月参加相州战役区别开来。可是由所谓“九节度”率军参加的相州会战,是当时唐朝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西域勤王兵马不仅参加了会战,而且是这次战役的中坚力量。诗中明确称“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又称“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救中原”、“无河北”云云,明显是指打击安史军队。如果《观安西兵》果真是杜甫在华州期间所作,则只能是反映安西军队参加相州会战“赴讨”之事,而不可能指其他军事行动。浦说显然也未得要领。

其二为《观兵》(以下称《观北庭兵》)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观北庭兵》下解题称:

 黄鹤曰:“诗云:‘北庭送壮士’,按北庭即镇西、北庭节度之兵,元帅谓李嗣业。乾元元年九月,嗣业会九节度攻邺,是时,公有《观安西兵赴关中待命》诗,今诗云‘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乃邺师未溃之前作。公意欲且平吐蕃也。当是乾元二年春作,非秦州诗。”按“意欲且平吐蕃”之说,甚违诗意,盖黄鹤所用千家本列此诗于秦州诗中,受其他忧吐蕃诗之影响而生误会。其他论断,均较稳当。

《观北庭兵》解题主要引用了黄鹤的观点,认为除了“意欲且平吐蕃”这种说法不妥外,黄鹤“其他论断,均较稳当”。但传统观点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解释同样存在无法解释的疑点。首先,黄鹤将《观北庭兵》诗的写作时间限定在“乾元二年春”、“邺师未溃”之前,即相州战役期间。但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庚寅,安西、北庭行营在李嗣业统领下与诸节度会攻邺城,二年正月二十七日丙申李嗣业战死于邺城,其间一直与行营战士在相州战场鏖战,而此时杜甫身在千里外的华州,根本没有在华州观送北庭壮士的可能。同年三月六日壬申唐军在邺城败散,“诸节度各溃归本镇”,安西、北庭行营将士也护送李嗣业灵柩回到了怀州,唐朝廷在同月二十五日辛卯任命荔非元礼为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兼怀州刺史,正式接替李嗣业。也就是说,不仅“邺师未溃”前不存在华州“观兵”的可能,即使是在相州溃败后,安西、北庭行营也未回到关中,杜甫也无由在华州见到安西、北庭行营的军队,不可能在华州“观兵”。

总之,如果按照传统观点,将“观兵”诗的创作时间置于乾元元年至二年杜甫任华州参军期间,与历史背景多有违碍,无法自圆其说。杜甫“观兵”诗,直接反映了安西、北庭将士东调勤王的史实,有必要重新梳理安西、北庭行营入关及之后的线索,进而对“观兵”诗做出新的更合理的解释。

①《杜甫全集校注》卷五,萧涤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156—1160页。

②参见《杜甫全集校注》“附录”一“杜甫年谱简编”,6535—6539页。

③“安西、北庭行营”在唐代史料中称谓不同,或作“镇西、北庭”,或作“四镇、北镇”,具体讨论见下文第五节“两个安西北庭行营”。本文中除直接引用史料外,统一称“安西、北庭”。

④《旧唐书》卷一〇《肃宗纪》载,乾元元年五月“以荆州长史季广琛赴河南行营会计讨贼于河北”(252页),则此时已经开始筹划调集部队。

⑤以上李嗣业率军参加相州战役的具体情况,请参见下文第三节“相州战役前后安西北庭行营的活动”。

⑥ 《杜甫全集校注》卷五,1243—1245页。

⑦《旧唐书》卷一〇《肃宗纪》,253、254页

⑧《通鉴》卷二二一乾元二年三月,7069—7070页。

⑨《旧唐书》卷一〇《肃宗纪》,255页;《旧唐书》卷一二八《段秀实传》,3584页。


汉学研究
研究汉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