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涛著《边塞、交通与文书——肩水金关汉简研究续编》出版

文摘   历史   2023-11-22 23:27   北京  


      书 名:《边塞、交通与文书——肩水金关汉简研究续编》
      著 者:郭伟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定  价:78.00元 



作者简介

郭伟涛,男,1985年生,河南虞城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关注领域为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秦汉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前  言

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進入内蒙後稱爲額濟納河。額濟納河給一望無際的戈壁帶來了非常珍貴的水源,因此沿河而行成爲這一地區通行的必然選擇。從甘肅走廊沿黑河-額濟納河一綫北上可直抵蒙古高原,自古至今,這都是一條交通要道。西漢朝廷擊敗匈奴勢力之後,在額濟納河一綫修築了綿延不絶的烽燧和邊塞長城,與此同時,又自南向北在額濟納河岸邊設立了肩水金關和懸索關兩道關卡。
肩水金關地處今甘肅金塔縣航天鎮之北,額濟納河東岸,考古編號是A32遺址。原名應該是金關,因轄於肩水候官塞(又稱肩水塞),在通關文書里往往寫作“肩水金關”,故又稱肩水金關。最晚不會遲於西漢昭帝末期,肩水金關就已設立,一直到東漢建武初期尚未廢置。在當時的邊塞防禦體系中,金關恰好位於肩水候官塞北部東西塞墻的交匯處。這道塞墙,西起額濟納河,向東延伸進茫茫的戈壁灘。此地出土的一枚簡牘中,肩水金關的長官自稱“肩水塞閉門關嗇夫”(73EJT1∶18),可見金關的獨特地位。關閉了關門,也就關閉了肩水候官塞防區與北邊的交通通道。因此,從内地和河西走廊前往北部的居延地區,或者從北部的居延地區前往河西走廊和内地,都必須經過金關。

肩水金關,連同北邊位於卅井候官塞南端的懸索關(A21遺址),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函谷關、雁門關等雄關險隘不同,没有特别險要的地勢,也没有雄偉堅固的關城,幾乎不具有軍事方面的作用。肩水金關更像是從北向南進入金關南部一帶緑洲(當時可能叫騂馬)的關卡,卅井懸索關則是從南向北進入北部居延緑洲的關卡。兩個關卡雖然位於漢匈交争的邊境地區,但更像是某種“邊境特區”(騂馬屯墾區和居延屯墾區)的門户,主要是爲了管理河西、内地與兩個“特區”之間的人員物資往來,基本上對内不對外。兩個關卡所起的作用,更近似於檢查崗,而非軍事防禦的戰略要隘。

從機構設置來説,肩水金關統轄於肩水候官塞。與此同時,肩水塞還轄有東、西、南、北、中、左前、左後、右前、右後等九個部,每部平均管轄約六到八個不等的亭隧。肩水候官塞的長官稱肩水候,各部長官是候長,亭隧長官是亭長或隧長,金關的長官是關嗇夫。從職官體系和文書行政上看,金關嗇夫聽命於肩水候,與其他部或隧没有行政上的隸屬關係。不過,值得註意的是,與金關維持獨立關係的東部候長、騂北亭,也與金關一起坐落在A32遺址,肩水候在相當長的時期内也駐在此地。從A32遺址平面圖看來(參本書第二章第四節),金關等於是在東西走向的塞墻上開了個口子,設立爲關卡,而西南處的塢院則爲騂北亭和東部候長的駐所,肩水候駐在此地時應該也有專門的房屋。只不過,限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現在已經無法弄清楚這些機構和相關人員所處的具體房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關門兩側的房屋無疑爲金關吏員所使用。

1930年代初期,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瑞典成員貝格曼,在額濟納河沿綫衆多漢代邊塞遺址中發掘簡牘一萬三千多枚,其中八百多枚在A32遺址獲得。1973年秋,甘肅文保部門在此地重新布方發掘,獲簡牘一萬一千多枚。這兩批簡牘由肩水金關、東部候長、騂北亭和肩水候等機構或長官所遺留,其中無疑包含了大量的通關材料。當然,貝格曼發掘的其他居延舊簡,1973年甘肅文保部門在北邊的甲渠候官(A8)等遺址發掘的居延新簡(八千多枚),1986年甘肅文保部門在金關南邊不遠的肩水候官遺址(A33)發掘的地灣漢簡(七百多枚),2000年前後内蒙古文保部門在北部額濟納旗地區調查所獲的額濟納漢簡(五百多枚),這些批次的簡牘中也有不少的通關簡牘。

這些通關簡牘,大部分是吏民通關證件的録副和通關之時金關吏卒所做的登記記録,以及金關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往來文書,另外就是與交通通行有關的材料。本書上編圍繞通關證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大致説來,漢代吏民出行所持的有效證件,共有符、傳和通行用的致書三種。本書前三章對三種證件的形制、效力、使用等等作了綜合研究,第四章以個案的形式分析了始建國二年騎士通關册書的構成與事件始末。當然,不僅是漢代,秦代在交通出行方面也有相應的制度和規定。本書第二章附録了一篇文章,通過對“來復傳”含義的考辨,討論里耶秦簡所見“續食”文書的性質,以及秦代官員出差的相應規定。通過制度與實踐兩個層面的觀察,或許能更爲深入地窺見秦漢王朝控制人群流動的技術手段與政策精神,相應的歷史圖景也許會更爲清晰。

前面提到額濟納河沿綫漢代邊塞遺址出土了多批次簡牘,視綫再往西移動,疏勒河流域也出土了不少批次的簡牘。已經刊布的馬圈灣漢簡(馬圈灣遺址)、玉門關漢簡(小方盤城遺址)和其他零星的簡牘,是在邊塞遺址出土的;目前正在整理刊布的懸泉漢簡(敦煌與安西之間的懸泉置遺址),是在傳置郵驛機構出土的。這些西北地區開闊遺址出土的簡牘,連同湖南和其他地方官署古井“井噴而出”的簡牘,對秦漢歷史文化研究和簡牘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着研究的深入和視野的開闊,這些文書簡牘的重要意義勢必會得到進一步的突顯。

從發現至今,文書簡牘的整理和研究,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歷程。受傳統學術研究的影響,學界往往將簡牘視同傳世文獻,目光多聚焦於文字記載,而較少關注文字之外的信息。簡牘文字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諱言的,但作爲一種物質載體,簡牘所具有的考古屬性和文物屬性無疑也值得充分重視和深入挖掘。更何況,簡牘文本的整理與解讀,有時也根本離不開對考古信息的利用。文書簡牘,更是如此。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進一步重視和利用簡牘作爲考古文物的一面。

在這一思路的觀照之下,本書下編第五章系統梳理了西北文書簡的編號,第六章順帶考察了古井簡的整理體例。這些問題貌似瑣細和細枝末節,其實攸關甚重。處理得當,自然皆大歡喜;處理不當,將留下遺憾和麻煩。當然,這些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一開始就全部想明白,而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予以總結和改進。第七章主要利用考古信息分析了古井簡的棄置過程和性質,並揭示在走馬樓吴簡研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揭剥圖的適用性。第八章從文書學和考古學的角度,評述了文書簡牘研究的取徑與方法。這兩部分的思考,或許有益於開闊簡牘研究的視野,並豐富簡牘研究的内涵。

比較遺憾的是,我學習西北漢簡雖然也經歷了不短的時間,有時不免浮想聯翩,神往茫茫戈壁,可惜始終没有實地踏訪本書主要涉及的額濟納河流域。再往西的疏勒河流域,也只是匆匆一瞥。我一直覺得,對於我來説如此特别的一個地方,一定不能輕易隨便地踏足,一旦過去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仔仔細細地觀摩訪查。這樣的期待,一時半會兒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幾次難得的短期考察機會,也由於矜慎躊躇的心理而作罷。書中所論,或許因此不免於“紙上談兵”。期盼讀者有以教之。



致  谢

      

這本小書,來源於我的博士論文和博後報告。這兩階段學習成果的另一部分,已經收錄在2019年出版的《肩水金關漢簡研究》一書里。書中所收各篇文章發表以後,學界又有不少討論,但限於時間精力和興趣的轉移,本次集結成書,也只能在具體行文上做些調整,大的觀點沒有改變。
作為學術生涯出版的第二本書,已經遠沒有前一本書出版時的興奮和激動。雖然如此,還是要表達一下由衷的感謝。
2019年7月博士後出站,我有幸留在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中心工作。一流的科研條件,緊湊有序的工作節奏,安靜自由的學術環境,使我受惠良多。這幾年來,得到了很多師長的關愛和教導,友朋同道的指教和扶助,人生不易,更覺寶貴與難得。

因為職業的習慣,我最喜歡的,莫過於一個人待著。有時在外面熱熱鬧鬧一整天,晚上八點多到家,心裡總還覺得少了點東西,忍不住要去辦公室坐一會。大女兒的成長和小女兒的出生,使我被動或主動改變了工作習慣。當然,還有三年大疫,期間幾次封控禁足,享受家庭樂趣之餘,有時進入了工作狀態,苦思冥想,睡前刷了兩次牙都不自知,以致於妻女嘲謔中年癡呆。

小女兒2022年出生後,大部分時間養在姥姥家。岳父母已年過六十,在伺候老人之外,還要照顧兩個孫子和一個外孫,很是不容易。有時又要考慮我們的思女之情,在商丘與北京之間來回奔波。深感歉疚與感謝。

這裏還要特别感謝本書責編徐卓聰老師,沒有徐老師的鼎力相助,不可能呈現如今的面貌。至少書名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書稿原來只有副標題,簡短卻也面目可憎,徐老師建議潤色,優美一些。我本來對正副標題搭配的流行做法頗有成見,以為徒然增加引用者的辛勞,要在鍵盤上多敲幾個字,印出來還浪費紙墨。後來轉念一想,這麼艰深枯燥的學術書籍,書名就是起得跟詩歌一樣,也不可能誆誘更多的人關注,不至於浪費社會資源。更何況,“聽人勸,吃飽飯”,徐老師在出書方面肯定比我有經驗。想到這里,欣然命筆,改為現在的書名。

希望下一本書,能夠拿出更好的作品,以回報大家的厚愛與幫助。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本号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唯一官方公众号。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9月,是经民政部审批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四十余年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已成为海内外中国秦汉史研究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本号将努力成为沟通海内外秦汉史研究者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