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发表综述论文8篇。
(一)聚磷菌最新研究进展:Ca. Accumulibacter,Dechloromonas和Tetrasphaera等主要聚磷菌的除磷代谢机理、工艺应用和影响因素(本文为ESI热点与高被引论文)
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phosphorus-accumulating organisms of 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Dechloromonas and Tetrasphaera: Metabolic mechanisms, applic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科研团队:青岛理工大学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创新团队(毕学军教授团队)
第一作者:赵伟华
通讯作者:彭永臻
作者排名:赵伟华,毕学军,彭永臻,白萌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5675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论文分区:JCR一区
图文摘要
研究背景
目前, 污水生物除磷通常采用生物除磷、 化学除磷或两者相结合方式。化学法除磷消耗大量药剂, 形成的化学污泥难以处理。生物除磷具有经济性, 同时可利用生物除磷过程中的富磷上清液或者含磷污泥进行磷资源的分离和回收。因此从磷资源回收角度, 生物除磷更具有优势。
生物除磷的模型主要有厌氧/好氧吸磷、缺氧反硝化除磷等,近几年发酵除磷现象的发现和研究成为了热点。国际上非常重视侧流强化生物发酵除磷(S2EBPR)工艺,美国国家层面将其作为下一代营养盐去除技术。
(本图为转载)
文章摘要
聚磷菌及其除磷代谢原理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领域。近几年,新型聚磷菌及其除磷代谢机制被不断发现和应用,比如能够进行发酵除磷的Tetrasphaera菌和反硝化除磷的Dechloromonas菌等,促进了侧流发酵强化除磷和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典型Ca. Accumulibacter,以及最新的Dechloromonas和Tetrasphaera等主要聚磷菌的除磷代谢机理、工艺应用和影响因素,并对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主要内容
主要聚磷菌的除磷代谢机制:
(a)好氧吸磷:以Ca. Accumulibacter为代表功能菌,利用VFA作为碳源,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好氧吸磷。
(b)反硝化除磷:以Dechloromonas为代表功能菌,利用VFA作为碳源,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吸磷。
(c、d)发酵除磷:发酵除磷是指Tetrasphaera 菌 可以通过降解大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 氨基酸等) 进行发酵除磷, 从而降低对进水 VFA 的依赖, 具有更加稳定高效的除磷性能。更适用于我国低碳源生活污水的情况。
主要聚磷菌在不同生境中的丰度:(包括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Dechloromonas , Tetrasphaera,Acinetobacter,Pseudomonas,Comamonadaceae)等。
近几年,EPS的除磷机制也被报道。
未来发展
总结了近几年成为热点的发酵协同好氧除磷代谢机制(即被广泛提及的侧流强化生物除磷工艺等,比如S2EBPR)。
本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发酵协同反硝化除磷代谢机制(作者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欢迎交流):
更多内容请阅读文章全文。
论文引用参考格式:
Zhao, W., Bi, X., Peng, Y., Bai, M. 2022. 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phosphorus-accumulating organisms of 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Dechloromonas and Tetrasphaera: Metabolic mechanisms, applic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hemosphere, 307,135675.
(DOI: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5675)
论文下载:
(1)扫描二维码免费获取pdf全文
(2)作者联系邮箱:weihuazhao@qut.edu.cn
(二)Bioproc Biosyst Eng综述:污水中氨氧化微生物研究进展——代谢机理、种群结构、影响因素和工艺应用
Research advances of ammonia oxidation microorganisms in wastewater: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microbial communit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cess applications
科研团队:青岛理工大学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创新团队(毕学军教授团队)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赵伟华
作者排序:赵伟华,毕学军,白萌,王艳艳
通讯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07/s00449-023-02866-5
上线日期:2023年3月29日
发表期刊: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论文分区:JCR二区
图文摘要
研究背景
主要内容
未来发展
(三)赵伟华:我国农村污水的发展历程及治理工作的推进(附全文pdf下载)
摘要
总书记强调,“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本文总结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助力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介绍了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在农村,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将污水变为绿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农村污水治理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十四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的水平。
本文总结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助力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一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历程
1、农村污水治理的起步阶段
从21世纪初开始,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污水治理的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吹响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号角,农村污水治理有了顶层设计。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包括农村污水在内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首次确立了由国家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整治的“以奖促治”模式,针对部分区域重点解决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在内的水污染问题,农村污水治理有了资金保障。
2009年,住建部发布《分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2010年,原环保部发布《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两个文件的出台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选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污水治理有了技术支持。这一时期属于农村污水治理的起步阶段,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我国大约完成了3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
2、农村污水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13万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整治目标,农村污水治理步入快车道。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鼓励农村污水治理要走资源化和生态治理道路。同年,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通知》,农村污水处理排放不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而是由各省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去管理农村污水的排放,农村污水治理更加科学和规范化。
这一时期属于农村污水治理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十三五”末期(2020年),我国大约完成15万个建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收集治理率达到25.5%(表1)。
3、农村污水治理的全面发展阶段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布,生态保护被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分区分类治理生活污水、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衔接等成为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农村污水治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表1)。
二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1、整体收集处理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9),我国约有1.87万个建制镇,0.95万个乡,51.5万个行政村,251.3万个自然村,户籍人口数9.67亿。
建制镇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59.7%,乡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33.3%,行政村(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为25.5%。此外农村地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水平也较低,雨污分流的工作同样远远滞后。
整体来看,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偏低,同时镇、乡、行政村、自然村之间治理水平不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农村污水治理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污水治理率要远远高于西部内陆省份。
另外,由于各地的“厕所革命”执行情况不一,部分地区改厕后的粪污没有及时得到处理,化粪池污水外溢造成二次污染。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2、治理模式和技术水平混乱
农村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有纳管模式、分户处理模式、村庄集中处理模式、拉运模式等。每种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场景。目前各地在选取治理模式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依据,不能合理地选取适用本地区的治理模式,造成后续的建设、监管、运维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法多样,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生态处理法等。不同的技术方法对于进水水质、处理规模、建设运维、出水标准等有不用的适用条件。
目前对于工艺技术的选用同样缺乏科学的指导依据,导致运维管理复杂或者出水不达标等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盲目地追求高排放标准,实施一大批MBR技术设备项目,但MBR对运维管护要求高,容易造成设施运行效率低下甚至无法运行。
目前对于工艺技术的选用同样缺乏科学的指导依据,导致运维管理复杂或者出水不达标等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盲目地追求高排放标准,实施一大批MBR技术设备项目,但MBR对运维管护要求高,容易造成设施运行效率低下甚至无法运行。
农村地区水质水量波动大、处理规模设计过大造成设施实际运行时“大马拉小车”效率低下。
3、治理资金缺乏
财政部每年都会划拨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但是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来说远远不够,而地方财政情况各不相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农村污水治理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央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不包含后续的运维管理,若地方无力运维,很容易导致很多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成后长期停用“晒太阳”。全面采用向农民收取水费的方式现阶段还不成熟。因此亟需破解农村污水治理的资金难题。
4、运维管理水平低
运维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地方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多部门+功能交叉,市、县、镇、村委会等各级机构“九龙治水”,各级部门机构之间分工不明、权限划分不清,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相互推卸。
由于村庄数量庞大,污水处理设施分散,运维管护一直是难题。部分污水设施对运维管护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或者运维费用较高。
而农村地区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或者现有的运维人员技术水平低,导致设施运维效果差,甚至处于停用状态。提高农村污水设施的运维水平迫在眉睫。
三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建议
1、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高收集处理率
针对目前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低的现状,下一步要大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首先要对农村地区进行分类分区,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根据村庄是否是乡(镇)政府驻地、大型村庄,附近是否存在饮用水源地,是否属于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周边沿线村庄,是否属于乡村振兴优先规划发展的村庄等,将村庄分区分类,确定治理的先后顺序,梯次推进,优先解决水环境生态要求高或者污染严重的地区,逐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排水管网和污水设施的建设水平,并做好与农村改厕污水的衔接工作。
2、科学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方法
地方政府应该牵头制定本地区的农村污水专项治理规划,根据村庄的地形地势、居住分散情况、人口数量、是否完成改厕、经济情况等因地制宜分别对纳管、分户处理、村庄集中、拉运模式等的选用做出指导。
地方政府应牵头制定适用本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指南/规程等,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投资建设、运维管护情况等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技术方法,鼓励优先选用生态化、资源化、低能耗、免维护的技术方法。
3、探索多种商业模式
中央专项资金主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地方财政要统筹协调,确保农村污水治理经费的长期稳定投入。
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多种商业模式进行融资,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银行信贷,积极吸纳第三方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污水治理领域,进一步发展PPP、BOT、DBO等多种模式,解决农村污水治理的资金短缺问题。在经济发达区域可以试点探索向农民收取水费的方式。通过多种模式并举,解决投融资问题。
4、建立农村污水治理的长效运维机制
确定责任主体,现阶段应以县域统筹模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县(市)政府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主体,农村污水的日常运维归口生态环境局负责,建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对农村污水治理进行统筹协调。
对于低能耗、免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由村集体运维以降低运维费用,应当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对于交由第三方环保公司运维的设施,要做好定期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和领导作用,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机制。
综上所述,农村污水是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的重大阻碍,污水治理情况复杂,问题繁多,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要统筹协调,分区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科学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保证资金投入,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保障。
- END -
文章来源:赵伟华《甘肃农业》期刊 2023.5
(四)赵伟华:打好农村污水治理攻坚战:农村污水治理要软硬兼施
打好农村污水治理攻坚战:
农村污水治理要软硬兼施
(作者:赵伟华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来源:中国建材报·乡村振兴版)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将污水变为“绿水”,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成为关键举措之一。“十四五”期间,要求加大力度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污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往往成本高、运营难度大,难以真正解决农村污水问题。针对这一挑战,农村污水治理需要采取“软”“硬”兼施的综合方法。
2022年,广东省云浮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9.53%,各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3年3月底,湖北省宜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较2021年治理率提升7.02%;截至2023年5月底,青岛市累计完成276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52%……“绿水”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色调。
一
软环境措施
在农村污水治理中,软环境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污水处理的意识,引导其主动参与治理。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污水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保证农村污水治理的顺利推进。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促进创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农村污水治理光鲜成绩单背后涌现的一些棘手问题。整体来看,农村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运维管理水平低。农村地区水质水量波动大,处理规模设计过大造成设施实际运行时“大马拉小车”,效率低下;多地农村管理主体责任不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导致污水治理工程建成后长期停用“晒太阳”;广袤的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污水治理情况复杂,问题繁多,跨越这些乡村建设过程中重大阻碍需要对症下药、步步为营。针对目前农村污水系统处理率低的现状,需要持续提升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硬实力,创新出水质好、低成本、便于维护的适用工艺技术,因地制宜地分区分类、梯次有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排水管网和污水设施的建设水平。
二
硬环境措施
除了软环境措施外,农村污水治理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硬环境措施。首先,应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系统,确保农村污水能够被有效收集和集中处理。其次,应选择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如人工湿地、活性污泥法等,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此外,还需要加强运营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工程的正常运行,不断监测污水处理效果,及时进行维护和改进。
如果说创新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是农村环境改善的新引擎,那么污水治理运维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剂。在当前阶段,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对农村污水治理体系的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开源节流”的商业模式。例如积极吸纳第三方社会资本参与,发展PPP、BOT、DBO等多种模式,解决农村污水治理的资金短缺问题;低能耗、免维护的废水处理设备,可以实行村级统一运营,减少运营成本,并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机制,确保农村污水治理效果的持续性。
三
农村污水治理的生态树立
农村污水治理不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更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应注重生态保护的理念,通过建设生态农田、生态园区等方式,使污水处理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四
结论
创新技术促发展,运维机制添动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跃升,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实现绿水青山的目标,美丽乡村、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作者:赵伟华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来源:中国建材报·乡村振兴版)
(五)赵伟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优缺点对比(附全文pdf下载)
引 言
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完成15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远低于城市,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
与城市相比,农村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人口居住分散,排水体制和收集处理模式不一,处理工艺技术呈现多样化。出水水质好、低成本、便于维护的适用工艺技术成为农村污水治理领域的研究重点。
因此,本文从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现状、排水体制、收集处理模式、处理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重点对常用处理工艺技术进行了对比探讨,以期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技术选择提供指导。
一、收集处理现状
1.收率处理率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9),我国约有1.87万个建制镇,0.95万个乡,镇乡特殊区域462个,51.5万个行政村,251.3万个自然村,户籍人口数9.67亿。由表1可以看到,农村污水处理率整体较低,远低于96.8%的城市污水处理率。
表1 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现状
2.水质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粪尿、盥洗、淋浴、杂用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水质指标范围参考表2所示。其中粪尿冲厕等污水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营养盐浓度较高,通常称为黑水,其他称为灰水。
黑水灰水可统一收集进行处理,也可分开收集处理,黑水富含的氮磷营养元素可以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
调研得出江苏南部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 COD、NH4+-N、TN、TP 日均排放量为58.3、3.6、 6.2 和 0.4 g/(人·d)。
调研陕西南部农村黑水的TN、TP 日均排放量为 101.0和11.0 g/(人·d)。由于生活习惯、用水器具、降雨、南北方差异等,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波动范围大,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南方地区。
表2 农村生活污水水质
3.水量
农村污水排水量可根据用水量和排水系数设计计算,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大,全国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1.2L/(人•天),用水量参考范围40~180L/(人•天),排水系数主要取决于排水卫生设施的完善程度,取值范围为0.4~0.8。
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复杂,目前用水器具和排水管网建设不完善,严重滞后,导致收集处理率较低。
研究发现农村污水排放量不规律、瞬时变化大,存在早上洗漱时间、中午午饭时间、晚上洗漱时间三个排水高峰;同时排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排水量远高于冬季,但夏季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于冬季。
二、排水体制
农村排水体制可分为合流制、截流制、分流制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3。只收集灰水的明渠可改造为生态沟渠。
原有合流制、截流制远期要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
研究认为农户雨污分流不完善、污水收集不完全是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源头进行雨污分流,对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处理。
污水排水管网分为重力式和非重力式(负压收集管网),设计可参考《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
表3 农村排水体制
三、收集处理模式
收集处理模式主要有分户收集处理、村庄集中收集处理、纳入城镇管网、以及户收集、村运输、定点处理等模式,每种模式的常用处理方法、优点及适用场景见表4。
其中前三种模式较为常见,第四种模式一般采用污水拉运车将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收集后运送到定点的污水站进行处理,取代铺设管网收集的方式,通常多个村共建一个污水处理站,形成户收集-村运输-定点处理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在天津武清区、临沂兰山区等地得到应用。
范彬[10]以常熟市2012 年以后实施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研究得出,分户收集处理、村庄集中收集处理、纳入城镇管网模式的年均成本分别为2334、2871 和2816元/户。
利用人口居住离散距离、区域最大人口密度等参数建立了人口分散度 Dr 计算模型,用于科学指导选择不同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模式。
收集处理模式的选择应当根据水量、人口密度、居住离散度、地形、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表4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模式
四、处理工艺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法按照工艺流程可分为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按照采用的原理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态处理法等。本文将介绍预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态处理法、以及其他新工艺新技术等。
1.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是指物理拦截、调节、沉淀、隔油、气浮、化粪池等措施。冲厕废水后接化粪池,主要是拦截粪便、腐熟杀菌,一般采用三格化粪池或者双翁漏斗式化粪池[12]。厨房废水后可接隔油或者气浮池[13]。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较大,一般需设置调节池,调节池入口可设置栅网。
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微生物为主体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A2O工艺、氧化沟工艺、SBR工艺、MBR工艺及这些工艺的改进工艺、新工艺新技术等。
A2O工艺及其改进工艺包括倒置A2O,改良A2O,A/O,多级AO,AOA,UCT,分段进水工艺等。
氧化沟工艺主要包括奥贝尔氧化沟、卡罗塞尔氧化沟、以及其他改进型的氧化沟工艺等。氧化沟工艺运维管理方便,但占地面积大。
SBR工艺主要由进水、反应、沉淀、排水、闲置等时序组成,主要包括改良的MSBR工艺,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工艺,连续进出水时序交替切换的UNITANK工艺等。
SBR工艺运行灵活方便,但对设备自动化程度要求高。MBR工艺可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MBR一般采用微滤膜,在好氧池后端可取代二沉池,污泥负荷高,大大减少生化池容积,外置式MBR一般在二沉池之后,可用超滤膜出水效果更好。
肖炘圻等采用A2O工艺处理喀斯特地区1000m³/d的乡镇污水,九个月的连续运行数据表明该工艺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 39%、88. 36%、80. 16%和72. 75%,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谷静丽等采用厌氧-氧化沟工艺处理河南省某农村乡镇3000 m3/d规模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BOD5、COD、SS、NH4+-N、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93%、87%、93%、97%和64%,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文艳采用SBR处理农村污水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并具有耐冲击负荷强,运行费用低,污染物去除率高等优点。
熊晓丽等采用MBR工艺处理北京郊区农村生活污水,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经过消毒处理后可以作为杂用水回用。
活性污泥法用于农村污水处理,处理负荷高,通过工艺调整能够同步去除有机物和氮磷,出水效果好,尤其A2O、A/O类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大中型的农村污水处理站或者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但是存在污泥膨胀、定期排泥、运维管理相对复杂、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所以活性污泥法一般用于村庄集中处理模式、水量规模较大、排放标准严格、有专人运营维护的情况。
3.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以生物膜上微生物为主体的处理方法[36],常见的生物膜法主要包括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等。
MBBR工艺通常采用聚丙烯、聚乙烯等制作的塑料环、球等作为微生物依附载体,气水混合后成流化状态,便于运维管理,广泛用于农村污水处理以及城市污水厂提标改造。生物接触氧化大多采用固定床填料,挂膜速度快。
曝气生物滤池通常采用密度较大的陶粒、砂粒、火山岩等填料,除了生物膜的生化作用外,还有过滤作用,出水水质更好。生物转盘不需要曝气措施,通过盘片的转动将污水和空气混合进行净化,节能效果明显。
王云权等采用MBBR工艺处理云南某镇一千人规模的村镇污水,满足COD去除率大于 60%、NH4+-N去除率要大于 50%的项目要求。
黄晓鸣等利用沸石填充的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农村污水,对COD和TN去除率分别为88.39%和72.17%。
张尊举等研发填料型生物转盘处理农村家庭生活污水,实现COD、NH4+-N、TN去除率为75%、85%、65%。
生物膜法用于农村污水处理,运维管理较为方便,广泛用于各种污水处理站、一体化设备和净化槽,有机物和脱氮效果较好,有除磷要求的情况下需增设辅助除磷等措施。
4.生态处理法
生态处理法主要是指人工湿地、生态塘、土地处理等。人工湿地分为潜流和表面流两种类型,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以及滤料的吸附过滤去除污染物,北方农村污水采用人工湿地需考虑冬季低温问题。
生态塘又称氧化塘、稳定塘,可用于微污染水或尾水处理,能耗低。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渗滤作用去除污染物。
吴树彪等采用改良的生物质保温层组合人工湿地处理北方农村生活污水,在低温条件下仍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COD、BOD、NH4+-N、TP和T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0%、96.0%、88.4%、87.7%和97.0%。
吉祝美等通过稳定塘浮床技术实现COD、NH4+-N、TN、TP等指标高于55%、70%、80%、75%的去除率。
姜廷亮等采用人工快渗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出水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年削减COD、TN、TP分别约为98 kg、31 kg、4 kg,运行成本约0.2元/吨水。
生态处理法用于农村污水的优点是能耗低、生态可持续,具有景观效果,缺点是处理负荷较低,占地面积大。生态处理法用于农村污水处理,可作为生化出水后的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污染物。
5.其他技术方法
源分离是指在源头将粪便和尿液分开收集处理以实现氮磷等资源回收的方法,尿液与粪便分离器等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李亚惠等采用农户庭院型生态工艺原位处理源分离后的洗涤废水,出水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的相关规定。
近年来污水微生物处理领域出现了很多革新的工艺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将硝化控制在产亚硝酸盐阶段,节省了曝气能耗和碳源需求。
反硝化除磷“一碳两用”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在缺氧段同时进行反硝化脱氮和缺氧吸磷,大大节省了反硝化碳源和好氧吸磷能耗。
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技术无需碳源、污泥产率系数低、部分硝化和低DO更加节省能耗[52]。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对水质、运行条件、环境参数要求较传统工艺更严格,用于农村污水处理领域有待进一步研发优化。
6.组合工艺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农村污水处理可采用单独的处理工艺技术,但更多情况下通常采用组合工艺技术,用于去除各种不同污染物实现出水水质达标。
常见的有预处理+活性污泥法、预处理+生物膜法、预处理+生态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生态处理法、生物膜法+生态处理法等多种不同组合工艺。
王翔宇等采用太阳能微动力A2O+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安徽某农村生活污水,出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吴召富等采用淹没式生物膜-稳定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可满足中水回用标准。吕锡武等采用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低能耗的条件下实现污染物深度去除。
张增胜等用生物净化槽/强化生态浮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占地少,造价低,易于维护管理等优点。
胡明等[57]引入了费用-效益分析法( CBA)、多准则决策法( MCDM)、生命周期评价( LCA)、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模糊评价( Fuzzy)、技术经济评价、可拓评价、集对分析评价等,用于科学的评价和指导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
综上所述,农村污水处理常见代表性工艺技术及优缺点如表5所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业从本世纪初开始起步,历经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截止2021年,全国共有31个省级行政区划先后制定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
现阶段农村污水处理不再设置统一的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都因地制宜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标准分级。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用要充分满足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
表5 农村污水处理常见代表性工艺技术优缺点
结语
农村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分布较为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活性污泥法处理负荷高,能够同步去除有机物和氮磷,出水效果好,但是运维管理相对复杂、运营成本较高,一般用于村庄集中处理模式、水量规模较大、排放标准严格的情况。
生物膜法有机物和脱氮效果较好,运维管理较为方便,广泛用于各种污水处理站、一体化设备和净化槽,有除磷要求的还需增加辅助除磷等措施。生态处理法能耗低、生态可持续,但处理负荷较低,占地面积大。
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技术要根据处理规模、排放标准、成本和运维管理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低成本、便于维护、出水水质优、资源化是未来工艺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来源:作者:赵伟华 期刊:环境工程.2022.
文献引用格式:[1]赵伟华,白萌,王梅香等.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优缺点对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2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环境工程],2022:6. DOI:10.26914/c.cnkihy.2022.026802.
(六)赵伟华:农村污水处理过程的碳排放核算与碳减排研究综述(附全文pdf下载)
摘要
全文pdf下载:
农村污水处理过程的碳排放核算与碳减排研究综述(市政技术).pdf
(七)赵伟华:海水养殖尾水中NH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4+-N的来源及特点,NH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及全程硝化菌(comammox),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基于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原理去除NH4+-N的主要工艺技术包括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曝气生物滤池(BAF)、人工湿地和生态塘等;基于厌氧氨氧化菌处理海水养殖尾水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厌氧流化床、厌氧固定床等。指出工艺应用与微生物种群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足。富集氨氧化微生物从而实现经济高效脱氮是未来工艺研究的重点方向。
引用格式:
赵伟华,王艳艳,苏少卿,等.海水养殖尾水中NH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24,50(5):1-5.
DOI: 10.16796/j.cnki.1000⁃3770.2024.05.001
(八)赵伟华:污水反硝化除磷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
总结了污水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微生物、工艺以及影响因素等,重点分析了基于反硝化除磷原理研发的各种工艺的流程和特点,以及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碳源、电子受体、水力停留时间、温度和其他环境参数等。指出双污泥工艺的反硝化除磷率要高于单污泥工艺,但是双污泥工艺略为复杂,限制了其实际工程应用。如何提高单污泥工艺反硝化除磷率和简化双污泥工艺流程是未来工艺研发的重点方向,同时做好工艺影响参数优化,提高反硝化除磷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由于碳源缺乏、C/N比较低等问题突出,我国城镇污水厂普遍存在碳源不足的难题,导致出水TN浓度偏高,难以达标,而外加碳源措施则大大提高了吨水处理的运营费用。反硝化除磷与与传统的好氧除磷相比,能够“一碳两用”节省50%的碳源,缺氧吸磷代替好氧吸磷节省30%的曝气能耗,降低50%的污泥产量,是污水脱氮除磷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本文从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微生物、工艺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反硝化除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
01. 机理与微生物
1.1 除磷机理
传统生物除磷是根据EBPR(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理论,通过聚磷菌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过程,将富含磷的污泥排出系统从而达到除磷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体内的多聚磷酸盐(Poly-P)水解并将无机磷酸盐(PO43- -P)释放到体外,同时利用水解产生的能量将易降解的低分子脂肪酸VFA(乙酸、丙酸、正丁酸、戊酸、异戊酸等)吸收到体内合成聚羟基烷酸PHA,聚羟基烷酸PHA包括聚β羟基丁酸盐(PHB)、聚3-羟基戊酸盐(PHV)和聚3-羟基-2-甲基戊酸盐(PH2MV)等,是一类可生物降解的碳聚合物,常用作生化反应的内碳源,同时厌氧过程伴随着糖原的酵解提供还原力。在好氧阶段,聚磷菌以氧气为电子受体进行好氧呼吸,体内聚羟基烷酸PHA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来过量吸收磷酸盐到体内合成多聚磷酸盐(Poly-P),一部分用来合成糖原,最终通过好氧末端或者二沉池进行排泥,从而达到系统除磷的目的。基于此原理的聚磷菌生化代谢模型主要有由COMEAU 等提出的 EBPR 模型(1985)、 Comeau-Wentzel 模型,由 MINO 等提出的 Mino 模型(1988)等。反硝化除磷与好氧除磷机理类似,不同的是在厌氧释磷并储存PHA后,在缺氧环境下以硝态氮代替氧气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同时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
1.2 微生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反硝化除磷现象被发现以后,聚磷菌按照功能分类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好氧聚磷菌和反硝化除磷菌是同一类菌,至于利用氧气还是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取决于好氧或者缺氧环境的驯化,另一种观点认为除磷菌分为两类,一类聚磷菌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另一类既能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又能以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再后来又发现了能够同时利用氧气、硝氮和亚硝的反硝化聚磷菌,将聚磷菌分类方式扩大到三种。根据利用氧气、硝氮和亚硝的吸磷速率,HU提出了估算三类聚磷菌比例的方法。
而对于聚磷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认识和研究,目前通过FISH和PCR手段广泛被认可的是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简称为Accumulibacter,属于Betaproteobacteria 中和 Rhodocyclus 中相近的菌群 β-2 Proteobacteria。同时研究证实 Microlunatus phosphovorus,Actinobacteria,Purple nonsulfur bacteria,Tetrasphaera,Dechloromonas等种群都具有除磷功能,KIM等还发现了Dechloromonas具有明显的反硝化除磷功能,即能够以硝氮或者亚硝作为电子受体,张淼等在AAO+BCO反硝化除磷工艺中也发现了富集程度较高的Dechloromonas,认为是反硝化除磷的优势功能菌之一。但总体来说关于实际生活污水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研究仍然较少,借助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等分子微生物技术等对机理的进一步探讨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02. 工艺种类
2.1 单污泥工艺
应用反硝化除磷原理的单污泥工艺主要有A2O工艺、UCT工艺和BCFs工艺,简述如下。
(1)A2O工艺。A2O工艺由厌氧/缺氧/好氧段顺序链接而成,同时硝化液从好氧区回流到缺氧区,污泥回流从二沉池底部回流到厌氧区,是污水厂应用最多的连续流工艺之一。污水首先进入厌氧区,发生碳源吸附储存和厌氧释磷反应,然后混合液进入缺氧区同回流的硝化液发生反硝化脱氮反应,同时缺氧区也为反硝化除磷反应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混合液进入好氧区发生硝化和吸磷反应。通过对A2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功能区的组合、硝化液回流比、进水分配比、HRT等工艺参数的优化调整,能够使其发生反硝化除磷反应:王晓莲等优化了A2O工艺的硝化液回流比,在A2O工艺实现反硝化除磷,并且通过污泥吸磷小试证明,缺氧吸磷速率为4.62 mg/(L·h),好氧吸磷速率为6.70 mg/(L·h);马勇等将进水分成两股,使进水大部分进入厌氧区,小部分进入好氧区,从而将A2O工艺的反硝化除磷率进一步提高。
(2)UCT工艺。UCT(University of cape town)工艺是在A2O工艺基础上改进而成,反应区由厌氧/缺氧/好氧顺序链接而成,硝化液回流从好氧区回流到缺氧区,不同的是污泥回流,污泥回流首先从二沉池回流到缺氧区,然后经反硝化去除硝氮后,再从缺氧区回流到厌氧区。与A2O工艺相比,通过污泥回流的不同路径设置,大大减少了最终回流到厌氧区污泥中含有的硝态氮,确保良好的厌氧环境,使得进水有机物被优先用于释磷,然后在缺氧区进行反硝化脱氮和反硝化除磷,在好氧区进行好氧吸磷和硝化反应,显著提高了同步脱氮除磷效果。WELANDER等在1997年发现通过UCT工艺可以将系统缺氧吸磷率提高到30%,从而能够进一步节省碳源和能耗。
(3)BCFs工艺。BCFs工艺是基于UCT工艺原理的改进,主要由厌氧区、选择区、缺氧区、缺氧/好氧区、好氧区等5个单元组成,并通过3个回流创造各个单元最适合功能菌生长的条件,通过灵活控制可实现更深度的脱氮除磷,研究表明约50%的磷去除是通过反硝化除磷途径实现。
在单污泥工艺中,脱氮除磷主要是通过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和厌氧/好氧除磷途径,反硝化除磷作为辅助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氮磷去除率。
2.2 双污泥工艺
应用反硝化除磷原理的双污泥工艺主要有A2NSBR工艺(含前置A2NSBR)、Dephanox工艺和A2O+BAF工艺(含A2O+BCO)等,简述如下。
(1)A2NSBR工艺。KUBA等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A2NSBR 工艺, A2NSBR系统由一个反硝化除磷A2SBR反应器和一个硝化N-SBR反应器组成,工艺流程和原理是:污水首先进入A2SBR进行碳源吸附储存和厌氧释磷,然后沉淀排水,富含氨氮的上清液进入N-SBR完成硝化,硝化液再回流到A2SBR进行反硝化除磷。该系统采用 “双污泥龄”,硝化反应和反硝化除磷反应在两个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通过反硝化除磷“一碳两用”,节省碳源和能耗,降低污泥产量。
(2)前置A2NSBR工艺。污水首先进入A2SBR反应器,在A2SBR的厌氧段发生释磷反应,同时储存内碳源PHA,然后缺氧段硝化液回流进行反硝化除磷反应,缺氧反应结束后进行后曝气进一步吸磷和吹脱反硝化产生的氮气,后曝气反应结束后,静止沉淀泥水分离,富含氨氮的上清液进入N-SBR进行硝化反应,硝化反应结束一部分出水回流到A2SBR反应器下个周期的缺氧段,一部分出水后直接排放,最终硝化出水几乎不含有氨氮,氨氮去除理论上能够接近完全,前置A2NSBR工艺通过反应时序的调整,将反硝化除磷反应段和硝化反应段顺序置换,成功解决了传统A2NSBR工艺出水氨氮浓度高的瓶颈问题。
(3)Dephanox工艺。Dephanox工艺是由厌氧池、快沉池、好氧膜池、缺氧池、再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连续流工艺,在厌氧池进行厌氧释磷,快沉池泥水分离,富含氨氮的上清液进入膜池硝化,储存内碳源之后的污泥直接超越到缺氧池进行反硝化除磷,再曝气进一步吸磷,经二沉池泥水分离后排放。Dephanox工艺为反硝化除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反硝化除磷节省碳源和曝气能耗,同时硝化菌固定在好氧膜池内,与聚磷菌污泥龄分离,解决了污泥龄矛盾。
(4)A2O+BAF工艺。主要由一个A2O单元和一个BAF单元组成,A2O单元厌氧/缺氧区较长,分别进行厌氧储存内碳源释磷和反硝化除磷反应,好氧区进一步吸磷并吹脱氮气,BAF单元承担硝化功能,同时A2O单元和BAF单元污泥龄分离能够创造聚磷菌和硝化菌最佳生长条件,二沉淀回流到厌氧区的污泥不含有硝酸盐能够保证严格的厌氧环境,研究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为67.0%,反硝化除磷率高达93.7%。60m³/d中试规模的A2O+BAF工艺实现快速启动并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
张淼等基于A2O+BAF工艺提出了改进的A2O+BCO工艺,BCO单元采用聚丙烯塑料环,能够避免BAF滤池反冲洗的繁琐步骤,通过反硝化除磷实现节能降耗和深度脱氮除磷效果,并且A2O+BCO工艺比A2O工艺显著提高了脱氮除磷效果。
在双污泥工艺中,反硝化除磷是脱氮除磷的主要途径,较高的反硝化除磷率在提高氮磷去除率的同时,能够节省碳源和能耗,但是双污泥工艺略为复杂,实际工程应用较少。
03. 影响因素
反硝化除磷技术因为节省碳源和能耗、降低污泥产量的诸多优势被广泛研究,其中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在以下几方面。
3.1 碳源浓度或C/N比
反硝化除磷需要先在厌氧条件下储存PHA,在后续的缺氧段才能为反硝化除磷提供充足的电子供体,碳源浓度太低,PHA合成不足,碳源浓度过高导致厌氧段剩余的有机物直接进入缺氧段进行外源反硝化,从而抑制反硝化除磷,碳源浓度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通常可以参考C/N比等参数。吴鹏通过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和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发现,在C/N为3.6~6.0时,工艺中缺氧吸磷量与TN去除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进水C/N比为6时最有利于氮和磷的同步去除。张淼通过对A2O+BCO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发现,当进水C/N比为4~5时,COD、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达到88%、80%和96%,系统实现了有机物和氮磷的同步高效去除。张为堂通过对A2O+BAF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认为,C/N 比介于4~7时,系统对 COD、TN 和 PO43--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6%、78%和90%以上,C/N比过高(C/N>9.5)会使缺氧区内存在大量可利用有机物,导致普通反硝化菌与反硝化聚磷菌对电子受体NO3--N的竞争。
3.2 碳源类型
碳源类型决定了反硝化速率和PHA的合成情况,进而影响氮磷去除性能,反硝化除磷能够直接利用的碳源是挥发性脂肪酸(VFA),VFA的种类不同如乙酸、丙酸等,合成PHA的效率也不同。不过关于碳源种类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吉芳英研究发现,乙酸能够大幅提高除磷效果,可以作为富集反硝化除磷菌的优质碳源,丙酸对反硝化除磷的促进作用不如乙酸明显,葡萄糖最差。夏雪在厌氧/缺氧条件下分别以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单一碳源,考察不同碳源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和污泥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碳源条件下TP去除率分别为 82. 5%、79. 2%、93. 4%,聚磷菌比例分别为9. 5%、8. 0%、41.5%,认为丙酸钠是反硝化除磷的最佳碳源。
3.3 电子受体
反硝化除磷的电子受体主要是NO3--N和NO2--N,一般来说,NO2--N 型反硝化除磷更节省碳源,作为反硝化除磷的底物,充足的NO3--N和NO2--N才能保证反硝化除磷效果,这就意味着NO3--N和NO2--N 与碳源不能共存,同时合理调整硝化液回流比等参数确保电子受体充足。张建华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O3--N和NO2--N测试污泥性能试验发现,普通反硝化除磷污泥在未经NO2--N驯化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很难利用NO2--N进行反硝化吸磷,同时试验表明乙酸钠是反硝化除磷的理想碳源。陈永志认为提高硝态氮负荷可以提高反硝化除磷率,并且有利于富集反硝化聚磷菌。
3.4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反硝化除磷需要经历厌氧/缺氧两个阶段,适当的HRT是生化反应完成的保证,但HRT不可过长,厌氧HRT过长造成无效释磷,缺氧HRT过长会造成二次释磷,后曝气段HRT过长会造成硝化。令云芳通过对A2N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认为,厌氧段HRT过长,PO43--P的总释放量增加,但后续缺氧吸磷量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厌氧段HRT过短,反硝化聚磷菌对有机物吸收降解不完全,内碳源PHA合成不足,后续缺氧吸磷能力下降。DANESH 的研究认为HRT过长会导致二次释磷。王希明认为在A2N工艺增加后曝气阶段,HRT为1.3 h可保证除磷率达到90%。
3.5其他环境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反硝化除磷还与C/P比、温度、pH、DO、污泥龄、污泥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吉芳英认为反硝化除磷适宜温度范围为18~37℃,任南琪研究认为当厌氧段pH=8、缺氧段pH=7左右时,反硝化除磷效果最好。常飞认为缩短泥龄可以适当提高系统的同化除磷能力。王春英认为污泥浓度越高,释、吸磷速率及反硝化速率越高,但只影响到达释磷平衡的时间。
04.结语
反硝化除磷具有节省碳源和能源、降低污泥产量的优势,针对反硝化除磷研发了A2O、UCT、BCFs等单污泥工艺和A2NSBR、前置A2NSBR、Dephanox、A2O+BAF、A2O+BCO工艺等,并对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碳源、电子受体、水力停留时间、温度和其他环境参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双污泥工艺的反硝化除磷率要高于单污泥工艺,但是双污泥工艺略为复杂,限制了其实际工程应用。如何提高单污泥工艺反硝化除磷率和简化双污泥工艺流程是未来工艺研发的方向之一,对于单污泥工艺,可以尝试通过在普通A2O工艺之后增加一个缺氧单元去除硝态氮,从而确保回流污泥总不含有硝态氮保证良好厌氧环境,从而强化反硝化除磷效果;双污泥工艺可以通过MBR膜出水代替沉淀池,简化工艺流程,同时做好工艺影响参数的调整优化。关于反硝化聚磷菌种群结构的研究较少,借助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等分子微生物技术等对机理的进一步探讨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国污水C/N比较低,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大多数污水厂不能达标或者需要外加碳源,因此反硝化除磷技术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略。
来源:赵伟华, 等. 污水反硝化除磷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20(7):1-5.(中文核心)
- END -
赵伟华研究方向:
(1)环境和双碳领域中的统计分析、建模与机器学习(AI);
(2)污水处理领域的工艺与微生物
欢迎就政府科技项目、科研课题、科技奖励、论文专利、成果转化、工程项目等进行合作。
赵伟华个人主页:https://hjxy.qut.edu.cn/info/1074/3436.htm (点击“阅读原文”)
学术兼职:
《市政技术》编委、青年编委(2024.12-2029.12,2022.12-2024.12)(国家级期刊)
《HydroResearch》青年编委(2022.11-2024.11) (scopus收录)
《Scienc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青年编委(2023.9-2024.9)
《Green carbon》青年编委(2023.9-2026.5)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青年编委(2024.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青年编委 (2023.4-2025.3)(中文核心)
《水生生物学报》青年编委 (2023.7-2025.7)(中文核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2023.10-2026.9)(中文核心)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青年编委(2023.11)(中文核心)
《湿地科学与管理》青年编委(2023.9-2025.9)(科技核心)
《西南农业学报》青年编委(2023.12)(中文核心)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青年编委(2024.1-2025.12)(科技核心)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青年编委(2023.12)(核心)
《新疆环境科学》期刊青年编委(2024.5-2025.5)(核心)
《重庆大学学报》期刊青年编委(2024.11.7)(中文核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2024.11.20)(中文核心)
《Water》客座编辑(2022-2024)
小编赵博士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