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睡前哭闹不止,孩子说见到“黑影”!奶奶还当迷信求神?儿科医生:多半是焦虑造成!家长后怕

文摘   2025-01-17 16:00   重庆  

“妈妈,我不敢睡觉了,我又看到那个黑影了!”


5岁的小希边哭边紧紧抱着妈妈的手,浑身发抖。

这是小希连续第三周经历的“睡前噩梦”。


起初,奶奶坚信孩子“撞邪”了,坚持带着小希去求神拜佛,甚至还在家里挂了一串辟邪符。


而当医生的爸爸却觉得是孩子在装病,试图逃避睡觉时间。


直到妈妈带小希去看医生后,才发现问题的根源——竟然是孩子的焦虑情绪在作祟。


01

小希是个活泼开朗的幼儿园中班孩子,平时喜欢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捉迷藏”。

可最近一个月,妈妈发现她变得越来越胆小,尤其到了晚上,睡觉成了一场“拉锯战”。

刚开始的几天,小希只是拖拖拉拉不愿上床。


妈妈以为是孩子“贪玩”,还哄着她说:“再不睡觉,明天幼儿园起不来了哦!”


可小希却突然哭着说:“我不想睡觉,我害怕!”


妈妈问她怕什么,小希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愈发严重。


每次关上灯,小希都会尖叫着跳下床,冲到客厅,抱着奶奶哭喊:“我看到黑影了!它就在墙上!”


奶奶听了后吓得不轻,立刻和妈妈商量:“是不是哪里不干净?要不我们去拜一拜神,求个平安符回来吧。”


妈妈一开始觉得奶奶的想法有点迷信,但看着女儿每天晚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心也开始动摇了。


奶奶还偷偷请来了“师傅”,在家里念念叨叨一番,甚至拿着桃木枝在小希的房间里“驱邪”。


可一连几天,小希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爸爸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是医院的外科医生,认为孩子只是“装病”:“她可能就是不想睡觉,或者想引起你们的注意!”


有一天,爸爸甚至强行把小希按在床上,厉声呵斥:“不要胡闹了,闭上眼睛睡觉!”


可小希吓得浑身发抖,哭得更厉害了,嘴里不停喊着:“黑影、黑影!”


一家人陷入了两难境地:奶奶坚持认为是“灵异事件”,爸爸觉得是孩子在撒谎,而妈妈则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该相信谁。


万般无奈之下,妈妈决定带小希去儿童医院看看。


医生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建议妈妈带孩子做了一些心理评估,最后给出的结论让一家人彻底懵了。


“孩子不是装病,也不是撞邪,她这是典型的 分离性焦虑 引发的睡眠恐惧。”


医生耐心解释道,“这几周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让孩子感到不安?”


妈妈仔细回忆后才想起来,这段时间小希刚转到了一所新的幼儿园。


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小希每天早上都哭着不愿去学校。


加上爸爸最近工作忙,妈妈又开始加班,小希和家里人的陪伴时间大大减少。


奶奶虽然每天照顾她,但却常常提起“孩子要听话,不然要被坏东西抓走”之类的话吓唬她。


原来,孩子所谓的“黑影”并不是外界的怪物,而是内心情绪的投射。


医生解释:“孩子的睡前恐惧,其实是焦虑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


尤其是晚上,当环境变安静、光线变暗时,孩子的安全感会下降,焦虑感就会被放大。”


02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希的睡前恐惧是典型的焦虑反应,而这种情绪可能与家庭环境和生活变动密切相关。

1. 分离性焦虑

5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情绪发展和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段。


他们对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如果突然面临“分离”——比如转学、父母工作忙陪伴减少,都会引发内心的不安感。


这种焦虑常常会通过身体症状(如哭闹、拒绝入睡)和心理表现(如看到“黑影”)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家庭氛围

奶奶口中“坏东西抓走”的话语,虽然是无心的玩笑,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发展活跃期,听到这样的言语,极有可能将其“内化”为一种恐惧。


在夜晚光线暗、独处时,这种恐惧感会被放大,最终表现为“看到黑影”或“害怕入睡”。


3. 父母态度

爸爸的“强硬态度”虽然出于好意,但却忽略了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孩子的哭闹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一种“求助信号”。


在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压制孩子的情绪。


03

小希的故事给家长们提了个醒:孩子的“怪异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或需求。


父母需要做的,是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用温暖和理性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孩子的恐惧和焦虑,你是选择安抚、忽略,还是严厉批评?


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我们一同探讨更科学的育儿方式!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