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辈聊天,别总插科打诨?适时抛点关键问题,再细听他们经验之谈

文摘   2025-01-22 15:36   重庆  

“多喝热水!

“年轻人就是不懂吃亏是福!”

……


许多人跟长辈聊天时,总觉得对方“老生常谈”,甚至还没开聊,就已经做好了“敷衍应付”的心理准备。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无意义的对话模式,不仅会让你错过许多宝贵的经验,还可能让长辈感到被冷落?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真实改编的案例,聊聊如何用高情商沟通技术,与长辈建立更有深度的对话。



01


小林是一名90后职场新人,性格活泼,嘴皮子也很溜。


每次回家吃饭,他总是喜欢用一些幽默的方式跟长辈们“打太极”。


  • 妈妈 :“你工作怎么样?听你爸说最近挺忙。”


  • 小林 :“哎,别提了!忙到连对象都没时间找,您快给我安排个相亲吧,直接解决人生大事!”


  • 舅舅 :“小林啊,我们公司最近招人呢,要不要考虑换个地方?离家也近点。”


  • 小林 (打趣地):“舅舅,您这不是让我回家吃苦嘛?加班多,收入少,还是算了吧!”


每次这样的对话展开,饭桌上总是笑声不断,但小林却发现,聊到总有些细节让人尴尬。


比如舅舅突然不再主动提话题,或者妈妈叹了口气,说了一句“你这孩子,总是不听话”。


一次家庭聚会后,小林跟朋友抱怨:“我觉得他们就是在重复那些老套的建议,我随便应付应付不就行了?


反正他们也没什么新鲜的观点嘛。”可朋友却提醒他:“你总是插科打诨,长辈们能真的感觉到你在听吗?


也许他们只是想分享一些对你有帮助的经验呢。”


于是,小林决定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02


几天后,家里又聚餐了。


饭桌上,妈妈再次问起小林的工作情况。


这次,小林没有用之前轻描淡写的玩笑去带过,而是认真回应:“最近确实有点忙,特别是跟客户沟通的部分,不知道怎么能更有效率一点,您觉得呢?”


妈妈一听,眼睛一亮,立刻接过话头:“哎呀,这个问题我以前也遇到过……”


接着,她开始分享自己年轻时工作中处理沟通问题的经验。


这次,小林没有打断,而是边听边点头,还时不时追问:


“那后来呢?”


“您当时怎么判断对方是不是在拖延呢?”


就这样,妈妈越讲越起劲,甚至还拿出手机,给小林看了一些之前收藏的文章。


饭桌另一边,舅舅听到小林提到工作,也插话建议:“小林,你现在做销售,平常是不是都跟客户联系得比较紧?


我有个朋友专门研究客户心理学,有机会可以让我帮你们牵个线。”


这次,小林没有再用“打趣”的方式回应,而是认真感谢:“那太好了!


舅舅,您能帮我问问看,他最近有没有时间?”


聚餐结束后,妈妈罕见地夸了小林:“这次聊得挺好,感觉你比以前更懂事了!”


舅舅也主动发来微信,说:“有空的话,咱们可以再聊聊职业规划的问题。”



03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林之前的沟通方式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1. 总用幽默掩盖真实需求 :

    虽然幽默是一种不错的沟通润滑剂,但如果过度使用,容易让人觉得缺乏真诚。

    尤其在面对长辈时,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经验和建议被认真对待,而不是被随意带过。


  2. 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 :

    小林的“打太极”让对话变成了单向的互动——长辈说,他怼;长辈建议,他躲。

    这样的模式让长辈觉得自己被敷衍,逐渐失去了继续沟通的兴趣。


那么,小林后来是怎样改善沟通的呢?


  • 主动提问,激发长辈的分享欲 :

    长辈往往喜欢谈论自己的经历和经验。

    当小林不再躲避话题,而是抛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时,长辈们的“讲述开关”就被打开了。

    这不仅让对话更有深度,也让长辈觉得自己被重视。


  • 用倾听代替敷衍 :

    在小林改变策略后,他表现出了更高的倾听能力——通过点头、追问、回应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我在认真听”的氛围。

    这种细节上的改变,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被认可。


  • 适度接受建议,增强互动性 :

    小林愿意采纳舅舅的帮忙提议,而不是用玩笑拒绝,让对方从“被拒绝”变成了“被需要”。

    这不仅让长辈更愿意参与到他的生活中,也能让关系更融洽。


根据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观点被认可和接受时,会更倾向于继续分享和投入互动


小林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成功激发了长辈的这种认同感,最终让对话变得更加有意义。



04

与长辈沟通时,幽默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懂得适时真诚地倾听和回应。


长辈们的经验和建议,也许有些看似“老套”,却常常能在你需要时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


那么,下一次和家人聊天时,你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