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离家出走!你们都不爱我!”
一个五岁的孩子站在家门口,眼里噙满泪水,小手拽着自己的小书包,脚步却迟迟不敢迈出门槛。
这一幕发生在周女士家中,一场看似普通的夫妻争吵,却引发了孩子如此激烈的情绪反应。
或许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过是在“闹脾气”,但这背后,可能暗藏着亲子关系的深层问题。
周女士今年35岁,儿子浩浩刚满五岁,是一名幼儿园中班学生。
因为丈夫经常加班,家里的大部分事情都由周女士一手操持。
从早晨送孩子上学、准备三餐,到辅导作业、安排兴趣班,周女士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最近,她发现浩浩变得越来越“作”——早晨赖床、吃饭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还多次反馈浩浩在幼儿园经常抢别人的玩具。
面对这些问题,周女士感到既焦虑又无力。
事情的爆发,源于周六晚上的一场夫妻争吵。
那天,周女士因为浩浩在兴趣班迟到的事情,忍不住向丈夫抱怨:“每天累死累活,带孩子去这去那,你就知道加班,连接送一次都不帮忙!”
丈夫听后也不甘示弱:“我不工作怎么养家?你以为我轻松吗?孩子的问题不就是你管得太多吗!”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声音越来越大,完全忘记了浩浩就在旁边玩积木。
突然,浩浩将积木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声哭喊:“你们吵架就吵架,别管我了!我要离家出走!”
这一喊让周女士和丈夫都愣住了。
浩浩跑进自己的房间,把平时喜欢的玩具和零食装进书包,然后背着书包跑到家门口,站在那里哭着喊:“你们都不爱我了!我也不要你们了!”
周女士赶紧追上去,一把抱住浩浩,哄了半天才把他劝回房间。
可浩浩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晚饭也只吃了几口,睡觉时甚至抱着枕头问周女士:“妈妈,是不是我不乖,你们才吵架的?”
这一刻,周女士泪如雨下。
她意识到,夫妻关系的矛盾,似乎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后的几天,浩浩的表现更加反常。
他在幼儿园里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拒绝与小朋友一起玩耍。
老师还反馈浩浩上课时经常发呆,甚至在做手工时无缘无故地哭了起来。
周女士感到非常自责,也更加疑惑,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
夫妻间的争吵,真的会对孩子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吗?
在亲子教育中,有一个核心理念: 家庭氛围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安全感都来源于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果父母之间的互动充满冲突、冷漠或敌意,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认为自己是问题的根源。
浩浩在周女士和丈夫的争吵中表现出“离家出走”,实际上是 典型的情绪表达方式 。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学龄前儿童(3-6岁)正处于情绪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会用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用语言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情绪。
浩浩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乖”,这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体现——他会下意识地将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归因于自己。
为什么孩子的反应这么激烈?
1、孩子失去对“爱的确定性”
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一致性的情感支持。
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冷战,孩子会感到迷茫: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彼此了?他们是不是也不爱我了?这种不确定感会放大孩子的焦虑情绪。
2、孩子的依附关系受到了威胁
在浩浩的认知中,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依附对象。
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孩子会本能地感到自己的世界正在“崩塌”,他用“离家出走”的方式试图引起父母的关注。
2、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五岁的孩子尚不具备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面对父母的争吵,他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如哭闹、威胁离家出走)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父母应该怎么做?
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
夫妻之间难免有矛盾,但请尽量选择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沟通。
如果争吵不可避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的错”,并及时安抚他的情绪。
向孩子表达爱和肯定 :
父母需要用具体的行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即使我们有分歧,我们依然爱你,也爱彼此”。
在争吵后,可以一起玩游戏或阅读绘本,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 :
引导孩子用语言而非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问浩浩:“你刚才为什么生气?是因为害怕爸爸妈妈不爱你了吗?”
通过这样的沟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
家庭,是孩子情感和安全感的港湾。
父母的吵架或冷战,或许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但在孩子眼中,却可能是“世界末日”。
你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当孩子表现出不安时,你会如何帮助他重建安全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更多的家长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