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站点实现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临山、大岚、丈亭等乡镇与城区各街道10个急救站点同步实行24小时运转……记者从市卫健局了解到,当前,我市全域快速急救网建设已进入“快车道”,为危急重病人搭起了安全高效的全域全天候生命救援通道。
近年来,我市聚焦全域急救体系建设,“大胆试、大胆闯”,院前院内、硬件软件,两手抓、有序推,AED添置、急救站点扩容、智慧单元加码、五大中心提质、专业技能培训五大举措同步实施,还依托数智化,使这五条生命救援链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建一张完整的全域快速急救网。
公共场所添置AED
前不久,我市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新添AED345台,使公共场所AED总量达到500多台,实现了一、二、三类公共场所全覆盖。同时,每个点位培训红十字救护员5名。
AED被称为“救命神器”,有人突发心脏骤停时,在最佳抢救时间“黄金四分钟”内,科学利用AED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对其实施抢救,可及时有效保障其生命健康安全。
在公共场合遇到突发心脏骤停患者,你打开微信小程序“宁波AED地图”,即可查到离你最近的AED点位,也可在“浙里办”APP子目录下的“浙里急救”寻找AED分布点位导航图。若需要求助,你可以按下“浙里急救”的“一键呼叫120”,目前,全省已有几万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登记注册,附近的志愿者会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并立刻赶来救援。
近年来,我市通过新建或扩建,在宁波范围内率先实现急救站点乡镇(街道)全覆盖。路程缩短,意味着急救车和医生能更快赶到患者身边,就有更大希望挽救生命。
目前,我市21个乡镇(街道)拥有急救站点22个,实行“直属+共建”管理模式,统筹协调管理,24小时不间断运行。全市共有42辆急救车,每个站点至少配置1辆。其中,33辆升级为5G急救车,一辆急救车就像一家小型医院,车上有许多高科技设备:车载定位系统、多功能参数监护仪、多功能除颤监护仪、自动心肺复苏仪、车载呼吸机……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传统救护车摇身一变,成了抢救室。车上医护人员可通过随车配置的医疗设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利用5G+AR技术,第一时间将监测数据同步传到急救中心,从而及时得到市级专家指导并开展救治,也为提前做好入院救治各项准备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5G急救车
“这里是梁弄中心卫生院,我院收治的半身不遂患者申请云指导,目前高度怀疑是脑卒中……”前不久,梁弄中心卫生院王医生戴着AR眼镜向市人民医院“云急救中心”发起“5G+AR云指导”请求,另一端的市人民医院“云急救中心”专家通过云急救平台直接参与抢救处置,急救关口大幅前移。
医生佩戴AR眼镜工作
近年来,我市不仅紧抓各医疗机构的急诊医学学科水平提升,还加快数智赋能,以市急救中心为枢纽,运用5G+AR技术成立21个智慧急救单元,建立县域一体化急诊急救服务体系。
市急救中心运用该技术,上接“浙里急救”的云会诊,可实时获得省级专家资源,下连21个基层智慧急救单元,在第一时间对各种急救现场给予24小时实时专业指导,打通救治“最后一公里”。
叶某是一名货车司机,因“胸痛半小时”收入低塘中心卫生院治疗。急诊科医生3分钟内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刻按标准流程实施救治。微信群里信息及时传递,18分钟内患者转诊至市胸痛中心。在急诊介入导管室,医生在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实施急诊手术,打通阻塞的血管,成功挽回生命。
医生在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工作
这是我市通过建设胸痛急救一张网,全域规范救治流程,精、简、快、准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一个缩影。
像市胸痛中心这样依托数智化网络、数智化利器,精、准、快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中心,我市共有5个,分别为市胸痛中心、市创伤中心、市卒中中心、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构建起一个区域急救信息共享体系,使精益急救体系触角延伸至全市每一个乡镇(街道),救治危急重症患者更精、更准、更快。
自2009年起,市急救医学中心等医疗机构定期举办“白金十分钟,急救大讲堂”,专家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开展心肺复苏、AED操作、海姆立克法、外伤止血固定包扎等急救方法的推广和培训,15年间已累计培训人员14186名,涵盖各行各业。市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宣讲队也定期举办急救知识培训班,截至目前已培训5万多人次。
急救培训
从AED全覆盖到急救站点扩容,从智慧单元加码到五大中心提质,再加上全链条分层培训,全面提升了我市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为危急重病人撑起了一把生命保护伞。
记者:魏士丁 通讯员:俞玲玲
编辑、一审:童威楠
二审:杨月云、刘文治
三审:高嘉鸣、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