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新进展和老问题
学术
科技
2025-01-02 16:16
北京
数字经济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集中代表。在“新”之外,人们却常忽视其“大”。它已是庞然大物。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超过457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量的7.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27555亿元,占GDP的9.9%。增加值规模之大仅次于制造业,略高于批发和零售业,数字经济已成为第二大产业。我国是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2022)的10.0%。数字经济在我国是第二大产业,在美国是第四大,在英国(2022)、澳大利亚(2021)和加拿大(2020)都是第七大,占比分别是7.2%、6.1%和6%。如下表所示。表 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及排名需要注意,数字经济是一个卫星账户,是若干相关相近行业的集合。它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行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存在相交、包含关系。数字经济的行业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国家会根据行业发展的变化和统计手段的进步而调整。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数字经济的基本方向。由OpenAI开发的ChatGPT,依赖于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领域最成功的产品,也是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应用程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从“大炼模型”到“炼大模型”的技术热潮。人工智能市场呈现百“模”争鸣、日新月异的快速增长态势,成为资本市场最受青睐的领域。根据Dealroom.co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融资额连续两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高居所有细分领域第一位。如下图所示。
GenAI被Science杂志评为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之一,它席卷全球,成为引领数字经济迈向智能化的引擎。GenAI能够重塑数字经济的众多业务,即将迈入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期,孕育催生未来产业新模式、新业态。GenAI发展也面临“投入大、变现难”的问题,人们在伦理、版权、就业等方面日益担忧,需要引导AI向善发展。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近年通过内部资产整合等方式争相布局数字经济,陆续组建了称呼各异的数字类公司,主要有云公司、信息公司、数据公司、数科公司、数智公司等。例如:中国电子云(2020年)、煤科信息(2020年)、昆仑数智(2020年)、中电数据(2022年)、中化学数科(2022年)等。根据国资委数据(2023年4月),中央企业成立数字科技类公司近500家。中央企业还加大了重组整合力度,2021年中国普天整体并入中国电科,成为其全资子企业;2024年12月,最年轻的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成立,将以数据技术服务物流供应链行业为主责主业。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数字经济新浪潮,中央企业也非常重视。2024年2月,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开展AI+专项行动”;10月,又举办中央企业人工智能特训班,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在积极拥抱、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目前,35家央国企已落地66个大模型。中央企业数字类公司构成了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国家队。其成立时间尽管不长,但进展很快。他们不仅服务于集团内部的数字化建设,还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成为云计算、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领域举足轻重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平台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难题。我国第一代互联网平台都曾做出努力和尝试,结果不尽理想,长期以来主要服务华人市场。这和美国形成强烈反差。两国同为平台经济二强,国际化路径和水平却完全不同。近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平台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出人意料的是,我国平台企业国际化悄然间取得了可喜成绩。尽管和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进展和势头十分喜人。在主要平台中,小米、携程、腾讯、阿里巴巴、滴滴和快手等6家披露了国际收入,占比平均为13.6%。如下图所示。其中,小米凭借制造业属性基本达到美国平台“国内国外各占一半”的水平。根据市场机构估算,拼多多和字节跳动的国际收入占比分别为23%和20%。除此,还有原生国际化的SHEIN,其市场和收入全部来自海外。分行业看,短视频、跨境电商和网络游戏三个领域的国际化进展较为显著。
人们把数字化、智能化看作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把数字经济摆到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同等的高度,把数据看作引领这场变革的关键力量。对此,人们引经据典,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寻求理论支撑。很显然,凡是能用传统理论解释的,不是真正的革命;凡是能纳入既有分析框架的,不是真正的革命。数据因使用而产生,会不断被创造,会越来越多。数据资源的极大丰富,突破了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非稀缺性被认为是数据的重要特征。这极具欺骗性,是直观上的错觉。稀缺的前提是有用,无用就谈不上稀缺与否。数据量尽管大到泛滥,但有用的数据仍然稀缺。另一个具有欺骗性的是数据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经济学家把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定义成公共物品。这对数据显然不成立,不能套用基于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分析框架。数据可以是公共物品(例如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发布的数据),也可以是私人物品(例如存储于个人硬盘中的数据),但这只是极少数情况,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大家的讨论也莫衷一是。例如,在公共场所被摄像头拍下的个人肖像数据,在网上购物留下的浏览和点击数据等,处理起来就棘手得多。人们常常陷入“数据万能论”和“大数据自大”的误区,把数据看作“新石油”(Clive Humby,2006)和“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经济学人,2017)。实际上,“数据既不是企业成败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马源,2023)。数据的价值密度低,难以货币化体现,数据资源在公司资产中的占比微乎其微,三大运营商平均不足0.01%。如下表所示。表 三大运营商数据资源入表金额及其占比(2024.6.30)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主要国家均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化转型作为抢占未来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数字化转型的前景很美好,但路途并非坦荡。每家机构在开始转型前都要牢记以下三个真相。一是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一般设有IT部门或信息化部门,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他们的事情。这是错误的。数字化转型是系统的、全局的、前瞻的,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重塑,对经营管理的全面变革,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唯有一把手重视,才有成功的可能。二是转型效果难以准确衡量。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大势,但具体到某一企业、某一部门,则面临着可见的投入和不可见的回报之间的矛盾。数字化是真金白银的实在投入,但它创造的价值不够直观,帮企业赚到的钱或节约的成本难以清晰量化。也就是说“花钱可见,回钱不可见”。这是困扰IT部门的顽疾,导致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犹犹豫豫,进展缓慢。三是“重硬件轻软件”的老问题依然严重。软件定义世界。但在项目实施和验收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仍未解决,导致很多信息化项目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甚至成为摆设。以公有云为例,全球市场是底层硬件资源的IaaS占比20%,顶层的SaaS应用高达60%以上;我国则是相反,IaaS占比74.2%,SaaS占比仅12.7%,而且呈现出“越来越硬”的迹象。如下图所示。为什么会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值得深思。不仅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软件和知识的价值,还在于财务制度和项目验收机制的设计,以及人们的免责心理。王星:《2024年最后一天,回望数实融合的新特征与新趋势》
闫德利:《数字广告是技术创新的沃土》
👇 点个“在看”分享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