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战奥运,上海阿姨倪夏莲的传奇人生

文摘   2024-08-01 18:53   上海  

1

六次出征奥运会,混双决赛前主动给中国队当陪练,休息的时候喝两口可乐,击球的时候灵活地转身,输球的时候懊恼地跳脚,离场的时候含泪挥手,还有一口亲切的上海闲话……61岁的卢森堡乒乓球运动员、上海籍的乒乓名将倪夏莲,这几天给很多人带来了欢喜与感动。


上海通志馆“国球兴 庆奥运——上海乒乓球运动成就展”倪夏莲展墙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倪夏莲取得女子团体和混双两个项目的冠军。这次巴黎赛场上,倪夏莲与孙颖莎的对战,是相隔40年两代世界冠军的交锋,不跨时空,胜跨时空。

2018年,上海通志馆主编“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期间,采访了这位乒坛“常青树”。访谈之后一起用餐,有人点了一道粢饭糕,常年定居海外的倪夏莲两眼放光,直呼:“哎呀!哪能嘎懂我啦!在外面吃不到家乡的味道呀!”同桌人忙将转盘上的粢饭糕端到她跟前:“阿姐,搿盘侪是侬额!(这盘都是你的)”倪夏莲快乐地大笑,充满了感染力。

下文选自上海通志馆、中国乒乓球学院主编,金大陆、吴四海编:《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倪夏莲:乒坛“常青树”


上海通志馆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倪夏莲节选

少年时代

我出生在上海杨浦区一个普通纺织工人的家庭中。1947年,父亲从浙江嵊县到上海谋生,在厂里当翻砂工,靠技术吃饭,朴实无华;母亲心灵手巧,一家四个孩子都穿戴得干净整洁。我是家中最小的女儿。我是从水泥地上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的,又在电视里看到乒乓球赛的转播,获得冠军的人简直像英雄一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970年,我进入上海市控江二村小学,得到启蒙老师郑申康的重视,他认为我是棵苗子,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我当时扔下喜欢的唱歌,一心跟他学打乒乓球,那时我八岁,上二年级,每天早晨6点钟爬起来训练一小时,天冷也不怕。

1973年,我被推荐到江湾少体校。教练有名将池惠芳等,辅导能力很强,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训练时格外刻苦。从内部比赛的成绩看,我在小伙伴中排第二,但教练组嫌我个子矮,技术发挥有局限,就没有要我。我就像是一只在蓝天上飞翔的小鸟,一下子被折断了翅膀。

1976年,我幸运地碰到了教练丁赛祯。她任职市少体校以后,已经不收我们这个年龄组的人了,但她想在上海再看一下,便召集了十人集训十天。第一天,大循环我得第一名;最后一天大循环,我还是第一名。当年的10月27日,我进了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其实,当时我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有一股劲,有一种状态。


丁赛祯教练(右)


市少体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地方,大家读书、打球都很好,纪律性非常强,是为上海队和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后来,我将这个模式带到了卢森堡,他们也学了一些。我在这所学校里待了两年,丁赛祯教练怀孕的时候还帮着我训练,比赛时也不放心,这都促进了我技术的提高。

我曾在文化课上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成为世界冠军。这件事在少体校广播了,有人认为我有志气,也有人讥笑我说大话,我不为所动,心中默默地产生了一种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个子矮,我击球时没有带动腰部和脚的力量,丁指导费了许多的心血才帮我纠正过来,这成为我以后重要的技术之一。


圣地:中国国家队

1978年,上海市举行第六届市运动会。我和高了两届的队友徐莉鸣搭档,代表杨浦区参赛。结果,我俩拿了团体、女双冠军。单打正是我跟她打决赛,我赢了她,共拿了三块金牌。那年我15岁,顺利地进了上海市队(1978 年8 月14日)。


参加 1978 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中国中学生队合影,二排右一为倪夏莲 (朱达提供)


因为是专业队的体制,我们每天有五小时的技术训练,还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训练。我在上海队的教练是杨瑞华,他参加过第25届、26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见过大世面,技战术经验丰富。他针对我个子小的问题,专门为我设计了一套战术上灵活多变、技术上结合多变的落点,特别是“小三角”的技术以及适合我的特殊打法。在上海队,我的风格逐渐形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杨瑞华教练智慧型的创新和训练,就没有后来的我。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上海女队队员合影。三排左一为杨瑞华教练,二排左一为倪夏莲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预选赛在南京拉开帷幕,上海队有老将黄锡萍和新秀曹燕华,夺冠呼声很高。队里让我出场参加单打比赛,我以两个3:0战胜黑龙江队的李淑英和削球手田静。八分之一决赛中,我以3:1赢了童玲,爆出了一个大冷门,因为童玲已是世界名将,而我是无名小卒。三个月后在天津比赛,我又以3:0赢了她。因为我的出色表现,上海市体委破例将我的工资从49元提到92 元,连涨了三级。

同时,国家队的调令也来了。那可是个乒乓球界的“圣地”啊,精英成群,各怀绝技。要在这里站住脚,成为主力队员,如同上天摘星星一样难。我是新来的,身体条件不好,技术也不出众,人又长得不漂亮,还没有一点背景,我应该怎么办呢?我越想越恐慌,最终想通了:只有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走好每一个步伐;我要付出更多的汗水,通过更刻苦的训练去感动教练。我把“笨鸟先飞”当成座右铭,每次训练,我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每捡一个球,都是带着小跑,我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我常常会从梦中惊醒,“快,接球,球来了”,仿佛手臂还在挥舞。

我虽然好强,但当队里公布参加第36届世乒赛运动员的名单时,我以为自己在全运会上有这么好的成绩,前十名应该有我,可正式名单中根本没有我,连在食堂吃饭时,坐到主力队员饭桌上也被赶走,这真让我气愤至极。这让我明白了,必须要在技术上有突破、有长进。要不然,打退堂鼓回上海队,可不是我的性格啊。


为国争光啦

1983年春天,第37届世乒赛在日本代代木体育馆开幕了。12年来,日本队第一次战胜韩国队进入决赛,士气高涨,且占据天时、地利,故日本队扬言,要以“玉碎”的精神打败中国队。徐寅生团长来为我们鼓劲了,对于派谁上场,在京王饭店二十七层的房间里,教练组反复思考,最后一致决定的阵容是:曹燕华、我、耿丽娟。自第四届全运会以来,我和曹燕华的双打没有输过一场球,大概可信可靠了。


1983年参加世锦赛的倪夏莲,右二为倪夏莲


中日大赛,前二场曹燕华和耿丽娟均战胜对手。接着,我和曹燕华的双打一左一右,配合默契,我的“小路球”,总是把球捅到对方难受的地方,曹燕华则瞄准机会,频频拉冲,中国队以3∶0的绝对优势战胜了日本队,第六次获得女子团体冠军。记得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理了个很漂亮的蘑菇头,是我的双打搭档曹燕华帮我剪的。曹燕华不仅球打得好,干什么都行,我很佩服她。以后,她帮我剪了好几年头发,我欠她好多理发费呢!

在混双比赛中,我与郭跃华合作,先是面对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和巴蒂尼奇。舒尔贝克驰骋乒坛近二十年,两次夺得男双世界冠军,他们也是欧洲混双冠军。但我们的前三板优势也不是吃素的,最终以3∶1的比分将这对欧洲最有希望的选手挤出了四分之一决赛圈。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后,我们碰到中国队的削球手刁明和卜启娟,他俩使用防弧胶皮,很难对付,我们以1∶2落后,第四局又以13∶17落后,这时裁判突然说,刁明的发球不标准,接着,裁判员又把地板拖了一下。怪了,这一停一拖,把我们俩拖醒了,趁此机会,我与郭跃华作了简短沟通,结果在此后的比赛中,脑筋变灵了,接发球也接好了,比赛好像换了风水,全倒过来了。最后我俩转败为胜,闯过了这一生死关。半决赛的对手是曹燕华和蔡振华,他俩是本届世乒赛中呼声最高的一对,我们沉着应战,配合默契,不轻易丢失每一分,最后以3∶1赢得了胜利。


1983 年 4 月,倪夏莲与郭跃华在第 37 届世乒赛混双决赛中


决赛来临了,对手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削球手陈新华和童玲,这对金童玉女不可多得,是我们夺冠路上最困难的一仗。女子团体赛没让童玲上,她憋着一股劲,对这块混双金牌是志在必得。恶战开始,每一分争夺都是艰苦的,我们既要辨别出不同的旋转,还要防备突然的反攻。我们每一分球都要打二三十个回合才能见分晓。比分交叉上升,我偷看了一眼看台上的教练组,他们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没有人下来面授机宜,因为这是中国人之间的比赛,仿佛有一个场外的声音在说,谁死谁活,就看“天意”了。2∶2后,第五局交换方位之后,尽管比分咬得很紧,我们甚至处于不利的地位,但郭跃华不愧是老运动员,他的每一个眼色、每一个微笑,都能让我明白他的意图,我不断给他制造机会,他连续二十几个漂亮的拉攻得分。终于我们以3∶2取胜。我看到教练们的脸上有一种释然的表情。

在第37届世乒赛中,我还与曹燕华合作,获得了女子双打第三名的成绩。


卢森堡, 我的第二故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掀起一股“出国潮”,我周围的退役运动员接二连三地出去了。我也必须要做出选择了。苦练了这么多年的技术,放弃太可惜了。在马金豹教练的帮助下,我与德国拜尔公司属下的俱乐部签订了一份合同。1989年8月27日,我踏上飞往德国的飞机。

当飞离上海时,我俯视生我养我的土地,潸然泪下。我就要离开祖国,开始新的人生之旅了。来到德国,因底子好,我打一场赢一场,尤其是与芙里赛可普的那场球,打成21∶5 、 21∶3,大家觉得特别神。但生活总是不易的,刚到德国,美景还没有去欣赏,就被重重敲打了一下。原先预订的房子被人租走,旅馆又不包餐,每天来往走几里路,骑自行车还摔了一跤……但是我不输球的表现让德国人非常惊讶,很多俱乐部纷纷向我伸出橄榄枝。


倪夏莲在德国拜尔俱乐部时与队友合影


我在德国俱乐部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邻近的卢森堡国家队的注意,希望我去他们那里打球。经综合考虑后,我决定到卢森堡去(我的身份是教练兼运动员)。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当车子开到边境时,彼尔·克劳斯市长已经在关口等候多时了,他张开双臂,一下子把我搂抱在怀里,仿佛拥抱着自己的女儿,我内心非常激动。这个世界太神奇了,打球既带给我痛苦,也带给我幸福与希望。彼尔·克劳斯市长对该市的体育文化建设功绩可大了。这座城市不过七八千人,却有很好的体育俱乐部,城堡、教堂林立,人们相见彬彬有礼。我离开了家,能够凭自己的技术得到一份工作,且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1991年的倪夏莲


命运之神让我到了卢森堡,卢森堡有大片的森林,苍茫连绵,令人神往,社会福利排在全世界前列。同时,卢森堡人非常热爱体育运动,足球、自行车、游泳等开展得很好,这些年乒乓球也得到了卢森堡人的青睐。


倪夏莲多次受到卢森堡大公和夫人的接见


埃特勃鲁克市的电视、电台和报纸时常报道我的活动,不仅发布有关我的比赛信息,连我的生日也上了报纸。尤其因我第五次闯进了奥运会,他们把我看成卢森堡的光荣与骄傲。我上街买东西,他们会跟我打招呼。我的孩子问我是否认识那些人,我说不认识。姐姐与我长得很像,对老外来讲会分不清,他们便时常跟姐姐打招呼,姐姐会跟他们说,我不是“夏莲”。

我在家里什么都要做,这不是别人强求的,我觉得很充实、很开心,这才是生活,而且是有责任感的生活。如此,我的训练时间并不太多,但是我的训练质量比较高,因为我很专心,很珍惜时间。

中国是我的故乡,卢森堡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卢森堡乒协与奥运会

卢森堡的乒乓球训练体制基本属于业余性质。以前一会儿在这个小学练,一会儿在那个中学练,最近才有一个固定场地,这一点根本没法跟国内比。再说卢森堡人口少,打球的人少,自然没什么对手。这种特定的条件决定了它基本达不到世界顶级队的水平。2000年的时候,我带一个搭档,双打进入了奥运会。迄今为止,单打就是我一个人。


倪夏莲夺得欧洲女子单打冠军


2008年奥运会后,我觉得年龄不小了,该休息了。但卢森堡乒协一直来我家找我,希望我重披战袍。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他们多次来劝我,他们认为我在伦敦奥运会上还有机会,我则认为世界重大比赛我都打过了,我也没有想要去拿什么牌,也拿不到什么牌。但我知道我能否参与对他们很重要,因为整个卢森堡能参加奥运会的人十个都不到,所以每一个有可能参赛的运动员,他们都非常珍惜。我想了想最后还是答应了,我的理念是“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同时,更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这么想心里就比较踏实了,也找到了动力。


倪夏莲在北京奥运会


我代表卢森堡参加了伦敦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那次是输给了一个美国孩子,其实她是有中国人血统的运动员,训练得非常好。前一年我还曾以4∶0赢她呢!这次输球的原因,是我胆子太大了,离奥运会只有半年的时间,我改换了胶皮,尝试一种新的打法。训练的时候可能还不错,进入比赛碰到一些状况,调节能力就不够了。这场比赛中,亨利大公在贵宾席上为我喊“加油”,而为美国队喊“加油”的是比尔·盖茨。

值得高兴的是,儿子和女儿来到了奥运村。奥运会是难得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了妈妈在干什么,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们说,妈妈,你要多打比赛,我们要多来。这句话极大地鼓励了我。在我39岁的时候,我以为打不动了,可56岁,我还在打,还能打。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以后,卢森堡乒协又来跟我谈,希望我打下去,他们说,只要夏莲拿起球板,全国人民都高兴。我真的好感动。同时,两个孩子的伦敦之行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那时女儿才九岁,她说,妈妈,奥运会很好玩,你下次再去打!

我们的教练也很优秀,他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在队里是主力队员,年纪是“妈妈”级别的,只要我在场,年轻队员就觉得“妈妈”在,我总归是赢两分的,他们只要拼一分就行了。这个“妈妈”是很仁慈的,不会骂他们,总是给他们鼓励,他们都很高兴。这些年,卢森堡队真的有进步,从原来欧洲的三级队打到欧洲的第五名,创造了历史。

奥运会四年一届,转眼又到了2016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奥运会。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次比赛打得很不错。第一场我的对手是东道主巴西的选手,她名气不太响,排名也不太高,没想到她打得那么好,全场两千多观众从第一个球就开始沸腾起来,场地里的球声根本听不见,我上来时打得太松,直到第七局才以13∶11险胜。第二场我的对手是代表西班牙参赛的沈燕飞。她曾经是中国公开赛和日本公开赛的冠军,最好的成绩是世界前十位。她也来自中国,曾是中国队的队员。之前,我在德国联赛、欧洲杯决赛中都赢过她。但这一次能不能赢她呢?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她则越来越成熟,所以,我对这场球很重视。场上的比分咬得很紧,我打得筋疲力尽,最后以4∶2获胜。赢下来后我特别兴奋,因为我进入了奥运会乒乓大赛的前32名。那一夜我彻夜不眠,激动得睡不着。毕竟那一年,我53岁了。


倪夏莲分享自己在里约奥运担任旗手的经历


里约奥运会结束后,我应该挂拍了。卢森堡乒协又把我找去开会,我说不打了,他们表示出很惊讶的态度,连声说,这个不可以,全国人民不同意,全世界人民不同意。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讲出这种话来,原来一直是说,你行的,你一定行的。其实,挂拍后我的家庭生活也很安逸,很轻松。我回去跟先生一起想了想,卢森堡乒协那么热诚、那么信任我,便决定接受挑战,生活的节律便又改变了。

2019年初,离开东京奥运会只有一年多时间了,我到那时是57周岁,绝对是奔六的人。但很多时候,我是不记年龄的。有许多上海的朋友鼓励我创造一个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且充满活力的奥运会运动员。


我的丈夫兼教练

在我的乒乓生涯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我的丈夫托米·丹尼尔逊。他是瑞典人,青少年时代曾获瑞典冠军,十七岁进入瑞典国家队,与本格森、卡尔松、阿佩依伦、林德等人一起打球。1981年,第36 届世乒赛后,托米离开了瑞典队。

1994年,托米到卢森堡来担任教练工作。他一眼看出我的训练与比赛是脱节的,于是帮助我调整训练方法。他熟悉欧洲打法,又善于处理弧圈球。我的表现强烈地吸引了他,用他的话说是“点燃了他”“世界上只有一个倪夏莲”,他给了我很多的鼓励。

1998年的欧洲十二强比赛在瑞典举行,卢森堡乒协非常清楚托米的作用,高薪聘请他来担任我的教练,希望我第三次拿冠军。与我决赛的又是德国选手斯特鲁泽,两年前的欧锦赛,我就是输给她的。比赛非常激烈,决胜局我5∶10落后,交换场地时,托米做了一个暗示:要从反手突破!我忽然开窍了,找到了方向感,结果反败为胜。这次的胜利再次证明了托米的重要性,以后他带着我一起参加国际乒协组织的波兰公开赛、保加利亚公开赛等,均取得了好成绩。短短六年间,我的国际乒联排位从1993年的60名,上升到1998年的第4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托米的帮助。


倪夏莲参赛时,丈夫托米临场指导


此后,托米成了我的私人教练。有时候,我们到德国、瑞典去集训,我设想了行程后由他安排,所以走起来很顺当。其实多是“临时抱佛脚”,今天想练就练,想多练就多练,想少练就少练,吃饭、睡觉都由自己安排,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像度假一样。

我们之间也时常进行技术上的探讨,有时候聊到晚上十点钟,聊着聊着就穿着拖鞋下去试打,包括发球、接发球等很多细节都要探讨。因为他是欧洲式的,我是亚洲式的,他很自信,我也很自信。但是,他非常绅士,每一次都会满足我想赢的念头,目的是支持我。有时我在想战术,以至于做梦都在打球。等我醒来,他会幽默地来一句:打上了没有?他是一个开心果。


东京奥运会赛场外的倪夏莲和丈夫兼教练托米


这些年参加的各项比赛中,托米不仅是我技术进步的良师益友,生活上更是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让我始终有一个顽强拼搏的动力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中国人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的人品好了,很多事情就容易解决,我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有时无理取闹,有意折腾他一下,他都可以忍受,并始终保持自己的风度。所以我很佩服他,自然从内心里去接受他。事实上,我们是在互相欣赏,是在享受着东西方的文化。


海外拼搏史

回顾在海外三十年的拼搏史,我感到人生的坎坷和起伏,觉得人总需要一种理念和精神支撑着。我无意创造奇迹,但我要展示一种来自大国运动员的风貌和襟怀。

代表卢森堡乒协参赛,我感到有几场球是可以说一下的,因为我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品格,表现了一名海外中国人的尊严。

1993年,在第42届世界锦标赛女双四分之一决赛的争夺战中,我已经拿到了赛点,对方发球出界,碰到了我的球板,没有人看见的。当时,裁判判了我方得分,我立即举手示意。正是这一关键球,让我们失去了进入前四名的机会。事情发生后,我得到欧洲以及卢森堡人的高度评价。为此,卢森堡大公接见了我,他说:“你表现得很好,我们感激你。”并授予我竞赛公平奖。

1996年2月,我在欧洲十二强比赛中获得女单冠军。这次夺冠是我离开国家队专业训练十年之后取得的,接下来的三年,我连续获得第一名。这是不容易的,因为许多中国优秀的选手也在欧洲参赛啊。


连续四次获得欧洲锦标赛冠军的倪夏莲


顾拜旦把体育看成“培养人类的沃土”。我,一个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通过实践和思考,归纳出几个自律的信条:第一,在人家的文化背景里生活,要融入其中又不失去自己;第二,中国人有自己的风度,不争地位,凡事有个度;第三,先把你的东西提供出来,不要索取,不要过分刁钻和狂傲;第四,我在中国受到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在西方也能够发扬。

我愿以一首诗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长长的旅途中我经历过艰困

也品尝过命运的恩赐

在欣喜落泪的时刻

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在那永恒的力量之中

我看到儿时跳动的火焰

也看到青少年时伴随着的身影

看到中年之后的火焰依然在燃烧

那是奥林匹克之火

也是一个中国人

历经一生的跋涉后

永恒的信念

向上

向上


(部分内容摘自顾铁林:《乒乓大使倪夏莲》)


倪夏莲给上海通志馆的手书寄语


编制:石梦洁
审校:上海通志馆新媒体工作组
签发:吴一峻

一辞莫赞,不如在看

上海通志馆
上海通志馆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上海市通志馆,柳亚子先生担任馆长。今上海通志馆建成于1996年,藏有上海及全国各省市方志、年鉴、地情资料十万余种,兼具成果展示、地方志开发利用、地情文化交流、主办《上海滩》月刊等职能,是您了解上海第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