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何以上海”系列讲座之六:当代上海戏剧的风貌

文摘   2024-08-19 17:01   上海  

      

7月28日下午,上海通志馆联合学悦风咏书社共同打造的“何以上海”系列讲座在上海通志展示馆“上海滩大讲堂”举办第七讲——“当代上海戏剧的风貌”。本期讲座邀请到了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严庆谷先生,系统性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上海戏剧的整体发展情况。从不同剧种的代表性作品及人物入手,展现上海戏剧艺术发展的成果和风貌。学悦风咏书社董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洪彦龙先生主持讲座。


百花争艳的繁荣戏剧


在讲解舞剧代表作《永不消逝的电波》时,严老师表示舞剧、音乐剧等非传统剧种现今在上海受众非常广泛,这离不开他们题材和表演形式上的创新。与单纯的舞蹈、音乐表演不同,他们将故事性融入于舞蹈和音乐之中,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作品广受好评。严老师还提到中国的原创音乐剧《翻国王棋》目前已以版权输出的方式推向韩国音乐剧市场,这也是中国第一部输出演出版权的曲目。此外,近几年《隐秘的角落》、《赵氏孤儿》等原创作品也备受关注。

除了介绍不同剧种的特色以外,严老师还以“昆曲”为例,指出戏剧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是在不断相互学习的。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是所有戏剧传承人在掌握所传承剧种的同时,也需另外学习、了解的剧种,学习昆曲能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所学剧种的表演方式。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学习的昆曲曲目多达百余出,其所能表演的昆曲曲目数量甚至超过很多昆曲传承人,也因此才能成就一代京剧巨匠。厚积方能薄发,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介绍临近尾声,严老师选取了昆曲片段《双下山》进行介绍和表演。一改讲解时的温文尔雅,严老师将一个年轻、古灵精怪的小和尚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获得台下观众一致叫好。




当代上海戏剧的发展





































“坚守是值得的,努力总是能得到回报。”

严庆谷老师提到传统戏剧的传承情况时表示,戏剧在经历过观众断层、发展沉寂的阶段后,近些年有了很大改善,剧院的上座率有了很大提高,年轻一代愿意走进剧院观看表演,这离不开戏剧表演者的努力和坚守。






















同时,戏剧表演方式和宣传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社交、娱乐平台为戏剧的传播提供了媒介,表演者也在不断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日常生活中的热点和热梗融入到表演之中,以引起观众共鸣,扩大戏剧受众。严老师提到在表演《凤还巢》时,自己扮演朱千岁,将支付宝、奔驰、宝马等元素融入到表演中,达到了很好的调节表演氛围的效果。
另外,严老师所在的上海京剧院,创立了“小丑挑梁”京剧丑角艺术展演项目,给了很多默默无闻的表演者上台一展风采的机会,为传统戏剧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让传统“活”起来。提问环节,严老师也在回答观众问题时表示,将继续耕耘戏剧发展,为更多戏剧演员提供表演舞台,不断创新,为戏剧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严老师指出上海戏剧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一文化交流平台。这一艺术节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行至今日,已成功举办23届。每一次都会邀请全世界、全中国的知名艺术团体前来表演,为上海的文化戏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交流平台。
众多剧场的建立、不同剧种的发展也为上海的戏剧发展提供了机遇。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经济领先的同时,文化、戏剧发展也齐头并进,上海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讲座结束后,严老师与现场观众合影留念。




上海滩大讲堂“何以上海”系列讲座是由上海通志馆联合学悦风咏书社所推出的文化讲座。该系列讲座邀请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与学者,围绕上海历史进程、红色文化、人物风云、高校春秋、影视图像、海派艺术以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等主题,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故事相结合,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体现沪江人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


后续,还将有更多围绕着上海文化主题的专题分享,敬请期待!


编制:张之颖

 审校:杨   婧

签发:吴一峻


上海通志馆
上海通志馆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上海市通志馆,柳亚子先生担任馆长。今上海通志馆建成于1996年,藏有上海及全国各省市方志、年鉴、地情资料十万余种,兼具成果展示、地方志开发利用、地情文化交流、主办《上海滩》月刊等职能,是您了解上海第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