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完成禅殿寺石窟调查工作

政务   2024-12-12 16:24   甘肃  

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普查队伍继续深入推进野外调查工作。近日,全面完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禅殿寺石窟的调查工作。

禅殿寺始建于唐,后毁于战乱,明万历六年重建,清代、民国都有修葺和扩建。是武山县继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之后的第三大石窟群,196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禅殿寺石窟凿于半山崖,下临深涧,大小相间、错落有致,寺内现存塑像六十余身、殿宇9座,除山门外,其余8个殿全部依崖建造于天然形成的长廊形石洞内,为前殿后窟形制一字排开。其中菩萨殿存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磁釉碑一通,碑面阴刻铭文三百零九字《重建大石林古迹禅洞碑记》,记载其开凿年代和造像规模。寺内出土唐代海兽葡萄铭文镜一枚,保存完整,2012年冬寺院主持刘元存道士捐赠给武山县博物馆,现展于县博物馆文物展厅。2015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经甘肃文物鉴定委员会贾建威等专家现场认定唐代海兽葡萄铭文镜为国家三级文物。

禅殿寺石窟依山就势而建,风格独特别致,形制古朴典雅;塑像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形神生动;壁画贴近生活,充满情趣,意境深远。禅殿寺石窟融释道两教艺术于一体,集建筑、造像、壁画、窟龛于一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为研究当地石窟艺术的重要依据。

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禅殿寺石窟被列为省、市中小型石窟调查的重点之一。此次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调查,不仅是对文物信息的采集与梳理,更是加强石窟保护、研究、利用和宣传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禅殿寺走出深闺,向世人展示其文化内涵独特魅力的必然选择。

来源:武山文旅


编辑:赵云霞
责编:蒲爱民
审核:王玉林
监审:韦晨灿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8420020




武山发布
阐释武山特色,讲述武山故事,传播武山声音,展示武山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