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各乡镇地名的由来

政务   2025-01-04 07:03   安徽  

23个乡镇地名由来简介



金寨各乡镇地名的由来

梅山镇

梅山濒临史河,传说颇多。主要有三种记载和传说。第一种:梅山濒临史河的峭壁上,岩石裂纹如朵朵梅花,故称梅山;第二种:唐朝末年,黄巢与王仙芝相约联军攻打河南,行军至梅山时为唐军围困,久不得脱,黄巢遂令散洒军中米粮于山坡、道路,唐军疑黄巢军粮充足,因此解围而去,后人称这里为米山,后讹为梅山;第三种:古时这里住有两名美女,为九王寨(今梅山镇南水村境内)上九个强人觊觎,二女设计剪除强人,地方得以安宁,遂称二女住地为美山,久传失义称为梅山。


白塔畈镇

据历史记载,东汉后期建有“穆州府”。当时佛教盛行,穆州府城旁有寺庙,内筑一座白塔,称“白塔寺”。此后,周边山川村镇皆以“白塔”之称。白塔畈地名便从此沿用至今。古穆州城为十里长街、水旱码头,商贸繁荣。居住在这一带的农户,在田间耕作时,常发现坚硬青石雕刻各式花纹和古砖等。群众在河中淘沙曾发现有带状银片、银条,甚至有金条。

白塔畈镇相传早在唐代就是一座集镇。因建有白塔寺,加之方圆有五华里的一个平畈,遂取名“白塔畈”,后讹传为“白大畈”。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恢复为“白塔畈”。


麻埠镇

麻埠古称麻步麻步川,清代正式称为麻埠镇。麻埠古镇以出产茶麻而著名,明初已将齐头山茶入贡宫廷,明清两代设茶卡,有巡检司保护。清咸丰、同治年间,湖北、江西、皖南移民渐次入境定居并建有湖北、江西等会馆。土地革命时期,麻埠成为皖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皖西北道区苏维埃设在这里,随之设置各级党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埠还有大小茶行30多家,小上海闻名遐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响洪甸水库蓄水前,麻埠仍是金寨县经济最繁华集镇。


油坊店乡

发源于西阳寨、许家大岭、把寨岭(八岭)3支水系,汇成一条河,名曰洪家河。清嘉庆年间,洪家河中段,南岳庙对面,有一张姓人家,经营油坊和杂货店,久而得名。1930年,苏维埃政府以油坊店作为乡名。1945年,国民党立煌县调整乡级机构,改作油马乡名;1950—1982年,乡名改为油店;1983年后,乡名又改为油坊店。


流波䃥镇

据《六安州志》(清·同治5卷)记载:“流波䃥于州西南一百四十里”。集镇依山临水,有滴水穿石形成的䃥眼,又称“刘婆䃥”。“䃥”在康熙字典释文“石貌”,音韵同方言“撞”,音同义别。又因䃥眼飞流涌波,遂演称为“流波䃥”。


青山镇

1958年响洪甸水库建成,流波䃥集镇被淹没,多数居民迁移至青山,青山镇随之建立。青山,原名“崩山嘴”,因八郎冲口山嘴崩塌而得名。1950年,金寨县文教局在汪氏祠堂开办小学,取名“金寨县立青山小学”,地名自此改为青山。1951年成立乡,1958年成立区,均以青山冠名,镇名由此得来。


燕子河镇

燕子河地处东去流波、麻埠,南去英山、霍山,西去罗田、前后畈,北去古碑、金家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这里是两条河流交汇,自然形成山涧中的小盆地。

很早以前,交汇点北边住着郑氏几户人家,人称郑家湾;河东住着张氏几户人家,人称张家湾。交汇点的南边山上,有一个硕大的伸向河中的石崖(旧读ái),每年春天有许多燕子在石岩上筑巢。有年春天,来了一对很少见的白色羽毛燕子。这年初夏,突发大洪水,浪高数丈,大水淹到石崖上,一条大蟒蛇随波逐流,从石崖头爬上树,将其正在孵化的老小燕子都吃了。外出打食回来的公燕,没见到母燕和幼儿,便围着石崖来回飞三圈,仍未找到伴侣和孩子,便一头撞死在石崖上。人们看到这只白燕子,如此忠贞地为伴侣而殉情,十分悲恸。为纪念这对白燕子,就把石崖取名为“燕子崖”。嘉庆二十一年(1816)编纂出版的《霍山县志》,《山川》中记载“燕子崖,县西一百二十里,春燕多筑巢于崖上”。《镇市》中记载“燕子崖镇,县西一百二十里”。至清朝末年,人们迷信思想渐浓,对崖(ái)字读音与挨相同,有忌讳,而崖下有条河,河流是活的东西,有奔头。人们便把“崖”字换“河”字,于是就有了“燕子河”的地名。从清代末年沿用至今。

民国6年(1917),徐狩西在燕子崖对面火神庙新办一所学校,取名燕溪小学,也是根据燕子崖一名和下面这条河流而得名。2008年燕子河镇村级区划调整时,用燕溪村名取代燕岩(ái)村名。燕子岩(ái)村民组名称则保留至今(岩是崖字,人们习惯简写而来)。


长岭乡

1929年,长岭、两河地区隶属霍山县西镇“九保”,1932年,国民政府建立立煌县,长岭、两河属立煌县永西乡(永佛寺、西界岭各取一字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岭地区设乡(公社),取长山冲之“长”,西界岭之“岭”,命名为长岭公社(乡)。1951年以后,长岭、两河曾几度合并、分开设公社(乡),1992年撤区并乡,长岭、两河合并为长岭乡。


天堂寨镇

隋朝时期,多云山(天堂寨古称)山顶有口天然池塘。乡间传说一位农夫,在山顶采药时忽见天空一道霞光,放眼望去,王母娘娘带七仙女到池塘边嬉戏。返回天庭时,走在最后的一位仙女停住脚步,望着人间美景说道:“人间还是天塘好!”此后,人们将多云山又称天塘山。南宋末年,文天祥派同榜进士程伦进入大别山,倡导淮西抗元,多云山义民傅高率乡民响应,在多云山顶建寨。多云山顶南面不远处有天然水池曰天塘,故取寨名谐音天堂,寓极乐、吉祥之意,天堂寨名由此得来。


吴家店镇

传说吴店小街初有吴姓在此开设小店,因而得名。1949年成立吴店乡,1952年在此设吴店区,1958年成立吴店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吴家店公社。地名传袭至今。


斑竹园镇

地以竹生,镇因竹名。斑竹园镇因境内曾广生斑竹而得名。据传朱氏祠前小河边的竹园原有远近闻名的大斑竹,故有“斑竹园”之称。


果子园乡

果子园原来是一个自然村庄的名字,坐落在果子园初中东北角,与学校一河之隔。庄名的由来并非因为庄前屋后果树成林,也不是因为有一生意兴隆的果子店而得名。据老人们口传:果子园庄子原来就坐落在一块盆地里。盆地后有一突出山冈。山冈正前方有一奇石,远看像由3块石头合成,近观则为一整体。其基石呈方形,边长约6米;中石形同饼盘,径长于底部2米左右;在石盘之上有一堆形状各异的乱石。传说,当年有一位地理先生路过此处,眼前的奇石令他驻足观赏。良久,老先生拍掌称奇:“好一个仙盘装果,简直是块盈福藏贵的宝地!”时隔不久,一田姓人家因五世同堂,88人共餐,正在为分家迁址犯愁,当年相中这“仙盘装果”的地理先生为其指点迷津,用银圆买下这块地盘,盖起村宅,并为新村取名为果子园。自此,历经150年,田氏在果子园村庄生息繁衍,定居农作。


沙河乡

境内有一条自南向北流的河,原名柏山河。河床内有白色砂石、河水清澈,无他物,故名白沙河,简称沙河。乡名据此而来。


关庙乡

关庙因久负盛名的关帝大庙而得名。关庙原为“关王庙”“关帝庙”。北宋靖康二年(1127),据传一邓姓富户为避靖康之乱,带家小及仆人来到关庙定居,筑庐为舍、垦田放牧,并在宅旁建一草庙,设下关羽、周仓牌位,名曰“关王庙”,寄托神灵、抵御外侮。关王庙地处商(城)麻(城)古道要冲,邓氏家族在此垦田经商,日趋发达、人丁兴旺、家道殷实,开始筹资建庙。庙建成土墙瓦顶结构,牌位换成泥塑,祭祀人群络绎不绝,香火不断,外地不少人亦移此定居,关王庙由小村庄演变成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明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关王庙毁于战乱,庙宇也断了香火。

清道光二十年(1840),知府拨银重修关王庙,庙宇修得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前后两进各5间,两厢各3间,正殿摆涂金佛像十余尊,设有神龛、钟磬,对面石碑、庙旗,庙内和尚诵经文、上香火,远近香客,四时祭拜,集镇甚是热闹,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赶庙会,唱台戏,钟声悠扬,锣鼓齐鸣,这是关王庙的鼎盛时期。

朝代更迭,战火连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商城民团头子顾敬之多次进犯关王庙,经过战火洗礼的关王庙弹痕累累。20世纪40年代,关王庙地方人士集资重修庙宇,但再也没有昔日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王庙扩建为关庙小学,1984年学校实施危房改造,将所有遗址全部拆除,历时800多年的关王庙从此消失。

2010年,关庙村民自发捐资,在关庙街道西南2千米处的三道河重建关王庙,再续香火。而关庙这个名称作为乡名、村名、组名,一直保留下来。


古碑镇

相传咸丰七年(1857),山洪暴发,在镇政府驻地(现响塘村古碑组境内)冲出一古代石碑,上刻“古碑冲”3字,故名。


花石乡

花石,缘出白水河西侧有一倚山而立的巨石,高过百米,伟岸而峻峭。相传很久以前巨石上出现两只宝羊,一只金羊,一只银羊。每当晨曦初露,它们就会在山石上觅食玩耍;朝阳出山,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全身金光闪闪,五彩斑斓,因而谓之“花羊”。高耸的巨石是“花羊”的家园,故“花羊石”因此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石立乡,人们把“花羊石”简称为“花石”。


槐树湾乡

槐树湾是境内稍大的一块河谷盆地,良田约70公顷。一条河流穿心而过,相传沿岸长满槐树,时间流逝,槐树成为古树,形成一片古槐树林,其中一棵古槐树足有五六人牵手合围粗。它形似弓,弯若虹。因长在河边,人们就把此地叫槐树湾。新中国成立前,为六安县六区槐树湾保;1949年至1982年为槐树湾乡、槐湾公社政府驻地,1983年更名为槐树湾乡,为槐树湾乡人民政府驻地。


南溪镇

在街南头有一条自西向东流去的凤凰河,故名“南溪”。南溪河西起支流源于葛藤山,途经花园、王畈流入南溪河;西南支流源于余府山,流经王畈入南溪河,再流入史河,汇入梅山水库。


汤家汇镇

原名梅溪镇。元末明初,梅之焕出生之前,因避战乱,其母挺着大肚子,随着人流跌跌撞撞来到大冲柳林的大塘边,肚子疼得厉害,一步也不能走了,就倒在塘边,生下梅之焕。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梅之焕母子在此住了下来。梅之焕渐渐长大,在禅堂庙学堂里勤奋读书学习,考上秀才、举人、进士,并且当上翰林。后来他出生的地方,取名梅溪塘,大河取名为梅溪河,小镇子命名为梅溪镇。清朝初期,镇内汤姓人逐渐兴旺起来,整个梅溪镇,汤姓人当官的多,经营工商企业多,田地山林占的多,当地农民多为汤姓的长工、短工。据《金寨县地名录》记载,汤家汇由来已久,清朝初期,此地一汤姓人做了知府,人称“汤知府”,后遂以汤姓命名汤家汇,把梅溪镇改为汤家汇镇,梅溪大河改名汤汇大河,梅溪塘未改,沿用至今。1955年前,汤家汇为区所在地,区迁至南溪后,为乡政府驻地。后一使用“汤汇”用名,1983年县统一更名为“汤家汇”。


双河镇

双河镇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三方群山环绕,由北向南地势渐低,宛如一个小盆地。起源于筲萁墙的黄龙河与发源于狗迹岭的九房河在距集镇中心约1千米的双河村、黄龙村、鹤塘村三村交界处汇合,形成一条12.5千米长的主河道,蜿蜒南去,注入史河。主河道的两侧多为冲畈,宜于人居,以两河相汇之地命名为双河。


桃岭乡

据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于朝政腐败,官府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境内秦姓有一子,父母饿死,随之浪迹乡里。15岁时,沦为秦贡生家仆,此后人称秦孩儿。一日,有相士来贡生府中,孩儿献茶时,相士偶见其貌,语于贡生云:“我观此子之相,将来非同小可,成则王,败则寇,东家小心为善,以免他日遭杀身之祸。”贡生求指迷津,相士云:“趁其羽翼未丰,或生或死,早做处置。”贡生依言,将秦孩儿囚入幽室七日,欲将其饿死。幸有老仆朱氏知其恶行,暗中从幽窗送食。到第八日晨,贡生以为其子必死,开锁视之,大骇。观孩儿面貌如故,疑其显魂。惊愕之余,秦孩儿趁机冲出幽室,逃至境内一大山中聚众屯粮,效仿豪杰自称秦孩王,归附者数千众。秦孩儿占山后杀富济贫,血洗贡生府。官府闻讯惊恐,上奏朝廷,请旨发兵“围剿”。因地形险要,山寨坚固,官兵无计,继而改为久困。秦孩王又用“火牛阵”战术杀下山,官兵大败。火牛一战,秦孩王名声大振(所居之山,后起名大牛寨,讹传为大油寨)。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增兵“围剿”。大战中秦孩王受伤,偕随从逃至西南十几里处一山岭被擒住(即现在乡内牌坊村境内,后为纪念秦孩王,此地叫铁索岭)。官兵押之南行数里,至一岭有随从挣开绳索,趁机杀死押送官兵,救出秦孩王南逃(秦孩王逃跑之地叫逃跑岭,因其名不雅,后改为桃树岭)。下山后,秦孩王一行旋即分开逃跑(此地又改为分手岭,后叫分水岭,现桃岭乡金桥村境内)。

1956年,由原来百花、东岳、墩塘、青坪4乡合并成立乡人民工作委员会,驻地桃树岭张家大湾,后以驻地命名为桃岭乡人委会字略去


铁冲乡

南宋时期金兵南下。宋军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大败金兵史称采石大捷。宋军北上收复失地,金兵退至大别山一带时,双方形成拉锯对峙局面。宋军在金刚台一带驻军,在稻草沟附近建铁炉打造兵器。后因此地留有铁炉数座,就叫铁炉冲”。延续数年后,简称为铁冲。铁冲之名由此而来。


全军乡

全军乡原名泉井(地下水源充足)。明洪武元年(1368),始建泉井龙王庙,后由王善人等多次维修扩建。据庙碑转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义军在河南境内打了不少胜仗,有位将军率军在此地被明军围困,情急之下对天许愿:“若神灵保佑能转败为胜,愿重修泉井庙”。忽然喊声大震,援军赶到,内外夹击,大获全胜,清点将士,一人不少。欢呼这是全军的胜利,庙宇得以重修,“泉井”后来更名为“全军”。

民间另有传说,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后周柴荣裔孙段秀才,自称“黄花天子”,在古城畈(现梅山水库淹没区)举旗反宋。仁宗皇帝遂派杨门女将杨乃红、杨金花率兵征讨,原定从杨桃岭经过,因避地讳而绕道裂石店,杨乃红在裂石店探地穴得神力相助,攻破大、小青峰岭,打败“清风”“明月”二将。段秀才逃至一条大冲丢了宝剑,无法找到,急得大哭,此冲后改名“哭剑冲”(现为桃岭乡幸福冲)。杨门女将凯旋,途经全军乡地界,驻扎上营、下营(全军村上郢组),清点将士,一人不少,故赐名“全军”。

-END-

初审 | 周   钒

复审 | 郑贤杰

终审 | 梁远启


养心金寨
这里有您“想看的”权威信息,“想找的”绝美风光,“想听的”身边故事,“想聊的”民生资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