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11月26日上午,“‘余’你一起·姚发布——聚焦美好活力最名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传承专场举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四明山旅游度假区管理中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波河姆渡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市文化传承方面的亮点工作及下步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余姚文化传承方面的亮点工作及下步举措: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借今天发布会的机会,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余姚文化工作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几位同仁一起和大家交流余姚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近年来,我们始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着眼全市发展大局,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推动文化传承,赋能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主要从四方面向大家介绍2024年我市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情况。
一是以文惠民优公共服务。公共文化中心有序开放,各类文化设施日渐完善,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5个,“微书房”新型阅读空间82个、城市书房4个、文化驿站13个。坚持“小投入,大民生”,完成10个点位户外体育场地设施布点,探索体育公园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锻炼自由”。
二是以文润城抓遗产保护。有序推进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评定申报,目前遗址公园启动区建设如火如荼。着手启动河姆渡博物院前期咨询服务和建筑方案征集工作。扎实推进文物考古、保护和利用,实施江桥头遗址考古发掘和井头山二期考古风雨棚搭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完成400处三普点位的复核。成立全国首个县级考古服务中心,扎实推进考古前置及文物涉建项目报批,高效保障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建设梨洲文献馆,并以此打造“余姚地方版本馆”,进一步做好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展示。
三是以文赋能促文旅融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化文化基因解码,赋能文旅产业发展。阳明文化、河姆渡文化入选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阳明故里建设提升项目”“姚剧曲牌抢救整理及运用项目”入选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挖掘优秀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资源,“河姆渡文化主题杯”荣获2024“浙派好礼”文创产品与旅游商品非遗文创类金奖。天下玉苑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性复核。大丰智能舞台系统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
四是以文传声塑城市形象。创作推出优秀文艺作品,交响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姚剧《鹦歌姚》于上月试演,反响热烈。原创网络微短剧《河姆渡的古哨声》获省“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优秀作品评选大赛二等奖及优秀编剧奖。持续打造全民读书节、百姓文化节、“吾心自有光明月”中秋诗会等品牌文化活动,创设推出每月12日“公共文化日”,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1-10月,我市累计接待过夜游客538.96万人次,增速24.15%。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将其融入文体设施布局、文旅体活动,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守正创新,争取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成为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地域文化新标杆”;同时,继续通过文化赋能项目和旅游品质提升,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为余姚高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不断注入文化力量。
恳请大家继续关注余姚文化发展,我们一起共同讲好余姚故事。谢谢。
姚界客户端记者:请介绍一下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
方定儿:
一、项目概况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地处四明山与翠屏山之间的姚江谷地,包含山丘、平原、河流、沼泽、稻田、林地、古村落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周边动植物种类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2022年12月,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3年6月,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一期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今年8月,启动区一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启动区一期工程项目,又称古今自然展示区工程项目,位于河姆渡遗址核心区,以展示河姆渡稻作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内核,是阐释与展示河姆渡遗址价值的重要区域,总用地面积约45.3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8.83公顷,总投资3.17亿元,由里到外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公园启动区项目主体,包含现状生态文化园的重新打造和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的提升。根据园区内遗迹分布,设计了五个展示区,分别是:“文明的模样”“来自远古的稻谷”“自然的馈赠”“河姆渡时代的生灵”“七千年后的居民”。从聚落生活与文化面貌、史前稻作、采集渔猎与工具制造、古代自然环境、现代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阐释姚江谷地人地关系的变迁。整体形成集文物保护、考古展示、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
第二部分是博物馆西侧的入口接待区的重塑,以“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聚落”为概念,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入口形象,完善功能组织。
第三部分是公园的外部道路提升优化,从古乍线到现在的公园入口区域,加强文化氛围营造,增强标识与引导功能。
二、项目进展
目前,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现已完成配套用房单体建筑基础及屋面建设11栋,园区内部木栈道、码头休息亭、体验工坊等基础完成,水体清淤整治完成约9万平方米、地被植物清理约1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约18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将初见雏形,预计明年10月底竣工。
建成开放后,广大市民、游客和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开启跨越七千年的时光之旅,划桨架舟,碾稻制陶,沉浸式体验河姆渡文化的无限魅力。
新华网记者: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文艺人才是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余姚文艺人才众多、创作活跃。请问,目前余姚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近期有什么新的优秀创作成果?能否与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和分享?
金晶:
近年来,市文联致力于以“做人的工作”为核心,用文艺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结合文艺发展规律,我们重点围绕“新与老的传承”“内与外的凝聚”“知与行的融合”这三个轴心深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通过新老文艺家之间的师徒传授,来夯实文化传承的强大内核。我们聚力打造多级联动的“文艺名家”工作矩阵,深入推进“春蕾计划”等“名师带徒”工程,并借助“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大力支持师徒共演、师徒共研、师徒共展等合作模式,推进代表性文艺门类和艺术流派薪火相传。在名师带动下,我市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增至81名,省级以上专业性文艺家协会会员超300名,中青年文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创作活跃,形成“青蓝相继”“青出于蓝”的良好局面。
二是注重通过增进市内外文艺人才的交流互动,来凝聚文化传承的强大合力。我们聚力健全文艺人才联系服务工作体系,在余姚本土之外,积极推动市级文艺家协会与其他地区文艺组织交流合作,邀请全国知名的文艺大家到余姚考察、采风,参与余姚文化相关主题创作。今年以来,我们还着力深化与姚籍在外文艺人才的交流与联系,成功举办姚籍文艺人才座谈会、家乡行等活动,青年歌唱家郑莉莉、沈贝贝,国家一级演员马誉嘉、黄建勋等众多优秀文艺人才回乡演出,我市文艺活动“星光熠熠”“亮点频出”,文艺服务的层次进一步提升。
三是注重通过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来激发文化传承的强大动能。我们聚力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提升文艺人才的综合素养。在持续深耕《姚江》文学季刊、“姚江文艺讲堂”、“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等优质工作载体的同时,积极打造“文艺赋能”创新工作品牌。比如,今年4月起,我们重点推出了“艺享姚城”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城市肌理,实景化演绎优秀文艺作品,让姚城百姓和游客零距离、沉浸式地享受文艺大餐。这项活动至今已举办18场,参与文艺志愿者160余人次,惠及观众约9000人次,既展示了我市文艺发展的成果,又提升了群众的文化体验。
在深入的理论交流和丰富的基层实践双重带动下,今年我市文艺创作成果也令人振奋。帕蒂古丽散文集《蕴情的土地》入围“骏马奖”角逐,报告文学《爱心搬运工——支教奶奶周秀芳》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古丽新作《命运的岔路》、陈慧新作《去有花的地方》相继出版、反响热烈。美术作品《大港新韵》《盐泉上的活界碑》等12件作品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第五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等国家级展览;何文涛书法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歌曲《大地同爱》被评为浙江省年度十佳优秀歌曲……接下来,将有更多的优秀文艺创作成果通过“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艺享姚城”活动,以线上线下、静态动态不同形式与大家见面,敬请大家关注!
凤凰网记者:刚才市文广旅体局李军局长介绍文化传承整体情况时候说到:“践行文化使命担当,要把文化融入文体设施布局”。请问四明山区域近期在这方面有什么特色工作吗?
邵姚斌:
从我们四明山旅管中心角度,文体不分家,文旅不分家。四明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市以登山步道建设为契机,开启传承重塑“浙东唐诗之路”步伐,进一步完善了四明山区域文旅体基础设施。到今年10月份,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已经完工,借着今天发布会的机会,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一是步道概况。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全长600余公里,建设历时3年,涉及梨洲街道、陆埠镇、梁弄镇、河姆渡镇、大隐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等四明山区域的8个乡镇街道,初步形成“一横三纵八环”和“十六条精品路线”的总体布局,打造成为文化鲜明的“唐诗之路登山步道”。发布会现场,我们带来了上周刚制作完成的《四明山步道地图》折页,上面有步道简介、分布区域、精品线路、沿线景点等资料。上面的二维码,是“环浙步道”APP,大家下载进去后,会有全省步道的详细资料。
二是文化特色。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沿途风光优美、景色宜人,负氧离子丰富,充分诠释了“千里步道千里景、一路乡村一路诗”的诗情画意。比如梨洲街道茭湖古道和鹿亭乡晓云古道,古道沿途有北云亭、云壑亭、凤泉池以及人物雕塑、祠堂牌楼、摩崖石刻等文化节点,把前人的诗歌、前人的情怀全面呈现给登山游客。又如,河姆渡的古越寻踪步道,与刚才河姆渡文旅方定儿董事长介绍的考古遗址公园隔江相望,既保留了古道的原始自然风光,又挖掘了吴越文化资源。
三是欢迎打卡。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列入了今年全市的民生实事工程。目前步道已经全面建成了,下步我们将通过抖音公众号、微信、小红书等多种途径进行宣推,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帮我们多推介,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体验。当然,不管是我今天的口头介绍,还是纸质地图和各类媒体的介绍,都不及大家去实地体验。有些美好,图片和文字无法传达,只适合用眼睛记录。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来打卡体验千里登山步道,来实地感受四明山的“诗和远方”。
宁波日报记者:目前浙江省全域正在推行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旨在破解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突出矛盾,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余姚目前开展情况如何,有什么亮点特色工作?
王建军:
2023年8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工作,目标是实现省域范围内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的全覆盖。我市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在土地收储入库前完成考古前置工作,为净地出让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队伍。我市成立余姚市文物考古服务中心,抽调招录专业人才组建队伍。据了解目前余姚市文物考古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家县级考古服务中心。该中心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协调推进全市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配合省文物局和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开展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及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工作。管理和协助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实施全市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为经济建设“跑起来”服务好、保障好。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落地。我们全面系统梳理考古调查勘探前置工作的适用范围、办理条件、办理流程,制作并下发了《考古前置及文物涉建项目报批流程》。一方面,我们充分预估到实施考古前置带来考古任务骤增的变化,积极向上对接,提前采取措施,向省考古所、宁波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多方争取考古力量倾斜。另一方面,我们主动靠前服务,密切与发改、资规、各做地主体间的沟通联系,早介入、早衔接,积极指导做地主体做好考古勘探前期调查工作。并及时组织人员进场调查,实地指导督促做地主体做好待勘地块清面工作。自年初以来,我市已完成考古前置地块101处,保证了土地出让和基本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坚持效率优先,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保障服务好土地出让和基本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我们在发现有价值的文物遗存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2023年12月,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向我局提交了模具产业园地块的考古调查勘探申请,随即我局对该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并委托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开展考古勘探,在勘探过程中发现地块的西南侧有商周和唐宋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即命名为马廊厦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4月至8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对拟建设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内涵清晰,时代明确,是余姚地区目前所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一处遗址,是余姚地区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目前,马廊厦遗址发掘后该地块已正常出让,可以说考古前置兼顾了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综上所述,我市在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高效的审批流程、顺畅的部门协同以及注重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具有余姚特色亮点的创新模式。
制图:魏力谨 摄影:黄静波
编辑、一审:童威楠
二审:杨月云、刘文治
三审:高嘉鸣、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