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历史文化巡礼之九——郑雪

2024-04-29 10:44   河南  
郑雪(1912—1975),原名炳照,字铭萱,号淮源村夫,平氏镇平氏街人。其父系当地知名士绅,任平氏街寨长并主持平氏区团防局事务,因防匪得力,颇受人敬重。

郑雪自幼上学,民国12年(1923年)考取开封河南大学附中。他天性聪慧,勤奋用功,爱书法,好文艺,以优异成绩从初中部升入高中部。民国16年春,因父亲被人谋害而失学。民国20年,他打死权欲熏心的杀父仇人、平氏区团防局团总张子臣,只身外逃开封。

不久到洛阳,参加国民军二十路军。后因仇人张家告状不止而受通缉,次年在许昌参加来此招兵的驻安徽国民军十一路军,随部队去安庆。民国24年(1935年)到国民党六安专署禁烟所任办事员。民国26年6月,随朋友去北平,巧遇在此行医、自幼认为义父的同乡朱壶山,受其资助和引荐,投京剧名旦荀慧生大徒弟魏效勋门下学戏,又另拜师学拉胡琴。

民国28年(1939年)到妻子孙荣仙娘家安徽省桐城县,常和当地京剧爱好者一起拉、唱。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先后在潜山县民族戏剧社、桐城县抗日建国京剧团、国民军某团同乐会、桐城县京剧团,为演唱京剧操琴。同时,学习、研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黄梅戏。但因社会动荡,演戏多为业余爱好。为了生计,时去国民军部队供职,时回地方做生意,从业变动不定。

1950年,和人联合创建以安庆市大观亭命名的黄梅戏剧团。该团1951年更名胜利黄梅戏剧团,1956年又改为安庆市黄梅戏二团。郑雪受师名门,音乐理论修养深厚,触类旁通,很快掌握了黄梅戏乐器的演奏技巧,主拉二胡,为著名演员严凤英琴师。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采茶调,流传到安庆后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小戏,但主要是民歌、说唱形式。郑雪潜心研究和改进其音系,借鉴京、豫、淮、扬、越、湘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和成功经验,设计唱腔曲牌,增加伴奏乐器,使黄梅戏逐渐形成板腔体的戏曲音乐。对说白、分韵、单双哭介、服装道具等,都做了大胆创新。对黄梅戏传统剧目进行再创作,有近百个兄弟剧种的剧目被移植。1952年后,随团参加在上海、芜湖、合肥等地举行的戏曲汇演,所创作或改编的《二龙山》、《杨门女将》、《柳树井》、《鱼网会母》等剧目,获音乐设计一等奖,集体奖多项。此间该团所演剧目,绝大多数系郑雪设计音乐唱腔。

1958年,郑雪调安徽黄梅戏校的前身——安庆艺术学校,任戏曲教研组长,先后编写了《黄梅戏音乐知识》、《黄梅戏谱曲法》、《黄梅戏三弦演奏》、《黄梅戏唱工讲话》、《黄梅戏史话》等教材,教授学生60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黄梅戏优秀演员和乐师。60年代,还创作了《黄金大道》剧目,热情歌颂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郑雪和其他戏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黄梅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地方小戏,发展为和京剧、豫剧、评剧、越剧并列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天仙配》等剧目被搬上银幕,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扬。郑雪呕心沥血,勤奋不怠,创造性地发展了黄梅戏的音乐唱腔设计,被称为这一剧种的挖掘者和创新先驱,至今仍为黄梅戏界怀念不己。

1975年12月10日郑雪在安庆去世。

桐柏平氏
感谢您的关注,“桐柏平氏”旨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平氏镇最新的时政、生活、服务信息权威、真实、及时地推送到大家手中,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满足网民朋友们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