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江汉 | 铜锣声声,岁月悠悠

政务   2024-12-06 16:07   湖北  



打铜街位于中山大道江汉段南侧,

东边是花楼街,

西北是统一街,

是汉口早期行业商街之一,

专门打制铜器具。


打铜街的兴起,

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

汉口铜器行业的手工艺人

在汉口半边街(今统一街一带)

修建了“江南京南公所”,

作为铜锣坊、徽锁坊、铜镜坊、红铜坊、铜盆坊、喇叭坊等

铜器业的敬神和议事之所。

也是汉口铜器商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地,

人们把与半边街交叉的这条东西走向的横街称为打铜街。


历史上,打铜街的名头很响,

武汉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条街的。

街长150米,宽5.8米,

条石路面,狭窄弯曲,不通汽车。

从前这条小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终日锤打之声不绝于耳。






清初,随着汉口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周边地区的铜匠,

纷纷涌到号称“金窝子”的花楼街、黄陂街一带谋求生计。

他们本着“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信念,

凭着吃苦耐劳学来的技艺,

或开个铺面,采取“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

自产自销铜器具;

或挑副铜匠担,

抖动用5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

走大街,串小巷, 招徕顾主,

承接一些修补铜器具的零碎活。

众多的铜铺、铜匠汇聚在同一地带,

一来是乡邻,可以相互照应;

二来是同行业,可以产生“扎堆效应”,

进而生意做火做旺。

久而久之,打铜街的名头越来越响。


随着当时铜器业不断发展,

汉口铜器业出现了四大帮,

即生产日用杂器的 “大货帮”,

生产水旱烟袋的“烟袋帮”,

生产锣钹响器的“响器帮”,

经营铜器的 “财神帮”。

打铜街是“大货帮”的集中地,

主要生产居民日常所用的铜盆、铜壶、铜镜、

铜锁、铜瓢、铜铲、铜茶盘、铜锅,

以及供神用烛台、铜香炉等杂件。



清宣统元年(1909年),

武汉三镇800余家铜器店,

有700家在汉口一带,

仅打铜街就有230余家,

足见当时打铜街铜器业之盛。

打铜街铜器业的全盛期

在光绪初年至民国初年时段。

各种铜制器皿,全靠工匠用锤子等工具将铜片打制而成。

打铜街的工匠们凭着高超技艺、精巧构思和娴熟打法,

硬是“打”出了汉产铜器具的精品,

“打”出了好名声,

“打”进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赛会上,

向洪盛仿古铜器获二等镶金银牌奖。

民国四年(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

姚顺和各种铜器获一等金牌奖,

郑炳兴、姚太和、义太和的各种铜器分获二等银牌奖。


晚清的武汉,

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商埠,

又有“中国的曼切斯特”的美誉。

当时,汉阳造步枪、汉锣以及汉绣,

三者并称为民国时期的汉产三杰。







打铜街还有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

抗战胜利后,

京剧大师梅兰芳重出江湖,

在上海登台献艺,

一时间轰动华夏。

可演罢几场下来,

梅老板总遗憾剧情中

官老爷出场时那衙役的吆喝声既不整齐,

也缺乏声威,

很想用一种声音浑厚似虎吼的锣音来引领吆喝声,

造成威风凛凛的效果。

梅大师找到上海响器行名头最响的“老德泰”响器铺,

“老德泰”的老板却极力推荐汉口的“高洪泰”,

说汉口打铜街的“高洪泰”

更适合做这种锣。

“高洪泰”接到“老德泰”的推荐信,

很是感动。

收下梅大师的订单后,

老板高青庵带领最得力的定音师高永运日夜攻关,

几经时日,

终于在“太古锣”的基础上,

打制出一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音色洪壮的铜锣,

送到上海试用,

梅兰芳和乐师王褒元赞不绝口,

十分满意,并定名曰“虎音锣”

——从此,“高洪泰”的“虎音锣”,

成为京剧舞台不可或缺的响器。

后来,“高洪泰”铜器作坊

还在“虎音锣”的基础上另有创新,

打制出了直径2米的大响锣,

出口国外,

让华夏的特色响器成为欧美西洋乐队里的新成员。



打铜街的全盛期没有维持太久。

1920年代,机械工业、轻工业兴起,

搪瓷、 钢精等器皿相继出现,

传统的手工铜器业作坊逐渐失去竞争力,

但是,手工打铜技艺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手工打铜工艺,

充分利用了铜延展性较强的特色,

在工匠炉火纯青的手工捶打下,

变幻出令人惊叹的铜器造型和纹饰,

生发出瑰丽的艺术之美。

打铜技艺既是汉派文化艺术的瑰宝,

又具东方审美之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产方式,

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艺术形式。


时间来到2024年,

如今打铜社区的墙面上,

还挂着一面有着60多年历史的“平安锣”。

每天入夜时分,

社区现任平安巡逻队队员

都会郑重地取下铜锣,

让“防火防盗,检查炉灶!”

“防火防盗,邻里关照!”的关切声

和着铜锣的铛铛声,

响彻社区的坤元里、段家巷、同安里、新风巷……

一声声的铜锣,一次次的提醒

用充满岁月沉淀的声音,

守护着如今居民的安全。



基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

打铜社区还以铜锣为灵感,

设计了全国首个社区文化IP形象“铜小匠”。

巧妙地将铜锣形象与打铜社区青砖石墙元素相结合,

“铜小匠”的整体形象酷似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铜匠”。



走进打铜社区,

一些珍贵的、有代表性的老物件被有序陈列,

仿似一座具有打铜特色的“微型博物馆”。

那些沾染了岁月痕迹的

铜制烟丝盒、蚊帐钩、铜锣、铜餐具,

无一不彰显出过往打铜声声悠长的黄金时期。



历史物件凝结的

是先人们智慧的创造和辛勤的结晶;

当下潮流体现的

是现代人极富创意的与时俱进。

无论是铜锣声声报平安,

还是“铜小匠”IP放光彩,

打铜街上回荡的,

始终是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以及对一方文化的守护。

我们期待着打铜精神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

继续绽放属于它的特色光芒。



END

撰稿|刘芷懿

支持|江汉区档案馆 民权街道打铜社区

编辑|邱丹 黄付浩

编审|张景

终审|戴莹


投稿|3057779502@qq.com

出品|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  江汉区融媒体中心  

           

欢迎点赞转发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仅靠2个单品出圈,成为武汉“过早”界的王者

周末N次方 | 传下去!我们西北湖也有自己的“四件套”



 点赞、在看、分享,获取江汉最新资讯~

江汉之声
一张宣传江汉的名片,一扇了解江汉的窗口,一座直通江汉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