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和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相关部署要求,即日起,“易彩津生”公众号开设“辅能导语”专栏。一方面,展示辅导员开展育人工作中的典型做法、示范经验,助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搭建网络育人新平台。本期推出——《走出迷雾:大学生摆脱“拖拖拖延症”指南》。
察觉拖延,克服恐惧。
人生的每一个清晨,
都想活出最灿烂的自己。
拖延的结局只有错过,
行动是治愈的良药,
很多时候,束缚你的不是能力,
而是面对的勇气。
同学们,你是这样的吗?
①“起床困难症”:永远听不到闹钟,床以外都是远方。
②“作业负债症”:该交的作业,一个晚上也没能创造出奇迹。
③“总是再等症”:“再玩 10分钟就去看书”或是“明天再说吧”,等了又等,始终没开始。
在心理学上,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目标并由此产生负面情绪的行为,从而感到自责、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和抑郁。
每次行不由衷之后,我们就会重新立flag,或者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或小目标,我要……
比如这位同学:
“我的2024年新学期目标是搞定2023年那些原定于2022年未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2021年的诺言!”
拖延学习、拖延睡觉、拖延锻炼身体......现实生活中,拖延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日积月累,对身心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学们,拖延症是否已经让你烦恼不已?
因为缺乏计划,因为不够珍惜时间……很多同学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简单化,但事实上,习惯性拖延并没有那么简单,它可能源于更深层、更复杂的心理因素。
人类大脑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一个是新皮质,另一个是杏仁核。新皮质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复杂的理性思考,即“理性脑”。杏仁核参与情绪调节,即“情绪脑”。
当你打算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期末要实现什么目标时,就是“理性脑”在掌控着你的日常行为。然而此时,会出现另一个声音“还有时间,先玩一会儿吧”,这便是“理性脑”在与“情绪脑”对抗中,败下阵来,甚至有时候“理性脑”还没来得及启动,身体就已经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之后,就是你一步步沦陷的过程。
因此了解自己的弱点,才能逃脱拖延的魔爪,拖延症形成的因素有以下3种:
(1)缺乏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力持怀疑态度时,就会倾向于拖延任务。担心自己的形象、害怕他人的评价、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完成任务,就会产生拖延行为。
(2)恐惧心理。一方面明明对某件事充满了向往,却迟迟不肯行动。另一方面怕事情不受自己控制,潜意识里认为,未知的挑战会带来焦虑、痛苦,恐惧心理在作怪。
(3)完美主义。害怕做得不完美,“我根本做不好这件事,干嘛还要做呢?”,“还是先别做了,万一不成功,怪丢脸的”。想要把准备工作做到最充足,把事情做到最完美,就会产生“不完美即失败”的低价值感。
(4)反抗情绪。不喜欢被命令或被限制。“本来是要做的,强迫我,我就不做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发展实际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如果“节奏”被打破,便通过拖延来对抗他人的控制。
(5)习惯依赖。在很多家庭里,学生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学习都被家长“代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对很多应由自己做决定缺乏参与感。
(上下滑动查看答案)
和“拖拖拖延症”说拜拜,
它是一种心理准备方式和自我休整,
无论顺利与否,只要你开始行动,
就是成长。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中心
来源 | 易彩津生
编辑 | 曹梦瑾
校对 | 曹 亭
审核 | 李 瑞
投稿邮箱 | tjutcmxuanch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