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实验之趣 享科学之美
为了激发科学教师的创新思维,通过以赛促训、以训促学,提升学校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0月28日,广南县城区第三小学校举行了“探实验之趣 享科学之美”为主题的科学教师实验课堂教学竞赛。
此次课赛得到了城区四小、民族小学、夕板中心学校、文武学校的大力支持。他们认真细致地观察记录了每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状态,从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参赛教师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与迁移知识,同时,提出了好的教学建议。在大家的综合评议下:卢绍尖荣获一等奖,季江丽、张建泽荣获二等奖。
7位赛课教师聚焦于挖掘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基于竞赛主题设计教学。一堂堂课不仅展示了赛课教师的教学风采,也为在场老师们及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教”与“研”、“学”与“思”的实验科学盛宴。
在卢绍尖老师六年级《斜面》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经过搭建斜面,体会物体通过斜面不需要人用力,依靠重力就可以自行滑下。动手测量、比较使用斜面和不使用斜面两种方式拖运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可以更加省力。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氛围中观察、探讨、操作,在师生密切的互动交流中推进了学生对“斜面省力”知识的清晰认知。
季江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用水计量时间》中,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经历探讨、思索、动手操作实验,以问题推进学生对于利用流水计时工作原理的反思,给与了学生思维生成的空间,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张建泽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带领学生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能对证据重视,理性思考,大胆质疑,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培养了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得出了空气确实占用空间。联系生活,知道了空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时间的快慢是个秘密,对于孩子们来说实在太有吸引力了,徐启航老师呈现的《摆的快慢》一课,通过调整摆钟的快慢来控制时间的快慢,激起学生对摆的认知兴趣。针对问题,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讨论改进方案,并实施方案。通过获得的数据,归纳概括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和摆绳长短的关系,依据证据推理,找出规律。通过实验研究,认识到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孩子们在摆弄中学到了“摆”的相关知识,在玩中学,学中思,不亦乐乎。
梁杰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校园的植物》一课中,从校园中一种常见的植物的引入,激发学生认识校园植物的兴趣、从而揭示课题。带领学生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活习性,巧妙利用科普视频介绍植物特点,提高了学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了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多种植物的展现,让学生在平时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征。一个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了学生的思维上的行动和实践上的行动,也引发了他们对周围植物的认知,并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黄平豪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中,从马车依靠马拉作为动力引入新课,带领学生利用材料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进而推动学生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会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用实验数据阐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整个过程用重力推动小车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陆开成老师呈现的三年级《压缩空气》课堂中,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注射器为载体,通过利用生活中的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验,学生带着高昂的兴致主动参与到探究压缩空气的实验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实践中观察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学会进行预测和解释。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与优质课堂相约,仰取俯拾皆是精彩。课虽尽而意无穷,赛虽止而思未尽。此次比赛不仅展示了几位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引发了老师们对科学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抓住转瞬即逝的思维亮点?如何站在主导位置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如何让实验教学走向规范化?如何让科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不仅是每一位参赛教师要继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值得深思和践行的课题。
撰稿:徐启航 梁 杰
编辑:任英英
一审:杨会菊
二审:孙云华
终审:孙荣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