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遵义,红色热土涌动发展活力

政务   2025-01-15 14:14   新疆  


深冬时节,遵义老城湘江河畔,一幢灰白相间二层小楼静静矗立,一棵高大刺槐历经风雨,守护在旁。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关乎命运的抉择在这里发生。持续三天的会议,最终拨开迷雾,重新校准航向,点燃中国革命从挫折中奋起、从困境中突围的希望之光。

“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探访这座“转折之城”,感受老区新貌以及这片红色热土上涌动的发展活力,看这座遵道行义之城,如何接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讲好遵义故事、不断续写新时代长征新篇章。

红色记忆 绽放时代新光芒
敌机呼啸、炮火轰炸,红军战士拼死抢渡,前仆后继,“鲜血”染红江面……走进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现场,声光电变幻中,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这部剧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艺术再现“伟大转折”历史画面。
剧场距离遵义会议纪念馆步行不到十分钟。“2024年1月开演至今,《伟大转折》剧目已演出800余场、观演28万余人次。去年国庆期间,几乎场场爆满。”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通成说。

《伟大转折》剧目的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习水县土城镇,长征途中,红军曾在这里打响青杠坡战斗,这里也是四渡赤水的发轫地。

四渡赤水之一的土城渡口。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老红军何木林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后,留在当地生活。如今,他的旧居已成为红色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点,儿媳林成英以接受访谈的形式授课。

“老红军的旧居很鲜活,既是陈列馆又有生活气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红色基因传承阵地。”四渡赤水教学服务中心教研处教师韩世倩说,通过红军后人讲房子里曾发生的故事,深刻表达了“家风”的主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何木林与儿媳、孙女、曾孙女代代传承,在这片洒满红军热血的土地上接续讲述红军的故事。

林成英说,父亲从江西跟随红军长征,将自己的名字从何垂丰改为何木林,就是想要成为“在哪里都可以生长的树木”,跟着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他把‘树’种在了土城,我们想让这棵‘树’枝繁叶茂”。

加大对红色遗址、纪念馆等珍贵历史遗迹的修缮与保护力度;巧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主动走进历史、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广泛开展重走长征路、青少年红色夏令营等研学活动,邀请老红军后代、知名历史学者、文化名人,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红色故事,诠释遵义会议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新时代背景下,遵义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创新思维,深耕红色文化沃土,探索红色文化传承新境界。近年来,遵义还积极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线路,将遵义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不竭动力,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吉他之声 奏响共富新乐章
“打工何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在遵义市正安县的一家乐器制造公司,两行标语格外醒目。
地处深山的正安,过去是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最多时有三分之一人口在外务工,其中不少人在广东的吉他厂上班。
十几年前,怀着浓浓的家乡情怀,在外务工的吉他工匠带着学到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陆续返乡创业。今天,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聚集着上百家吉他制造及配套企业,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夜晚的正安吉他文化广场。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打磨、上色、抛光、调音……步入贵州正安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繁忙有序。公司行政负责人韦林飞说,以往制作吉他的木材基本靠进口,但要做自主品牌,首先得解决原材料问题,“面临原材料短缺、技术瓶颈等重重困难,我们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先后开发碳纤维吉他、全竹智能静音吉他等新产品”。

吉他风情街、吉他博物馆、吉他文化广场……如今的正安,已获得吉他相关专利168项,研发并注册吉他自主品牌87个,到处可见音乐元素给这个昔日深度贫困县带来的蝶变。

“坚定信念、独立自主等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应有之义,在这种信念指引下,过去十多年,我们努力实现了让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并继续把产业链延伸。”正安县县长黄东说,“我们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让正安这片土地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一环。

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受限,革命老区遵义长期受到贫困的羁绊。“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花茂村考察时告诉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村里曾到处都是荒芜的田地、破旧的土墙茅草房,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些年,花茂村铭记总书记的嘱托,将“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深深融入摆脱贫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路。2019年底,花茂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4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7万元,村民们脸上有了更多笑颜。

航拍贵州美丽乡村——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新华网 周远钢 摄

“我们改名‘花茂’,是希望村里花繁叶茂。乡亲们正是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劳双手干出了今天幸福的好日子,没想到曾经破烂的‘荒茅田’变成了真正的‘花茂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自豪地说。

正安县和花茂村的蝶变,是遵义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一个缩影。2020年3月,遵义在贵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而今,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徐徐铺展,“转折之城”在新时代继续书写着繁荣向好的“新转折”。

竹海深处 感受跨域协作共赢

赤水河谷,竹林如海。有“中国竹都”之称的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现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在这里,挺拔的楠竹直插云霄,翠绿的竹叶密密交织。

立足丰富的竹木资源,当地打造了西南(赤水)竹木家具产业园。眼下,近百家家具生产及配套企业在热火朝天地生产。

步入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展厅,竹地板、竹家具、竹菜板、竹工艺品琳琅满目。公司总经理孔令大介绍,他们利用竹纤维坚韧的特性,将传统货运托盘使用的塑料替换成竹材,既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去年这款单品订单销售额上亿元,远销安徽、浙江沿海一带。

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展厅里的竹家具。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介绍,当地面向成渝、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已培育涉竹加工企业(作坊)近300家,其中“以竹代塑”生产企业10余家,不少产品卖出深山甚至出口海外。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的贵州航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铝合金车轮、新能源电控箱等产品,产品之前主要发往国内的零售商。
“去年打开国外市场后,外贸订单节节高升。”公司总经理吴山飞说,目前工厂可年产汽车轮毂100万只、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20万套,2024年外贸出口产值约30万美元。
“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遵义市发改委副主任祝荣富表示,“遵义会议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时刻引领并激励着我们,以饱满斗志和必胜决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近年来,遵义紧扣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目标定位,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优化开放环境,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将“开放优势”加速转变为“发展胜势”。如今,在纵横交错的水、陆、空交通网助力下,遵义打破不沿边、不靠海的地域掣肘,全力以赴在建设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上走前列、作表率。
90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形成的革命传统、孕育的宝贵精神,始终激励着这座城再出发、再前进。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这片革命老区紧扣“伟大转折地”历史地位和“省域副中心”战略定位,在新时代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露露
审核:陈容芳
终审:拉苏荣轮台零距离”投稿邮箱:xjltxcb@163.com

轮台零距离
介绍轮台,我最全面;\x0d\x0a说明轮台,我最深刻;\x0d\x0a解读轮台,我最权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