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是一个众多清泉给予其灵秀之气的北国水城。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名士灿若繁星。相传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舜,曾在历山下耕种,并在济南掘井出泉,名为舜井(舜泉);春秋时期以孝闻名的孔门弟子闵子骞是鲁国人,他的墓地就在今济南百花公园西侧;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扁鹊是齐国渤海卢人,就是今济南市长清区人;战国时期的五行创始人、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是齐国人,即今济南市章丘区人;西汉时著名经学家,《今文尚书》的传承者伏生是济南人;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任齐州(今济南)知州,他在位时政绩卓著,深受济南人民的爱戴;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都是济南人,他们并称为“济南二安”;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政治家张养浩是济南人;清代藏书家、学者周永年是济南历城人;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济南居住工作四五年,他将济南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小学和中学时光都在济南度过,他把济南视作自己走遍天下仍魂牵梦绕的“老家”......众多的名士名流,使这座秀美的泉城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济南,是一座现代化的省会大城市,但它现代中蕴含着传统。而有了古老悠久的文化积淀,济南簇新的发展更加生机勃勃。济南市图书馆推出“群星璀璨的济南名士”系列,我们选取籍贯在济南、在济南生活过,或是来过济南的名士名家,介绍他们的生平、与济南的渊源,以此来介绍济南、宣传济南,使读者朋友在学到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生平经历】
伏生,名胜,济南郡邹平人。伏生活了近100岁,他生活的时代从战国末期直至汉文帝时期。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著名的儒生、政治家虙子贱是伏生的先祖。由此可知伏生研究学问有其家学渊源。因为家族有诗书传统,伏生从小就学习各种学问。伏生青少年时期,稷下学宫已不复鼎盛之时的辉煌,但其余晖犹在。阴阳五行学派是稷下学宫中一个很重要的学派。该学派领军人物邹衍是伏生的同乡前辈,而且那时伏生生活的地方与稷下学宫所在地临淄相距不远,所以伏生求学时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在各种书籍中,伏生最喜欢、用力最多的是《尚书》。《尚书》一开始不叫“尚书”,而是被称为《书》,汉代时定名为《尚书》。《尚书》记载了上古时期君王、大臣、先贤的言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在传承中有多个版本,数千篇文章,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后,存文章百余篇。相传伏生年少时攻读《尚书》极为用功,他在腰间系了一根绳子,每读完一遍,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很快,绳子上打满了结。经过刻苦研读,伏生终成名家。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征召学问渊博、博古通今的70人为博士,担任朝廷治理国家的顾问。通晓《尚书》的伏生也在其中。可秦始皇到了晚年,又打击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儒生。他先焚书后坑儒,并下令民间不得私藏经书典籍。“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从此缺焉”。这六艺中的《书》就是《尚书》。伏生侥幸躲过灾祸,又冒着被诛杀的风险,将《尚书》带回故里,把它藏在屋子墙壁的夹层中。
秦末战乱纷争,伏生只得流亡他乡。直到汉初,天下恢复太平,伏生才又回到家乡。当他取出藏在壁中的《尚书》时,发现丢了数十篇,只剩下28篇。伏生以这28篇《尚书》教授弟子,培养了许多学生。汉文帝时,大兴文教,寻找能解《尚书》之人,然而无人应征。汉文帝听说伏生,随即召伏生来讲学。可此时伏生已90多岁,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能长途跋涉去长安。于是汉文帝派遣太常掌故晁错,到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伏生说的是当地方言,不会讲官话,而且他年事已高,口齿不清,晁错听不懂伏生的话。于是伏生的女儿羲娥把伏生的口授解说给晁错,晁错再用笔记下。这样,通过女儿羲娥,伏生把《尚书》28篇传授给晁错。晁错将《尚书》记录下来,这就是《今文尚书》。后人评论:“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伏生逝世后,他的两位学生欧阳生与张生,将他对《尚书》的讲解撰成《尚书大传》41篇。《尚书大传》是汉代解说《尚书》的第一部著作。《尚书》中的“洪范”篇记载,“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大物质,这种观点影响了阴阳五行派的宗师邹衍。伏生年少时深受阴阳五行派的熏陶,所以他的学问特点之一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经书。属于伏生经学的《洪范五行传》,专门阐释了《尚书•洪范》篇,并继承发展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因此,伏生被看作是邹衍与董仲舒之间的关键人物。
济南伏氏家族是秦汉时期非常有影响的文化家族,出了伏理、伏湛、伏完、献帝皇后伏寿等名人。伏生用他非凡的胆识与执着,于乱世之中守护了文化的火种,让古老的智慧得以延续。伏生挽救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无论多少物质财富都无法衡量的。
【伏生与济南】
《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民国《邹平县志•卷四建置考上》中记载:“先儒,伏胜,汉济南人。”邹平历史上属济南郡辖区,所以都称伏生为济南人。
宋末元初著名文人赵孟頫来济南任太守,他刚刚抵达济南时写下一首七律——《初到济南》:
初到济南
自笑平生少宦情,
龙钟四十二专城。
青山历历空怀古,
流水泠泠尽著名。
官府簿书何日了,
田园归计有时成。
道逢黄发惊相问,
只恐斯人是伏生。
在诗中,赵孟頫抒发了自己厌倦仕途与繁琐的政务,想要归隐田园的遁逸心情。因为伏生,赵孟頫对济南仰慕已久,以至于他认为济南人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赵孟頫在诗中写道:在路上遇到寻常老年百姓,会担心老人是伏生(意即赵认为:路上普通的老年人,都有着与伏生一样高深的学问)。
赵孟頫无论书画、诗文、学养,都堪称一代大家。可当他面对伏生,面对伏生的家乡济南时,却是如此的谦逊。这也从侧面看出伏生学养之深、影响之广、贡献之大。
伏生是齐鲁文化的骄傲。一代代济南文化人在他的影响下,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血脉,为将济南建设得更加进步、更加美好,奉献自己的青春、热忱与汗水。而这种精神遗产,是伏生在保护、传播《尚书》之外留给济南人的。
作者:董正春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 7-5085-0516-6
索书号:K820.852.1/415
主要内容:本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与济南有关的众多人物,从远古时期的圣君舜到济南解放后第二任市长姚仲明,跨越四千多年的历史。第五节《汉初经学家伏生》描写了伏生。这一节简要介绍了伏生的生平,他年少时对《尚书》的刻苦研习,汉文帝时期伏生在家中通过女儿的转述将《尚书》讲授给晁错,汉代济南伏氏家族的名人,最后提到伏生的学术继承人。
02《济南上古名人故事》
作者:张华松、史瑞玲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 978-7-5488-0173-3
索书号:K820.852.1/124
主要内容:本书选取11位上古济南名人,介绍他们经历、言行、与济南的渊源以及对后世的贡献。虽是故事性的通俗叙述,但写作态度严谨,所用资料都有其文献出处。其中第五位名士是伏生。关于伏生的部分详尽介绍伏生的家学渊源,他年少时的学术环境,秦朝一统天下后成为秦博士,秦焚书坑儒后逃亡并将《尚书》藏于老家的墙壁中,汉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里向他学习《尚书》,伏生的学生将他对《尚书》的解读撰成《尚书大传》,《尚书大传》集伏生经学的特点。本书还附有《上古济南名人小传》《春秋济南封邑表》《两汉济南封国郡县职官表》,这些都使这本通俗读物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03《历下名士寻踪》
作者:杨曙明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 978-7-5488-3925-5
索书号:K820.852.1/466
主要内容:《历下名士寻踪》由中共历下区委宣传部策划,杨曙明创作完成,介绍了60位与济南历下有关的古今人物。本书第五节“因传承《尚书》而彪炳史册的伏生”描述刻画了伏生。这一节先介绍了《尚书》;接着描写伏生年少时如何好学,如何刻苦攻读《尚书》;然后讲述了伏生成为秦博士,又在焚书坑儒时侥幸逃脱,并将《尚书》藏匿到故居墙壁中;以及西汉初年天下太平时,汉文帝诏令晁错赴伏生家中,伏生经由女儿解释他的口述,将《尚书》传授给晁错;最后提到《尚书》的重要性以及伏生传承《尚书》的功绩。
书 香 泉 城 · 爱 阅 之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