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学术活动预告(12月23日-12月29日)

文摘   2024-12-22 18:48   上海  

1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研方法训练营”第十六期暨第七届博士后学术论坛


会议信息

主讲人:程海婷、代佳斯、辜磊、陆彩玲、王倩、徐俪珑、张娣

会议时间:2024年12月25日(星期三)13:00-16:30

会议地点:外国语学院107会议室

会议摘要

为鼓励青年学者分享科研经验,加强合作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12月25日举办第十六期“研究生科研方法训练营”暨第七届博士后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秉承“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核心理念,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呈现,旨在增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浓郁学术氛围,启迪学术灵感,展示外语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成果,同时提升博士研究生对于学术生活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和规划。

主讲人简介

程海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国际中文教育。

代佳斯,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英美文学、科幻文学。

辜磊,香港中文大学应用英语语言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污名化话语分析。

陆彩玲,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二语词汇习得、语料库语言学、医学英语。

王倩,俄亥俄州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议论文写作和思辨、AI赋能的二语写作。

徐俪珑,剑桥大学语言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框架下的双语及多语习得、双语失语症等。

张娣,澳门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测试与评价、二语写作、数字化多模态写作。


2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午餐会”(总第六十七期)


跨语言与跨人群视角下事件有界性加工的多模态研究

报告信息

报告人:王海燕

报告时间: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12:30-13:30

报告地点:外国语学院107会议室

报告摘要

事件的有界性影响并反映人类对连续视觉输入的认知。本课题研究不同语种、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在表达事件有界性的动词上的加工机制。

实验一采用视图听句眼动研究范式,考察英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PPA)患者加工动词时态的机制。结果发现,不同亚型的PPA患者加工过去时和现在时呈现出不同障碍机制。

实验二设计动作视频,考察汉语失语症患者对事件完成性的语言理解、产出和认知能力。结果发现,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表事件有界性的句子产出显著低于健康控制组,而事件无界性的句子产出则与健康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三使用相同视频,考察汉语老年人和低龄儿童对事件有界性的理解和产出。结果发现,老年人的有界性句和无界性句的产出均显著低于年轻人,而两句的理解则都与年轻人无显著差异;低龄儿童,只有无界性句的产出显著低于年轻成人。

人类认知上“有界”和“无界”的基本对立体现在句法结构的制约上,而生命不同周期的人群和脑神经受损人群有不同的体现。

报告人简介

王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失语症和神经语言学。


3

Causality Hierarchy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nalization


讲座简介

主讲人:蔡维天Wei-Tien Dylan Tsai

座时间: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14:00-15:30

讲座地点:外国语学院107会议室

讲座摘要

In recent years, a huge volume of literature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issues of linear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mapping mechanism from syntax proper to the PF interface, as well as a more explicit and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highly universal hierarchical arrangement and equally diverse word orders. On the other hand, one may wonder where this universal hierarchy comes from, and how the interpretive domains can be syntacticized to its full potential. The issue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ertain surface regularities such as temporal sequences and iconicity are “internalized” into human language faculty. We therefore approach the issue of “internalization” by investigating how our conception/perception of this world is encoded into syntactic cartography. Our finding is that a cause-process-result hierarchy is strictly observed through a system of grammatical connectives in relation to our logical thinking, despite linguistic variations resulting from language changes and language contacts.

主讲人简介

蔡维天教授于1994年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母校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及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任特聘教授兼语言所所长、GLOW in Asia会长,并共同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其近年研究重心侧重汉语句法、南岛语句法、制图理论、句法─语意界面及句法─韵律界面。



来源 |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务与科研办

排版 | 谢佳言

编辑 | 倪 黎

审核 | 尚必武


有闲的学术
有闲的学术是一种浪漫与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