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在忠县开展,央视、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文物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围绕忠县“四普”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果开展采访拍摄,深度体验“当一天普查员”实践活动。
柔肩担重任 在田野展现巾帼英姿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2023年10月至次年4月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各级普查工作机构组建、“三普”资料整理、筹备普查前期工作等;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由于忠县文物保护中心人员构成大多为女性,一支女子普查队应运而生。她们年龄从60后到95后,穿越深山密林,行走在文物普查的田野间,徒手攀爬近70度的崖壁山、挥动砍刀清理文物周围的荆棘,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烈日“烤”验。她们用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踏遍全县1046处不可移动文物,丈量家乡的每一处土地,让家乡遗珍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不断流、再传承。
文物普查员都要做什么?
文物描述、文物绘制、文物测量......
忠县女子普查队不仅有“忠州女将”的不畏艰苦、勇敢坚毅,她们还将女性的严谨细致、文物工作者的专业与学识贯穿整个普查过程。
在忠州街道临江岩摩崖造像,普查小队队长毛倩正在向采访团娴熟地描述着文物信息“临江岩摩崖造像位于忠县忠州街道十字街临江路18号,坐东北朝西南,建于唐代,清人维修过。共5龛,形制均为拱形龛,其中3号龛中人物造像写实感强,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金刚,龛后壁上方刻有天龙八部浮雕,龛楣饰浅浮雕吹箫、横笛二乐伎飞天形象。”她说这些是文物最基础的信息,将尽可能详细地录入到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另一边,普查队员黄星正沉浸在文物绘制的世界,采访团拍下了她严肃认真的绘制过程,临江岩摩崖造像各龛佛像的立面图在镜头前逐渐明晰。作为忠县文物保护中心(忠州博物馆)藏品科副科长,从可移动文物保管员到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员,从库房高低柜到田野上山下坎,变的是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不变的是对文物保护的初心和坚守。她说“草图绘制主要是标注临江岩造像每个龛的位置、尺寸,及雕刻内容,便于后期内业工作中简介的撰写。”
与此同时,普查队员蔡劼正从南到北、从西向东全方位拍摄造像的局部图片、各龛造像的相对位置,她说“正面、侧面,近景、远景,多角度、多方位留取文物现状照,不仅是此次普查的填报要求,更是为文化遗产永久性保存留取全面影像资料。”
跟随忠县女子普查队,采访团实地调查了五龙捧圣、临江岩摩崖造像等文物点,并在石宝寨、皇华城遗址学习操作全站仪、RTK、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快速精准采集文物数据,体验“当一天普查员”。
忠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县普查队队长曾艳告诉采访团媒体记者,“对比前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文物数据的要求更加精确,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北斗卫星手持终端,配合县规划院提供RTK、无人机等高精度数据采集设备,多buff叠加的采集方式让数据精确到了厘米级!”
从传统的填写表格、皮尺测量、摄影、速写和拓片,到如今RTK、无人机使用,几次普查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体现的是几十年来国家科技的进步和文物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成果。
5月以来,“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忠县普查队坚定信心决心,战汛期、斗酷暑,截至10月底,已完成全县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