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5日在重庆大足华美达广场酒店举行。此次会议由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办,会期2天,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大足学学术研究,共谋石窟寺保护利用发展宏图。
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大足学学术研究交流为平台,汇聚国内外石窟寺研究力量,聚焦石窟寺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的难点热点,深入挖掘以石窟寺为载体的丰富文化内涵,提炼大足石刻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推进石窟寺文化互动和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此次会议聚焦五个主题,一是大足学与中国南方石窟寺研究,二是全域视野下的中外石窟寺比较研究,三是新时代石窟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石窟寺遗产保护研究,五是数字信息技术与遗产保护利用。会议收到论文110余篇,所涉领域广泛,研究视角新颖,集中展现了国内外关于大足石刻和石窟寺保护研究的新成果。总体而言,这批学术成果呈现了如下特色和亮点:
一是大足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论文选题聚焦大足石刻主体遗产,涵盖川渝地区石窟,延展到浙杭、西藏、甘肃、陕西等地相关文化遗存,为会议研讨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视野。
二是中外石窟寺比较研究展示了一批新资料新认知。研究涉及国外石窟寺和相关佛教文化遗存的为数颇丰,从中亚一直到东南亚,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为“一带一路”建设铺陈了学术文化空间。
三是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呈现守正创新、百花争艳的态势。在学术理念方面,保护研究、考古研究都侧重强调总体保护、综合性考古的新观念,代表了当前两大学术研究领域发展的新趋势。艺术式样研究方面,继传统的石窟寺传播历程形成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定论后,有学者提出了“贞观模式”“普昌模式”的新观点。佛教文献研究方面,围绕佛教斋供仪式、水路法会、版本甄别等探幽发微,深化了相关专题研究。佛教史研究方面,关注川渝地区佛教律宗、瑜伽教派传承,勾沉高僧史料,为巴蜀佛教史研究增添了新页。保护研究方面,围绕石窟寺水害、岩体失稳、风化、生物病害等病害机理,聚焦保护修复材料、工艺、保护建筑设施等热点难点问题,汇集了很多新思路新见解。
四是数字科技研究凸显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局面。本次会议关涉数字量度研究、虚拟修复研究、多光谱摄影运用以及数字创新活化利用话题,为石窟寺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视角。
论坛分会场
论坛分会场
论坛分会场
来源:大足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