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孩子起跑线的输与赢

教育   2024-11-23 20:11   上海  


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广东某高校做心理老师时,我做过有关于“赢在起跑线”之类的讲座。那时我特别关注早期教育,觉得“赢在起跑线”这个说法太好了,它能引导家长们关注孩子幼儿期强大的学习潜能和心理发展,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提升孩子的素养。

然而,接下来便是早教机构异军突起。“赢在起跑线”等于早早地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本应该是家长关注对孩子早期的陪伴,变成了家长用金钱购买其他人对孩子的服务,通过市场宣传,把这种早教行为包装成重视孩子教育之举。

这不是我预想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里隐含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也在教育服务机构呆过,了解一些内情,一周一次或几次的培训如果没有长期的坚持作为目标,基本上不会有多大效果。而每天都进行的培训费用高昂,它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支付的教育。

教育机构对孩子的陪伴在市场营销的推动下,就算老师们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还是会以夸大效果、掩盖问题、息事宁人为主。有些孩子因为习惯了辅导机构的模式,他们不适应学校教育,因为辅导机构的老师基本上不批评孩子,而在学校里的学习呢,这种集体学习不但没有什么存在感,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些孩子们凸显的自我难以在学校里实现,无形就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排斥。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进辅导机构后就一了百了,如果孩子有问题就再加几个辅导机构,他们不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培训机构不行,就是孩子学习不认真浪费钱财。

这种情况下,我看到的不是孩子“赢”了,是有这么多的家长如此想赢,却又如此不用心 ,教育充满形式化。


十几年后的今天,曾经主张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我接触到大量在这个起跑线上输了的孩子,他们或者是有身心障碍的特殊孩子,或者是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职业学校的孩子。我才深深意识到,有赢就一定会有输。社会能给这些输在起跑线的孩子们什么?

以前,我看到的大多都是赢者,虽然他们有焦虑,有选择的困难,但是他们拥有应有尽有的教育资源。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是其家庭的全力托举,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取得一个个傲人的成绩,他们是幸运的。但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没有那么好的支持系统,甚至天生有一些身心缺陷,就算到了竞赛场,他们跑不动。

我先说说特殊儿童,特殊孩子一旦被确诊,他们可以领取政府颁发的“阳光宝宝”卡,得到一定的政府支助,症状比较轻的孩子可以进校学习但不用参加常规考试。但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少都躲躲藏藏,自己的孩子站在起跑线就输了,他们害怕被嘲笑。但是,一旦父母能从这个顾虑中走出来,一家人会特别温馨有爱。


大家可能表面上看到这些孩子行为怪异,甚至认为他们具有伤害性避而远之。一旦走到他们身边去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大多都很善良,有很纯粹的为他人好的初衷 。因为发育的不完善,他们虽然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但不表明他们不懂爱。

任教于职业中学思政课,面对职业学校的孩子们,我看到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低,学习习惯不好,他们在长年的应试教育中被大人们灌输了我不是学习这块料但我必须待在这里混日子的观念,或者因为曾经想赢却输了而泄气,认为自己技不如人,觉得是因为自己笨才会来到这里。

但是,当我调整自己的观念,不再用“应该”如何要求自己和学生,这群学生的优点也会慢慢显现,他们朴实或乖张,更愿意与身边的人亲近,是一群最不愿意被定义的少年。他们虽然对自己的前途有担心,也特别愿意活出自己。


昨天我利用自己的课,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讲课。我给小老师们提出了要求和任务。上台前,我提醒他们,站在台上的你,不是现在的你,假象是20年后的自己,体会那种感觉,尽量这么要求自己。我也给台下的同学提出要求,看到的台上的小老师,假如你是他,是站在台上的那个人,你会怎么做?同时,我也邀请学生给予“小老师”反馈,说出三个优点一个缺点(这是依靠父母训练营每日作业“三好一改”的模式而设置的)。

课后学生表示很有收获,询问我还有没有第二次小老师课堂。我自己坐在台下看到学生们的表现也非常有收获。

有的学生把书本上哲学的问题加入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引用后现代哲学家的观念,根据课堂内容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设计。

有的学生根据所讲的内容加入了自己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的经验,很想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同学们,问了一次又一次“你们记住了吗?”

还有学生站在台上引导台下学生阅读,提出问题,讲解问题,俨然一个小老师的模样。

有的学生很想把老师要讲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并提出自己的理解,这需要强大的归纳总结能力,我提醒他们在有限的时间讲清楚一个问题就行,让知识变得更加扎实。

还有的学生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了一场有设计的演讲。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在想,他们是不爱学习的孩子还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予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人作为这个世界最灵性的动物,他们天生就渴望学习。学习给所有的孩子机会,但教育作为具有社会职能的机构,它的操作比任何机器操控都难。难的本质就在于在没有区别的教育使命下具有有区别的教育任务,它要为这个社会筛选适合的人担任不同的岗位 ,既要有在高尖精奋斗的人,也要有在普通岗位奉献的人。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它只能在某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提供更多的服务,而这一部分就成了无数人争抢之食,似乎所有孩子的生活都以此为食,其余的人只能依靠竞争之后的施舍。这种对待教育的思想是有害的,学习好可以品尝胜利果实,学习不好也不可以成为放弃奋斗的理由。每个人拥有的特色不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包容多样性而不是相反。

如同不能歪曲“赢在起跑线”的含义那样,我们不能把教育的本意歪曲。也不能借着国家、市场或者学校,家长们将自己的教育任务简单化,认为只要孩子考取好成绩就万事大吉。

这是一种对教育的误解。

不管是哪个社会和国家,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离不开我们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支持,这个支持更符合教育中“不放弃每一孩子”的教育本质。


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私塾,它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但流传下来了智慧和学问并不是只有他们适用,而是面对所有个体的生命意义。比如孔子,阳明先生等一代代大智慧者,他们开堂讲学,并不只针对某一类人,有教无类。我们的孩子不管是正常的孩子还是特殊的孩子,不管是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拥有的是不同的特色,都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智慧和精彩。

我所期待的教育理想国,是这种淡化教育的表面工具,实践教育本质的模式。我为之努力,并不断探索!

作者简介

一位心理学专家,拥有二十余年的教育行业经验,服务过上千名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目前任职于上海某著名高校,家庭“对分”学习法倡导者,上海翔羽初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立者。职业愿景: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助力更多家庭和孩子发现并发展他们的独特潜能,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为DE父母训练营第8期、第9期学员。


备注:文章标题为小编根据文章内容提炼修改而成。




来最高能的教育盛会,见证许多像郭瑄宜老师一样的大咖,邀您一起走进真教育的本原生态圈—— 第12届全球青少年未来领袖论坛







更多高能分享





DE未来训练营
DE(Different Experience)秉持“教育无痕”的理念,引领孩子在不一样的经历中,习得终生受用的生存技能和价值观,并学会学习。Just believe.Let it b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