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红色星期三。
《亮剑》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英勇无畏,性格刚毅,豪放不羁,对待敌人坚决果断,对待战友则真诚友善。在战场上,他总能迅速适应形势变化,做出正确决策。他就是李云龙。在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率领部队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展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神机妙算,出敌所料
《亮剑》中李云龙的形象是依照王近山先烈的故事改编。王近山(1915年10月29日—1978年5月10日),原名王文善,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田人。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近山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29师,他也担任了129师772团副团长等职务,率部参加了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7年,晋东的大地被战争的阴霾笼罩。日军的铁蹄不断逼近,形势紧迫,机会稍纵即逝,他没有坐等上级指令,而是根据战场形势果断做出决定。
王近山的决策是出于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他发现,尽管日军装备先进,但在七垣村这样的复杂地形中,却难以施展。狭窄的村道和两侧的土堆,为他的部队提供了绝佳的伏击机会。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一优势,给日军来个出其不意。
在行动前,王近山精心策划了作战方案。随后,他带领部队隐蔽在土堆后,耐心等待敌人上钩。当日军步入伏击圈,王近山果断下令开火。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瞬间将火力全开。狭窄的村道上,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日军陷入一片混乱,而王近山的部队则如鱼得水,灵活机动。最终,我们不仅击退了敌人,还缴获了大量物资。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王近山的英勇和智慧,也为晋东防线的稳固争取了宝贵时间。
功成身退,精神永存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又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定陶战役、进军大别山以及淮海战役,尤其是在定陶战役中,王近山率部几乎全歼了国民党主力赵锡田的整编第三师,取得了这场硬仗的胜利。
1946年9月,定陶战役大杨湖之战,是刘邓大军出兵太行山后第一场恶仗。刘邓大军兵去陇海时,遭遇国军大兵压境。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拍案而起,立下军令状:“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为争夺大杨湖,纵成连成营甚至成团牺牲,仍然攻势不减,最终摧垮了国军精锐赵锡田整3师的战斗意志。此役一举消灭国军主力59团。我军各部队围攻,整3师被消灭,国军全线崩溃,蒋介石在懊恼之余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撤了职。
王近山将军一生战功赫赫,打战勇猛,是当时第二野战军的得力战将,也是刘邓的老部下。1974年年初,王近山检查出胃癌,经过医院救治病情得到了控制,在度过4载春秋后王近山病情复发,于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逝世,终年63岁。
斯人已逝,但王将军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崇高精神和英勇事迹却被代代传唱和歌颂,指引我们在新时代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民日报《警苑心语》
红色星期三,我们下周再见。
整理 | 张尧 杨亚迪
演播 | 赵彦舒
剪辑 | 魏炳祥
排版 | 李睿
校对 | 阮思妍 吴友霞
编审 | 朱思宇
主编 | 杨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