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之外」的范志毅,治好了我的「抽象PTSD」

体娱   2024-10-25 12:02   北京  

这届网友,配得上「吃点好的」。

















文 | 佘宗明



01 

有人因Title太多落得个「1=12人」的群嘲,有人却因斜杠身份众多留下了「一个被足球耽误的综艺谐星+一个被综艺耽误的影帝」的口碑。


5G网络冲浪网民都知道,前者说的是近来口碑逆袭还解锁了「西梅鉴赏家」新头衔的「冰学」创始人大冰,后者说的是「谁敢横刀立马……玩跨界,唯我范大将军」的中国首位亚洲足球先生、前国足队长范志毅——他那句「脸都不要了」的经典语录,每次国足失利后都会频繁被Cue,几乎被网友玩出了包浆。


托起范志毅热搜体质的,不只是这句吐槽,还有他从CCTV5跨到CCTV8的转型:解锁了预言家、新晋脱口秀爆梗王等新身份的他,曾因吐槽男篮、「范厂长」角色、「想跳黄浦江」言论频频出圈。


2002年国足出线视频连同83版射雕锁死在记忆抽屉里的我,原本挺好奇:范志毅会怎么看待自己上过的那些热搜?他跟热搜上呈现的那个范志毅会是一样的吗?


这些疑惑,在我看了范志毅跟主持人鲁豫的对话后豁然全消。


在访谈节目《热浪之外》中,鲁豫问他怎么看自己因吐槽国足男篮上热搜,他说「只不过是节目」,还说言多必失,「何况像我们这样的呢?就是太直来直去。」但考虑到影响力这么大,他表示以后会收敛一点。


鲁豫又问他人生上半场是运动场,下半场会不会是影视娱乐业?他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最爱的是足球,称「任何方式为中国足球效力,我都将义不容辞」,愿意成为「被踩在肩膀上」的人。


鲁豫又问他如何看网友「范志毅最大软肋是脾气」的说法,脾气火爆声名在外的范志毅表示不同意,认为踢足球就该有脾气。


▲在《热浪之外》跟陈鲁豫对话时,范志毅回应了「脸都不要了」等话题。


看完整段视频,我只觉得,范志毅应该再多个Title:反抽象达人。因为他不装不端不做作。


在「抽象行为艺术大赏」充斥网络,「微do,奶香淡奶香,上颚共鸣,独onetwo」等语言艺术和「眼保健操式摸鼻梁」等行为艺术已成互联网显学的背景下,他愣是奉上了直播带货主播们最匮乏的品质——真诚。


为什么范志毅能成热搜常客?在我看来,原因就藏在他在《热浪之外》的表达里,那里住着一个不被脸谱化标签绑定的范志毅。



02  

说到「不装不端」,很多人会立马想起360创始人周鸿祎来。他的自我评价就是「不装不端有点二」。


今年以来,周鸿祎凭一己之力贡献了多个热榜词条,包括:周鸿祎坐车顶、周鸿祎卖迈巴赫、周鸿祎被夹手、周鸿祎没驾照……


他这样搞流量,到底图什么?这是我之前的心头之惑。


▲周鸿祎讲述了自己搞流量的真实目的。


在《热浪之外》中,周鸿祎对此做了解释:卖掉座驾迈巴赫,本意是支持下国产车,还想将吸引来的流量支持自己投资的哪吒汽车,但看到车企积极响应,就决定把流量推大,再还给国产汽车品牌。


他还坦承,有了流量后,「我还是要来为360代言」,主要覆盖两大业务:安全;大模型。


而在「雷军还是俞敏洪」的创业伙伴「二选一」中选了雷军,也坐实了他「雷军行为学研究会会长」的身份——这是网友给他贴上的新标签。


标签容易造成刻板印象。被网友戏称「天生抽象圣体」的向佐,就多次流露出想摆脱「星二代」标签之意。那跟他一样没法跳脱「二代」标签的何猷君,又是如何面对「赌王儿子」标签的呢?


在不少人看来,何猷君早已凭实力挣脱「赌王儿子」「超模老公」标签的束缚——他是「麻省理工学霸」「最强大脑」,还是亚洲最年轻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创始人,今年7月他创立的星竞威武成了「中国电竞第一股」。


但在《热浪之外》中,何猷君却表示,「长大了之后发现,每一个标签都有他特殊的意义,你不能去否认事实,重要的是很多事实都是值得我骄傲的事情。」


▲在《热浪之外》里,何猷君谈到了自己对「赌王儿子」标签的看法。


这无疑丰富了许多人对周鸿祎跟何猷君的认知:尽管常登上热搜的他们对网友而言并不陌生,但他们身上总有网友尚未发现的「另一面」。


如果说热搜呈现出的这些公众人物形象拼图是「表」,那《热浪之外》发掘的便是「里」。



03 

以往身在幕后的周鸿祎、何猷君、范志毅们被推上热搜,现在让他们站在台前直面热搜背后的争议;以往人们得透过多棱镜或哈哈镜看他们,现在人们可以看得更清晰……新浪新闻推出首档热搜解码访谈真人秀《热浪之外》,未尝不是在「去蔽」。


「解码」二字,指向的就是深挖:通过具体的故事与鲜活的细节将表象下的深层次脉络揭示出来,为人们深度剖析热搜连着的某些社会现象提供「导览图」。


这样一来,人们能用立体信息观察事物的生成缘由,用多维视角理解事件的演进逻辑。


在短视频直播已重塑大众信息生态,信息变得愈发碎片化、注意力变得高度分散化的语境中,诸如此类的「解码」来得很有必要。


在当下,公众面临的经常是「信息过载与信息饥渴并存」的处境:在信息汪洋中,弱水三千,却未必有几瓢可饮,因为有的营养密度过低,有的重金属含量超标。


著名社会学家韩炳哲就说:信息海啸导致注意力的碎片化,阻碍了对讲述和倾听起决定作用的沉思性的驻留。


▲信息过载,已成当代人的生活常态。


说白了,还是浅表化内容太多,深度化内容太少。反映在资讯平台内容供给质量上,就是深度内容稀缺。


过去十年,「UGC+PGC」的内容生产模式加千人千面的算法推荐机制,形塑了内容平台的内容生态。由于集合的内容良莠不齐,主动抓取或媒体同步的内容差不多,导致各平台内容池高度碎片化、重合化。


这就导致,某个事件出来后,大家能看到七嘴八舌的碎片化信息,却很难看到完整的真相还原、深度的本质分析;在A平台看到的内容跟在B平台看到的,也没有太大区别。


我是个老媒体人,媒体人基本上都懂,媒体打造自身影响力,靠的不是那些同质化资讯,而是独家报道、深度报道。


作为头部门户网站和资讯平台,想要确立内容品牌、形成独特标识,也得靠高品质原创内容。对内容平台而言,UGC和算法支撑下的去中心化内容,的确可以做大内容池,但最能定义品牌的,终究是那些有深度、厚度、温度的中心化内容。


门户网站在互联网内容体系中的生态位,必须靠高品质内容去确立,而非跟短视频直播对标。


许多人看新闻资讯内容,要的不是「爽文短剧」的转译版,而是有知识营养的数字补品,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


就像看《热浪之外》,观众可以感受「扇面人生」的意义——戚薇说自己「穿着高跟鞋奔跑」,就是为了过「扇面人生」,也就是解锁多样化人生体验,之所以是扇面而不是圆,是因有些体验是她不想拥有的;观众还可以看到音乐传承的模样——刘欢在《中国好声音》外还在以「无所谓谁教谁」的姿态,持续帮助学员,每年六一都会办家庭聚会跟他们团聚……


到头来,观众从中能看到公众人物的个性,更能看到深度内容的价值:它能让人看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获得新感悟,而不止于多巴胺上瘾。



04  

《热浪之外》呈现了那些塑造热搜并被热搜塑造的人物身上的丰富性,这些影响力人物的自我剖白也拓展了《热浪之外》的价值内涵和外延。


这背后是新浪新闻以「热搜解码」为切口,用高品质深度内容拓展内容IP矩阵的探索。


影响力是内容平台活下去的支撑,高品质内容则是内容平台塑造影响力的关键。


近年来,以新浪新闻、腾讯新闻为代表的新闻门户网站,都在用原创性深度内容的「补位」来丰盈内容结构。


腾讯新闻就下设了好雨知时、立春、谷雨和小满四大工作室,推出了《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巅锋问答》等原生节目。


新浪新闻有30+IP栏目,《一千零一页》《前主编》《头号青年》《在场》《图数室》等品牌栏目都各具特色。


▲新浪新闻推出了多个原创内容IP。


整体比较,腾讯新闻在访谈类节目上颇有亮点,新浪新闻涵盖内容面更广,创新形式更多,体系化色彩更浓,既涵括了国内、国际、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也囊括了直播连麦、专业访谈、数据分析、图文解读、真人秀等多元形式,显示了其「信息综合性强」的特点。


在传播上,腾讯新闻用微信端入口增加了内容曝光度,新浪新闻则依托新浪新闻APP与微博账号打通,通过图文、条漫、视频、连麦、活动等形式实现了优质内容的大面积扩散传播。


内容平台在原创IP上的深耕发力,也是对用户对优质内容期待的回应——


在新浪新闻,网民们可以跟着策划类直播栏目《热浪直播间》中的专家说法,学习涉及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跟着《前主编》里那些「主编视角」的分析,了解中东70年冲突简史、车企价格战利害。


网民们可以透过《头号青年》中图文并茂的陈述,洞悉年轻人定义自我的新方式;也可以透过《在场》里深入现场的记录,了解问题后面的问题……


韩炳哲说:在信息与数据的海洋中漂泊,我们需要一个叙事之锚,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自我探索、可信和有深度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故事讲述方式。而《大国人物志》《图数室》《文明的对话》等原创栏目,都是在探索新的故事讲述方式。


《热浪之外》的解码,同样是在发掘新的「叙事之锚」。在热搜解码中贡献了多条热搜,又拉长了其价值链条。



05 

人文学者许纪霖曾感慨,「现代人接受碎片化的资讯,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思考能力不断下降。」大量碎片化的视觉刺激内容和速食快餐内容,非但让用户「看了1分钟,浪费60秒」,还在侵蚀他们的思考能力。


但对低价值内容的高口厌感,增加着许多年轻人对「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排斥意绪。


不愿被「野猪吃不了细糠」点中审美死穴的他们,不甘于在被爽文短剧「降智」、被垃圾信息「辣眼睛」中转圈,更愿意把时间用在接收那些高品质内容上。


让网友「吃点好的」,而不是只能对着「震惊」「速看」「紧急」的震惊体下咽,考验的是内容平台的高品质内容供给能力。


▲在《热浪之外》里,奥运冠军陈梦展示了自己场下的另一面。


就此看,像《热浪之外》这样以解码方式呈现事件多重面向的深度内容多多益善——更多地直面「热浪」、探寻「之外」,用深度内容去激起大众的精神共鸣、激发社会的人文思考,抵御的是内容逆淘汰倾向,顺应的是Z世代的内容消费升级需要。


有价值的内容才经得起寻味。最起码,「热浪之外」的范志毅,就治好了我的「抽象PTSD」。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须经许可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rabgogo88
或手机号:18810070968

 往期精彩回顾

没有100年脑血栓,就不要做短剧了


 ©

敬请关注




数字力场
抵抗熵增,打捞有趣。用长在你痒点上的文字,去写这个时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