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不断攀升,目标指向“世界一流”

科技   2024-12-28 16:51   北京  

一本科技期刊的质量如何,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重要衡量指标。近日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达到1683,影响因子为1.048。2013年至2022年,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影响力逐年上升。

科技期刊有多重要?作为科研成果展示、交流、传播的载体,它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当前,全球主要科技期刊出版商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近些年,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积累了四方面的优势:

支持政策针对性强,中国科技期刊活跃国际舞台。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我国一批关键领域科技期刊实现尖兵突破。最新统计显示,我国154种期刊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25%,《分子植物》等15种期刊学科排名位居第一。英文期刊受益尤为显著。《蓝皮书》统计,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从2022年的5163种提升至2023年的5211种,新增加的48种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且它们越来越多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探索完善科研评价,越来越多高质量成果拥抱本土科技期刊。比如,2020年,科技部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又如,近些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要求候选人列出的10篇代表性论文、著作等中,原则上应有1篇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

集群发展与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基于平台的期刊集群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以SciEngine、SciOpen为代表的综合平台,与以中华医学期刊网为代表的专业平台同步发展。截至今年12月,SciEngine平台聚集575种科技期刊,刊载文章71余万篇,累计访问量达1.4亿次;SciOpen上线137种科技期刊,刊载3.6万余篇文章,年访问量达到5千万人次,用户来自180个国家和地区。学术发表主场优势不断积累。

办刊人才持续壮大,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一流期刊建设有了人才保障。激励更多人参与科技期刊事业,在机制上,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机构明确,编辑人员与科研人员同薪同酬,设立不同级别的奖励。

这一系列举措,夯实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和底气。还应看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科研论文产出不相称、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个突出表现是,我国作者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逐年攀升,2023年接近73万篇,但其中95%发表在国外主办的期刊上。

国际上一些知名科技期刊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相比之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时间还很短。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放眼长远,打造出一流科技期刊,我们还拥有一些有利条件。

从科研产出看,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原创、引领成果持续涌现。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突破3.3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6年超过6%,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长期关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中国已经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稿件源,这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础。”

从机遇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融日益深入,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新学科、新领域、新课题,呼唤新的承载主体。聚焦科学前沿,《电化学能源评论》《创新》《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英文)》等新刊得到国际广泛关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成本和难度。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开放获取办刊模式,也为我们提升期刊的质量开拓了新途径。

2024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启动实施,正视差距补短板再出发,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北京科协
——根植首都地区的创新文化价值观察和科学叙事。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