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情怀 “AI”上这个世界

文摘   2025-01-22 09:02   天津  

2025年南方周末以《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作为新年献词,引发了大家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一篇对AI哲学探讨的献词,因为过于遥远而削弱了它的情感共鸣和现实温度”。近两年,AI浪嘲势如破竹,"AI终将取代人类”之论甚器尘上,AI作为人工智能的简称,归根到底是要以人为基础,让人文情怀贯穿始终,在变革中寻找不变价值。
     AI的崛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故事,它背后是人文情怀的传承和延续。从希腊神话中火神铸造守护海岛的青铜巨人,到17世纪路易十四、18世纪腓特烈大帝痴迷督造自动化原型机,人类对智能帮手的追寻从未停歇。人们的好奇和探索推动对机器智能的研究,催生了一批上世纪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对新生代的教育和思维影响深远,当新生代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希望机器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某些认知能力,无疑成为他们心中追寻和迫切实现的方向。于是“御风飞行”“嫦娥奔月”“日行千里”均已生成现代工具,而在这其中,以人文情怀为基础的想象力因极富前瞻性,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思想基础。
     要为机器立“心”,用人文情怀赋能人工智能发展。在当前的AI热潮中,许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算法、算力和模型的竞争上,然而技术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决定一切”,而在于如何通过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的生活,助力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和科技公司,凭着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自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无障碍、包容共享的产品;凭着对社会公益的热心,发挥人脸识别快速敏捷、跨越年龄的特性,用于寻找失散的儿童和老人,人们挖掘技术“善”的潜能,赋予人工智能情感和温度,推动人工智能全面发展。
     让机器为人服务,而非代替人思考。如今,AI让写诗、写小说、作曲、作画、视频制作等变得轻松而惬意,只要给出需求信息,智能程序便会像“阿拉丁神灯”一样把人们想要的东西呈现眼前,这让昔日高度专业化的文艺创作变成人人皆可参与的轻松游戏。但我们不禁思考:基于算法的AI,真的可以代替人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类的创造力、同理心、审美和直觉,是与生俱来的宝贵天赋,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与精神追求,在科技浪潮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我们区别于 AI、坚守人类尊严与价值的核心力量。面对AI的挑战,要牢记人的主体地位,保持清醒头脑,和谐共处,各司其职。
     时代需要算法,但历史的书写更需要人文情怀,需要基本民生,需要生活点滴。“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让AI闪耀人文的光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天津市蓟州区税务局 魏淑慧

网事津评
中共天津市委网信办官方公众号,专注时政新闻、网络热点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