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黑,是指基于某个地域的刻板印象,对该地域的所有人进行负面评价或歧视的行为。这种狭隘且有害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其本质是对现代文明观的扭曲,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
一、历史维度,地域黑可能黑到自己的祖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人口迁徙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始终。从早期的“衣冠南渡”到后来的“闯关东”“走西口”,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以“闯关东”为例,大批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东北地区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果按照地域黑的观点,这些移民的后代岂不是要黑到自己的祖先?
事实上,历史上的地域歧视往往伴随着战争和动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分化策略。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人口从江浙一带迁往上海和香港等地,这两个地方因为外国势力的保护而较少受到战乱的影响。同时,也有大量人口向内地省份迁移,寻求避难。如果不寻根溯祖,地域黑一不小心就要黑到自己的祖先。
地域黑忽视了历史事实,也阻碍了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2022年,台湾艺人杨丞琳在郑州举办演唱会期间,因不当言论被指“辱豫”,引发舆论关注。虽然杨丞琳随后道歉,但其行为仍引发了关于地域歧视的讨论。由此可见,地域黑不仅存在于网络空间,也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影响不容忽视。
二、心理维度,地域黑可能黑到自身的社交
地域黑是一种心理现象,其产生往往与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一些人可能因为自身遭遇过来自某个地区的人的不愉快经历,而对整个地区的人产生负面情绪。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会限制个人的社交圈层。
2023年,浙江嘉善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导致5人死亡。在新闻评论区,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犯罪嫌疑人所在的东北地区,发表地域歧视言论,引发其他网友的反驳。这个案例表明,地域黑不仅损害他人,也损害自身的社交圈层,最终导致社会撕裂。
在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每个人都有可能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地域歧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人,那么他(她)很可能会错过与优秀人才合作的机会,也会失去结交更多朋友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地域黑会伤害他人的感情,破坏社会和谐,最终也会反噬自身。
三、法律维度,地域黑可能黑到自己的自由
地域黑不仅违背社会道德,也可能触犯法律。从宪法层面来看,地域黑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和人格尊严。从民法层面来看,地域黑可能侵犯个人的名誉权。从刑法层面来看,严重的地域黑行为可能构成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
近年来,已有不少因地域黑行为而被处罚的案例。2021年,一名男子因在朋友圈发布针对福建人的侮辱性言论,被行政拘留10天。2022年,一名女子因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攻击云南人的不当言论,被行政拘留8日。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地域黑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制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平台有责任对地域黑内容进行删除,并对发布者进行警告或封号处理。对于严重的地域黑行为,公安机关也会进行调查,并依法进行处罚。
地域黑,当休!它不仅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也损害社会和谐,更可能触犯法律。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地域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区发展不平衡,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不同观点。让我们共同抵制地域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天津市宁河区税务局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