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秉承北大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风,高度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致力于学术与现实的结合,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进步。在学术教育方面,国发院的经济学研究生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生力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学界生态,提前做好准备、规划个人职业方向,国发院博士生求职委员会与研究生会邀请了杨涵墨博士、黄青博士、赖毅博士、黄家林博士和李硕博士,分享他们的博后经验。
学生参会
杨涵墨是2022届博士毕业生,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担任博士后,现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担任博士后,专注于人口、劳动与健康领域的经济学研究。杨涵墨分享了她对于博后选择的看法,她认为博后经历是她积累研究经验的重要阶段,但是否选择做博后时需要评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对未来产出的预期。她提到,博后有两种路径:一是已找到教职,但延期入职以延长tenure产出的时间,二是在博后期间寻找教职。她强调,研究兴趣的匹配和导师的选择至关重要,海外博后市场更看重研究兴趣、个人靠谱性、是否有独特的技术能力或对国内政策背景的深刻理解。她还提到,参加海外的学术会议对于建立人脉网络非常有帮助,也可以通过AEA等平台搜索岗位。
黄青是2021届博士毕业生,曾任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北大-普林斯顿联培),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黄青分享了她对博后的看法。她指出,找工作时,博士毕业学校而非博后学校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博后与读博期间的生活节奏非常不同,博后作为一种“职业”会有较多的工作任务;博后的时间通常较短,为1-2年,因此找工作时用到的论文大多是博士期间的论文。关于是否有必要申请博后,黄青强调这取决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导向、当前的论文储备和对工作时间、地点的偏好。由于每一年就业市场的情况不同,需要自己视情况而定。她提醒同学们,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关于时间线,她提到,博后申请通常与tenure-track职位的申请时间接近,第一轮申请后可能会出现第二轮机会。黄青强调了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思考这个职位为何会被提供,是基于研究话题还是动手能力。关于找博后工作的渠道,她提到同学们可以通过参加seminar直接向嘉宾询问相关信息。
赖毅是2021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学。他于2021-202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至今于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担任助理教授。赖毅首先介绍了博士后岗位申请的时间线,指出其与教职求职基本接近,建议在求职时申请教职、博士后岗位并行,做好多方面准备。赖毅还建议寻找国内博士后岗位时应注重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在岗期间结合自身情况申请各级青年人才基金,并结合意向高校的考核标准慎重选择要申请的基金和课题;同时积极参与教学工作,打造差异化优势。
黄家林是2021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学。她于2021-202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至今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黄家林结合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经历,详细讲述了自己选择申请博士后岗位的考虑,强调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黄家林还介绍了自身博士后出站求职的经历,并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招聘和考核政策进行了说明。此外,黄家林就师资博士后引进政策、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求职路线差异等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解答。
李硕是2022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2022年至今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李硕首先剖析了博士后岗位申请中常见的思维误区,强调求职者务必注重自身研究经历和技能和合作导师的契合度。在与同学们互动的过程中,李硕详细介绍了在香港从事博士后工作的生活体验和发展前景,并总结了香港地区在中国问题研究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最后,他结合自身申请香港地区博士后岗位的经历,特别强调了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唯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苟筱雨老师主持会议
本次活动的各项内容,是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求职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会深入调研预毕业博士生的各项需求,积极探索学术就业引导的有益尝试。接下来,学院有关方面将进一步针对同学实际需求,扩宽资源,助力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和发展。
供稿 | 国发院研会发展部 张伊杨 张晟颖
排版 | 张晟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