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 语文试题

教育   2024-12-19 21:38   湖北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因此国人多喜气温适中的春秋季。但春季中南方多雨,北方有风沙天气,因此国人尤喜秋季,尤喜“金风送爽”的新秋,正如陆游所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从气象学分析,我国独特的“金风送爽”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有个炎热的夏天,有夏热才益显“金风送爽”的珍贵和享受。我国夏季虽然盛行从南方海洋来的夏季风气流,但是海风的凉爽只惠及海岸线内几十千米的地区,广大内陆仍然盛行大陆性气候的夏热。“金风送爽”,不仅是降温送凉,还降湿送爽。夏季中我们之所以感到闷热,不只是由于大气湿度高,而主要是因为大量汗水蒸发,使人体皮肤表面形成薄薄一层更温热的空气层,这就严重阻碍了皮肤上汗水的继续蒸发,因而即使汗流浃背,仍热不可耐。夏季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便是蒸发汗水以大量散热,因此一旦凉风把这层湿热空气层吹散,人体得以大量蒸发汗水降温,自然就体会到“清风徐来,炎暑顿消”了。

第二是我国“头顶”上有个大“冷库”。即我国北方有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是北半球冬半年中最寒冷的地方。以北纬40度的北京和63度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对比为例。8月中下旬,北京还是夏末暑湿季节,而奥伊米亚康已经进入冬季,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清晨最低气温平均零下5℃。气温低则气压高,形成地面高气压,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冷气团就会向南方扩散,虽一路因热地面而变性增温,仍可给北京带来20℃左右的凉风。江南也是如此,只是时间要晚大概半个月,这时奥伊米亚康地区清晨最低气温已在零下10-20℃之间。地球上还有哪个经度地区,夏末有如此巨大的南北温差,形成如此强烈的金风?

第三是我国南下的冷空气,虽然源地多在东西伯利亚或其附近地区,但具体路径一般都会或长或短地经过新疆、内蒙、甘肃、宁夏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才能既降温送凉的同时又降湿送爽。世界上哪里还有其他地方能同时满足以上这三个条件呢?

但是,实际情况常常是复杂的。每年夏末秋初不一定都有典型的“蓝天白云,金风送爽”天气开场,一定有个短时期“过渡”。以北京8月中下旬为例,此时当地可以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但实际北方冷空气前锋已经南下,甚至到达江淮发生降水,因此北方人们头顶上的大气层,已经不再是盛夏时北上的南方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较强,因此尽管中午仍可热到30℃上下,但早晚已比较凉快,这就是气象台天气预报中常说的初秋“气温日较差增大”的原因。

不过,可爱的“金风送爽”终将过去。实际上,“金风”正是冬季严寒冷空气的最前哨,然后又是第二年的夏热冬冷。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寒寒热热度春秋”中诞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个世界同纬度上炎热的夏天。夏天的苦热,令古诗人汗流得如“泼”,如“雨”,如“泉”,如“滂沱”;热得韩愈、杨万里认为他们是生活在蒸笼之中;热得王维想要跳出大气层,到宇宙真空中去凉快凉快……大热激发灵感,千百年来古人们留下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咏热诗词。

大热后来一场“金风送爽”,又会是什么感觉?南宋词人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与诗人生活的地理气候有关,因为江西夏季苦热,是南方高空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心地区,一旦金风送爽,就会使诗人们快活得令人无以复加——天凉好个秋。杜牧的《早秋》写道,“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请大家不要小看杜牧把带来“金风送爽”的清风轻比故人。因为古代人们多认为,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还仅列“久旱逢甘霖”即在解决吃饭、生存大事之后,可见其意义和重要性。

杜牧在《早秋》中把大热比作酷吏,将秋风当作故人,表达出秋风给他带来的喜悦超越了金榜题名之时。

(摘编自林之光《“金风送爽”为何成为我国独特的风景》)

材料二:

古时以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秋为金。入秋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暖湿的偏南风逐渐减弱,干冷的偏北风开始盛行,天空中云量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夜晚时间增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也随之减少,气温逐步下降。干冷的秋风一扫夏季的潮湿闷热,给人们带来凉爽舒适的感觉,金风送爽由此而来。

每年秋季,北半球很多地区都会出现金风送爽的天气现象,但我国金风送爽的天气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背靠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对着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的巨大差异导致典型的季风气候。另一方面,东亚季风区也是北半球纬度最高的季风区,这使得我国从夏季风主导转为冬季风盛行的切换十分明显,金风送爽的现象也更为突出。

同为金风,南方和北方的金风来自不同方向,时间上也有差异。北方地区的金风是干冷的西北风,南方地区则以东北风为主。北方地区金风送爽开始时间早于南方,并从北向南逐步推进。随着夏季风的撤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通常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但西部地区却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结束时间越来越晚,金风送爽现象也因此不断推迟,持续时间也不长。

(摘编自章大全《金风为何能送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春秋季节温度适宜,但因为春季南方多雨,北方又多风沙,因此在一年四季中所有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秋季。

B.东西伯利亚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地方,位于该地区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在北京还是夏末暑湿季节时就已经进入冬季。

C.气温与气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高纬度地区形成的高气压促使冷气团的向南移动,才在我国形成了强烈的金风。

D.进入秋季后,我国西部地区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的天气,金风送爽并不适合用以形容西部地区的气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空气湿度大,加之汗水蒸发时皮肤表面形成的湿热空气层会阻碍人体散热,因此,夏季天气闷热时在室内除湿可以让人感到凉爽。

B.源自东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经过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后,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所以降温送凉的同时也可降湿送爽。

C.江西是南方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心地区,夏季苦热,金风送爽,使辛弃疾快乐无比,所以就产生了天凉好个秋这样的名句。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金风送爽现象推迟,持续时间变短,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下去,金风送爽现象将有可能消失。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陆游的诗句,印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国人尤喜金风送爽的新秋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七段以多种修辞,将古诗人夏天流汗的情形写得淋漓尽致,目的在于呼应第二段。

C.材料一第八段作者以辛弃疾和杜牧的精妙诗句为例,借古人之口巧妙回答了段首提出的问题。

D.材料二秋为金源于阴阳五行的说法,体现了金风这一概念独特的文化属性。

4.金风送爽的天气在中国尤为明显,请结合材料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对其成因加以分析。

5.作为科普类文章,两则材料在行文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树王(节选)

阿城

太阳依旧辣,山上飘着热气,草发着生生熟熟的味道。走到半山,支书站下,向山下队里大喊:都去上工都去上工大家一看,原来人们都站到太阳底下向我们望,听到支书喊,便开始走动。

走不到好久,便望到树王了。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将空隙间的阳光隔得闪闪烁烁。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队长忽然迟疑着站住,支书也犹疑着,我们便超过支书和队长向大树走去。待有些走近了,才发现巨大的树根间,坐着一个小小的人。那人将头缓缓扬起,我心中一动:是肖疙瘩。

肖疙瘩并不站起来,将双肘盘在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我们,一个脸都是紧的。李立望望树,很随便地对肖疙瘩说:老肖,上来了又望望树,说:老肖,你说这树,从什么地方砍呢肖疙瘩于是只直直地望着李立,不说话,嘴紧紧地闭成一条线。李立招呼我们说:来吧。便绕开肖疙瘩,走到树王的另一侧,扬起手中的刀。

肖疙瘩忽然说话了,那声音模糊而陌生:学生,那里不是砍的地方。李立转过头来看着肖疙瘩,将刀放下,有些惊奇地问:那你说是哪儿呢肖疙瘩仍坐着不动,只把左手微微抬起,拍一拍右臂:这里。李立不明白,探过头去看,肖疙瘩张开两只胳膊,稳稳地立起来,站好,又用右手指住胸口:这里也行。大家一下省悟过来。

李立的脸一下白了,我也觉得心忽然跳起来,大家都呆住。李立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什么。静了一静,咽一下,说:老肖,不要开玩笑。肖疙瘩将右手放下:我晓不得开玩笑。李立说:那你说到底砍哪儿肖疙瘩又将右手指着胸口:学生,我说过了,这里。

李立有些恼了,想一想,又很平和地说:这棵树砍不得吗肖疙瘩手不放下,静静地说:这里砍得。李立真的恼了,冲冲地说:这棵树就是要砍倒它占了这么多地方。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肖疙瘩问:这棵树没有用吗李立说: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肖疙瘩说:我看有用。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可它长成这么犬,不容易。李立烦躁地晃晃头,说:谁也没来种这棵树。这种野树太多了。没有这种野树,我们早完成垦殖大业了。这种野树,是障碍,要砍掉

肖疙瘩浑身抖了一下,垂下眼睛,说:你们有那么多树可砍,我管不了。李立说:你是管不了肖疙瘩仍垂着眼睛: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李立问:证明什么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李立哈哈笑了: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当然包括你的老天爷。

肖疙瘩不说话,仍立在树根当中。李立举起刀,全身拧过去,刀从肩上扬起,寒光一闪,却梦一般,没有砍下的声响。大家眨一下眼,才发现肖疙瘩一双手早钳住李立的刀,刀离树王只有半尺。李立挣了一下。我心下明白,刀休想再移动半分。

李立狂吼一声:你要干什么浑身扭动起来,刀却生在肖疙瘩手上。肖疙瘩将嘴闭住,一个脸胀得青亮青亮的,筋在腮上颤动。大家的一声,纷纷退后,静下来。

寂静中忽然有支书的说话声:肖疙瘩你疯了大家回头一看,支书远远地过来,队长仍站在原地,下巴垂下来,眼睛凄凄的。支书走近了,指一指刀:松开李立松开刀,退后了半步。肖疙瘩仍捏着刀,不说话,不动,立着。支书说:肖疙瘩,你够了你要我开你的会吗你是什么人,你不清楚你找死呀说着伸出手:把刀给我肖疙瘩不看支书,额头渗出寒光,那光沿鼻梁漫开,眉头急急一颤,眼角抖起来,慢慢有一滴亮。

支书走开,又回过身,缓缓地说:老肖哇,你不是糊涂人。你那点子错误,说出天,在我手下,我给你包着。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糊涂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

肖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不下来。我们都呆了,眼睛干干地定着,想不起眨。原来护着树根的这个矮小汉子,才是树王

真树王呆呆地立着,一动不动,手慢慢松开,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

李立呆呆地看看大家,精神失了许多。大家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支书不说话,过去把刀拾起来,交给李立。李立呆呆地看看刀,一动不动。

肖疙瘩慢慢与树根断开,垂着手,到了离大树一丈远的地方立下,大家却不明白他是怎么走过去的。

支书说:砍吧,总归是要砍,学生们有道理,不破不立,砍。回头招呼着:队长,你过来。队长仍远远站着,说:你们砍,学生们砍。却不过来。

李立抬起头,谁也不看,极平静地举起刀,砍下去。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长迟疑,支书也犹疑,说明树王太大,自成世界,他们在树王面前难免心怀敬畏。

B.肖疙瘩一个脸都是紧的,李立却很随便,营造出紧张的气氛,预示冲突即将展开。

C.肖疙瘩曾是砍树的树王,现在保护树王,最终又放弃,反映他既有一定思想又显得怯懦。

D.肖疙瘩护树失败,李立砍树得逞,反映了荒唐年代里受政治影响的年轻人价值观的扭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注重文字锤炼,用生生熟熟写草给晒蔫的形象,用写鸟飞的迅疾,用一滴亮写肖疙痞眼角泪珠,都富陌生化效果。

B.文本擅长比照写法,肖疙瘩与李立、支书与队长、李立与大家,虽有详略,但无论个体形象还是群像,都在比照中更显鲜明的立体感。

C.文本中的虽然出现不多,但是故事的讲述者,的情绪变化是故事情节推进的表征,也是砍树悲剧的见证者和审视者。

D.文本构思极富张力,肖疙瘩挺身护树却曾是砍树能手,砍树的树王却是矮小汉子,护树敢舍命,却名为疙瘩,有解构崇高的幽默感。

8.为什么肖疙瘩是真树王,而巨树却不是?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一章写道: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颗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请结合节选文本,谈谈这样写树王的结局有什么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征和中,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军降匈奴。上既悔远征伐,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节选自《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蛮,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三: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节选自《百战奇略·好战》)

[注]①马复令是指汉文帝时期推行的老百姓养马就能免除徭役和赋税的政令。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鸿胪等又议A欲募囚徒B送匈奴C使者DE封侯之赏F以报忿G五伯HI弗能为也。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作为,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意思相同。

B.阑,擅自,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意思不同。

C.乃,才,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意思不同。

D.修,遵循,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派李广利征讨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羞辱了大汉朝的脸面,因为军候弘奏报中说匈奴人言行挑衅而且还扣留了汉朝使者。

B.汉武帝认为在遥远的轮台屯田并且还要修建烽火台,这不是优待天下百姓,反而是让百姓受到惊扰和陷入劳苦,不忍实行。

C.李世民拒绝了大臣出兵征讨林邑的请求,他认为出兵讨伐代价太大,而且林邑只是在言语上流露不敬,根本没必要太在意。

D.三则材料都体现了慎战思想,材料一侧重于征伐远戍给国家的危害,材料二、材料三则关照历史,强调不可轻启战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

2)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

14.材料一中汉武帝明确表示思富养民,为何又说毋乏武备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洞饷酒(节选)

陆游

忘忧自古无上策,欲饮家贫酒杯迮。

今朝鹊喜报远饷,未坼赤泥先动色。

鱼长三尺催脍玉,巨蟹两螯仍斫雪。

勿言地僻少过从,清风明月俱吾客。

陶然酣卧听松声,愧尔公卿足忧责。

[注]①本诗作于绍熙四年(1193)诗人闲居山阴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感慨自古以来想要忘掉忧愁没有其他好途径,他自己想要通过喝酒来消除心中的烦忧,可又因为家境贫穷难以得到满足。

B.三、四句写诗人从早晨喜鹊叫声中就预感到朋友会送来美酒,可当他看到红泥密封的酒坛时还是没有抑制住内心的欢愉,早就喜形于色了。

C.五、六句中”“二字巧用比喻,写出了鱼肉和蟹肉的雪白细嫩,”“二字表明诗人觉得只有如此美味才配得上朋友送的美酒。

D地僻少过从表明诗人居所位置偏远,交好的朋友也寥寥无几,但诗人表示清风明月都是自己的客人,流露出他精神的自适与超然。

16.有人评价此诗尾句着一字,更觉意味深长。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把握并遵循万物的天性是一种大智慧。庄子笔下的庖丁在解牛的时候顺着牛体的自然结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里的郭橐驼也正是因为                        ,所以他栽种的树木成活率高,长势好,结果实早且多。

2)古人经常书写看似优雅闲适的生活场景来委婉表达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惆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两句便是如此。

3)在古代诗词中,诗人经常借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的胸怀大志的公司人士睡眠很少。他们通常在天还未亮时就起床,工作到很晚,凌晨仍在回复电子邮件。但如果认为必须少睡觉才能出类拔萃,那最好三思而行。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夜好眠的人通常在工作中效率更高。

相比那些试图凭着几小时睡眠和大量咖啡完成一天工作的人,有好睡眠的人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创造力也更强。①这是因为睡眠不仅可以让大脑进行休息和重要的维护,还可以使大脑复原任务。睡眠太少的人的大脑表现不及睡眠充足者。睡眠时间过少的人做的投资决定也更差,同时还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②一晚上不睡觉会将人的神经行为表现(即灵敏度)降低法定醉酒的水平。不仅是整晚没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以来一直睡眠过少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的思维很难有创新性,比如很难做出卓越的举措,也很难适应新信息或学习新课程。当遇到捉摸不定的情况时,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人在疲劳时还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容易发怒,也更难和别人相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以人们的思维开头,重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其成为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 。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 ,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 ,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一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都写道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第二处是否赘余可删?请简要作答。

22.下列句子中的保证与文中加点的保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创新源于自由,我们首先要保证科学家有独立的科研时间和空间。

B.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C.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须按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

D.由于对方未能履行之前的保证,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继续合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一样。”诚然,我们与别人有许多不一样。面对这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我们是接受,还是守护,抑或改变不一样呢?

面对这不一样,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B    4我国内陆面积辽阔,盛行大陆性气候,凉爽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夏季炎热;

我国处于北半球,入秋逐渐昼短夜长,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逐步下降;

我国维度位置处于东西伯利亚南方,南北温差巨大,冷空气南下,降温送凉的同时又降湿送爽;

我国背靠欧亚大陆,面对太平洋,地处东亚纬度最高的季风区,夏冬季风切换明显。 5.材料一:

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观点和例子、文字与数据紧密结合,通俗易懂;

探究气候与人文活动关系,富有文化韵味。

材料二:

语言严谨平实,简洁明了,侧重于说明金风送爽现象形成的科学原理及产生的南北差异。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介绍了金风送爽在中国的独特气象现象及其地理成因。材料一详细描述了这一现象的三个主要原因:炎热的夏天的对比效应、东西伯利亚寒冷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路径以及冷空气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干燥效应。材料二则从季风气候、地理位置等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秋季气候的独特性。文章使用诗句和传统观念,增强了文化色彩,同时强调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这一现象的影响。整体结构清晰,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所有中国人错。原文国人尤喜秋季,尤喜金风送爽的新秋,国人尤喜金风送爽的新秋,讲的是一种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并不等同于所有人都最喜欢秋季。

C.“气温与气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错。根据原文气温低则气压高,气温与气压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D.“并不适合用以形容西部地区的气候错。相较于夏季的炎热,入秋后西部地区天气变得凉爽,同样可以用金风送爽来形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夏季苦热,金风送爽,使辛弃疾快乐无比,所以就产生了天凉好个秋这样的名句以偏概全。辛弃疾的生活环境只是催生其词作的客观因素,并不是唯一原因。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目的在于呼应第二段错,这部分内容既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在夏天的苦热中诞生了级别最高的咏热诗词,也自然引出下段的内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我国夏季虽然盛行从南方海洋来的夏季风气流,但是海风的凉爽只惠及海岸线内几十千米的地区,广大内陆仍然盛行大陆性气候的夏热可知,我国内陆面积辽阔,盛行大陆性气候,凉爽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夏季炎热。

由材料二原文入秋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暖湿的偏南风逐渐减弱,干冷的偏北风开始盛行,天空中云量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夜晚时间增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也随之减少,气温逐步下降。干冷的秋风一扫夏季的潮湿闷热,给人们带来凉爽舒适的感觉,金风送爽由此而来可知,我国处于北半球,入秋逐渐昼短夜长,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逐步下降。

由材料一原文我国北方有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是北半球冬半年中最寒冷的地方。以北纬40度的北京和63度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对比为例。8月中下旬,北京还是夏末暑湿季节,而奥伊米亚康已经进入冬季,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清晨最低气温平均零下5℃。气温低则气压高,形成地面高气压,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冷气团就会向南方扩散,虽一路因热地面而变性增温,仍可给北京带来20℃左右的凉风可知,我国维度位置处于东西伯利亚南方,南北温差巨大,冷空气南下,降温送凉的同时又降湿送爽。

由材料二原文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背靠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对着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的巨大差异导致典型的季风气候。另一方面,东亚季风区也是北半球纬度最高的季风区,这使得我国从夏季风主导转为冬季风盛行的切换十分明显,金风送爽的现象也更为突出可知,我国背靠欧亚大陆,面对太平洋,地处东亚纬度最高的季风区,夏冬季风切换明显。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

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能有效吸引读者兴趣。例如引用诗人陆游、杜牧的诗句,增添了文化韵味,且结合了古人的生活感受和人文情怀,这种写法使得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并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在对气象现象的解释上,结合了诗词,体现出幽默风趣的特点。

材料一通过将观点和例子、文字与数据相结合,以浅显的方式阐述复杂的气象现象。文章引用了古诗词中的描述,结合地理学分析和均气温降至10℃以下,清晨最低气温平均零下5℃”“带来20℃左右的凉风”“最低气温已在零下10-20℃之间的数据解释,展示金风送爽在中国的独特性。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何我国的金风送爽现象如此显著,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材料一解释探究气候原理,还将之与“‘寒寒热热度春秋中诞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夏天的苦热,令古诗人汗流得如,如,如,如滂沱’”“杜牧在《早秋》中把大热比作酷吏,将秋风当作故人,表达出秋风给他带来的喜悦超越了金榜题名之时等人文活动和文化习俗相结合,揭示了金风送爽在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种风格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使读者不仅能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气候对人们生活乃至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采用了科普文章常见的科学说明风格,语言上使用严谨平实和简洁明了的表述方式,侧重于对金风送爽这一天气现象背后的自然科学原理进行详细解释。材料通过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科学原理的解说,帮助读者理解秋季气候变化的原因。材料重点说明了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和纬度影响,使得金风送爽现象更为明显,且具南北差异。这种风格非常适合读者准确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便于普及相关气候知识。

6A 7B    8肖疙瘩是树王,是因为他的砍树手艺是农场里最好的,被奉为树王

肖疙瘩是真的树王,是因为他挺身护树体现了一种自然而原始的良知,肖疙瘩但凭这种良知对抗一个荒谬时代的蒙昧,是很伟大的。

巨树只是自然的树王,只是小说的重要物象,并非真树王。 9以人喻树,渲染树王被砍伐后的惨象,增强故事的悲剧性;

以诗性的文字写出树王砍伐后的形象,与文本中自成世界的树王形象形成反差,带给人们巨大震撼,引人反思;

暗示荒谬时代的群体的蒙昧战胜个人原始的良知,必将遭受自然的反噬。

【导语】阿城的《树王》通过描写肖疙瘩与李立等人围绕大树砍伐的冲突,揭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敬畏与自省。肖疙瘩作为真树王,以生命护树,象征对自然的虔诚与保护。而李立的价值观扭曲,代表对自然的无情破坏。结尾的比喻突显伐树后自然的残缺,警醒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说明树王太大,自成世界,他们在树王面前难免心怀敬畏错误。根据原文待有些走近了,才发现巨大的树根间,坐着一个小小的人。那人将头缓缓扬起,我心中一动:是肖疙瘩可知,迟疑并非因树王而起,是看见了树下的肖疙瘩。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写草给晒蔫的形象错误。生生熟熟写的是草在烈日暴晒下散发的味道,而非晒蔫的形象。

C.“审视者错误。并非审视者,文本中没有呈现态度倾向。

D.“有解构崇高的幽默感错误。没有解构崇高的幽默感,这样的张力反而突出了肖疙瘩的不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肖疙瘩,你那点子错误,说出天,在我手下,我给你包着。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糊涂!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从支书的话语里可以明确看出,肖疙瘩之所以在农场被大家称作树王,是源于他有着全场最精湛的砍树手艺,在砍树这件事上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技艺水平。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大家高喊人定胜天,盲目地去改造自然、砍伐树木,这种行为有着一定的蒙昧性,而肖疙瘩凭借自己的坚持,用一己之力去对抗这种不合理的、片面追求所谓有用的观念,哪怕面对支书的施压、李立的强硬,他都没有轻易退缩,这种守护行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凸显出他精神层面的伟大,他成为了守护自然、坚守良知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真正主宰这棵树命运、守护树所象征的自然价值的树王,也就是真树王

根据原文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不敢靠近可知,巨树是这片自然环境里有着王者风范的存在,是自然赋予其一种宏大、壮观的特质,所以可称之为自然的树王。但它自身并不能像肖疙瘩那样主动去捍卫自己存在的价值、去坚守某种理念,只是被动地面临着被砍伐或者被保护的命运,缺乏像肖疙瘩那样作为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所以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树王

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桩比作人跌破后留下的疤,把白花比作肢体被砍伤后露出的白骨。这种以人喻树的写法,巧妙地将读者对人受伤惨状的共情迁移到对树王的感受上,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感,从而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效果,让读者对树王的命运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也更能凸显出树王被砍伐这一事件的沉重感。

文中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树王被砍伐后的样子,如用形象生动且带有艺术美感的比喻去展现树桩和白花,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画面感。原本生机勃勃、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的树王,而如今却变成了如疤、如白骨般的残败模样,这种巨大的反差通过诗性文字的渲染,更加直观且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和心灵,让人们在阅读时产生极大的震撼,不禁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美好的事物走向如此悲惨的结局,进而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时代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入反思。

当时人们秉持着人定胜天等观念,盲目地追求砍树垦殖,认为像树王这样没有所谓经济价值的树就是障碍,要统统砍掉,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这种片面、功利的思维当中,形成了一种群体的蒙昧状态。而肖疙瘩作为有着原始良知的个体,深知树王存在的意义,试图去守护它,可最终树王还是被砍伐了,这象征着群体蒙昧的力量压制了个人的良知。

结尾处树王被砍伐后呈现出如疤、如白骨般触目惊心的惨象,暗示着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忽视自然价值,以一种蒙昧的群体行为去破坏自然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10ADG 11A    12A    13.(1)苻坚自己依仗兵力强大,想要一定消灭晋朝,发动一百万士兵,结果一次行动就被打得败亡。

2)征战讨伐不止,等到战事突变(隋军)在辽城下失败的时候,(隋朝)内部的祸乱也发生了,这难道不让后世的人耻笑吗? 14思富养民是汉武帝对连年征伐耗损国力的悔愧之后的抉择,不能再征战远戍了,当下最紧要的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毋乏武备强调的是国家必需的军事力量不能荒废,因为匈奴等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导语】材料一讲述汉武帝因为远征失败而后悔,决定停止远征,加强边防而不乏武备。材料二描述唐太宗因避免战争带来的灾祸,拒绝对蛮国的出兵请求。材料三强调战争的凶险,主张在无奈情况下才使用兵力。三则材料都强调慎用武力,反对滥用兵力。这些共同点表现出历史上对待战争的慎战思想,强调了国家治理中对战争带来的破坏性保持谨慎态度的重要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鸿胪等人又商议,企图召募囚徒去陪送匈奴使者,再堂堂正正地将这种人封为侯爵来向匈奴泄愤,()五伯(春秋五霸)都不会做这样的事(大汉更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大鸿胪等又议主谓结构完整,大鸿胪等是主语,是谓语,所以A处断开;

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中,囚徒是兼语,既作欲募的宾语,又作送匈奴使者的主语,所以D处断开;

明封侯之赏修饰报忿,作状语,由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所以G处断开。

故选A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不同。以之为……”的省略,用这种方式来给……/作为。句意:用这种方式来给使者增加威势。/把百越之地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

B.正确。擅自/将近、将尽。句意:有人擅自逃出塞外不能禁止。/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C.正确。才/竟然。句意:这才知道实情。/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D.正确。遵循/修订,修改。句意:遵循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而且还扣留了汉朝使者错误,由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可知,扣留了汉使不是军候弘奏报中的内容。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依仗;,消灭;,发动;,行动。

2,停止;败辽城,状语后置,省略了介词,即(于)辽城败,在辽城下失败;祸起萧墙,在内部发生祸乱;……,被动句,被(让)……耻笑。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思富养民:由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上既悔远征伐,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等内容可知,汉武帝时连年征战,军队在外远行达三十二年,导致国家空竭,汉武帝对此深表后悔,于是下诏深切陈述以往的悔愧,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停止对百姓擅自征敛,努力发展农耕,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毋乏武备:由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可知汉武帝下令要遵循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对军队只填补缺额,保证军备不荒废罢了,并让地官员奏上畜养马匹的良策和补充边疆士兵缺额的建议,强调的是国家虽然重心转移,但是基本的国防建设不能荒废,毕竟北方匈奴这一外在的威胁没有完全消除,要注意边境的防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从汉武帝初通西域,就设置了校尉,并在渠犁屯田。当时军队接连派出,军队在外远行达三十二年,国家空竭。征和年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军队投降匈奴。皇上后悔远派军队征讨,于是颁下诏书,深切陈述自己以往的悔愧,说:过去,朕不明智,因为军候弘曾上书说匈奴人捆住马的前后足,放在城下,骑着快马说秦人,我把这些马送给你们’,又因为汉朝使者在匈奴久留不回,所以就发兵并派出贰师将军,打算借此来给使者壮威。后来,贰师将军失败,士兵们死的死、被俘虏的被俘虏、逃散的逃散,悲痛之情时常萦绕在朕的心中。现在,有人请求在遥远的轮台屯田,想要建起烽火台,这是使天下人受惊和劳累,不是优待百姓啊。现在朕不忍心听到这种话。太鸿胪等人又商议,企图召募囚徒去陪送匈奴使者,再堂堂正正地将这种人封为侯爵来向匈奴泄愤,(就连)五伯(春秋五霸)都不会做这样的事(大汉更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况且匈奴得到投降者后,往往提拔他们并且向他们搜检信息,盘问他们所知道的事。如今边塞涣散,有人擅自逃出塞外不能禁止,堡垒的长官派士兵出去猎捕野兽,贪图皮肉之利,士兵被逼得困苦不堪,烽火陷于荒废,即使出现了以上过失,在送上来的文书中也不见反映,直到以后有投降者来,或是捕到敌俘,这才知道实情。现在正应该致力于禁止苛刻残暴现象,制止对百姓擅自征敛,努力发展农耕,遵循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对军队只填补缺额,保证军备不荒废罢了。各郡和各封国二千石级官员奏上畜养马匹的良策和补充边疆士兵缺额的建议,随同政绩报告一起,在朝廷进行对答。因此不再出军。并且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来表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想要使老百姓变得富有,得到安养。

材料二:

贞观四年,主管大臣报告说:南方的林邑国,上疏的言辞不恭顺,请陛下发兵讨伐他们。唐太宗说:出兵讨伐破坏性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用。所以汉光武帝说:每次发兵都会使我的头发变白。’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苻坚自己依仗兵力强大,想要一定消灭晋朝,发动一百万士兵,结果一次行动就被打得败亡。隋炀帝也一定要攻破高丽,多年征战劳役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终于死于小人之手。至于突厥颉利,几年来他多次进犯中原,部落成员被战事弄得疲惫不堪,终于也灭亡了。有这些前车之鉴,我怎能轻易出战呢? 况且到南方作战,要翻越崇山峻岭,那里又流行瘴疠,如果士兵们被传染上,即使战胜了南蛮,又于事何补呢? 何况,南蛮林邑只是在言语之间流露不满,又何必太在意呢? 最终决定不讨伐林邑。

材料三:

兵器是杀人害命的凶险器具;战争是违背德治的暴力行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国君不能以自己的国家大、人口多,就倾尽全力地进行征伐,使战争无止无尽,最后导致国家败亡,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发动战争如同玩火一样,不熄灭它,必将带来自我焚毁之祸。所以恃强好战,用兵不止,其祸患将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诚如兵法所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隋朝在炀帝杨广统治时期,国家并非不强大,人口并非不众多,然而,由于杨厂嗜好武力与战争,不断寻衅用兵,征战讨伐不止,等到战事突变(隋军)在辽城下失败的时候,(隋朝)内部的祸乱也发生了,这难道不让后世的人耻笑吗?唉!身为国君的人,怎可不慎重战事啊!

15B 16尾句的意思是我好惭愧啊,你们这些公卿大臣那么多的重大责任

②“字以戏谑之语表达诗人生活的闲适和酣饮美酒之后的痛快潇洒;

③“字也隐约表达了诗人不受重用只能闲居乡下的无奈。

【导语】陆游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生活在偏远山阴时获得好友赠酒的欢愉。开篇以忘忧引入,用高兴地迎接好友送酒的情景展现生活的简朴与满足。诗中对鱼、蟹之鲜美及闲适自然景色的描述,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俗贫困的超然心境和自得其乐的心态,尾句字更显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自谦。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诗人从早晨喜鹊叫声中就预感到朋友会送来美酒错误。诗句句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朋友送来了美酒之后,回想了一下,原来早上的喜鹊的叫声就是在预报这个好消息啊。故而不是一早就预感到……”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语句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诗歌最后四句勿言地僻少过从,清风明月俱吾客。陶然酣卧听松声,愧尔公卿足忧责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诗人认为清风明月都是他的朋友,他醉卧听松,生活闲适。而愧尔公卿足忧责一句,则以戏谑的口吻,表达了对那些身居高位、肩负重任的公卿们的愧疚

首先,理解尾句愧尔公卿足忧责的直接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好惭愧啊,你们这些公卿大臣那么多的重大责任

接着,分析字在诗中的情感表达。这里的并非真正的愧疚,而是诗人以戏谑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满足和酣饮美酒之后的痛快潇洒。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忧无虑、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方式的喜爱。

最后,挖掘字的深层含义。这里的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但晚年却只能闲居乡下,无法施展才华。这种无奈和遗憾,在字中得到了隐晦的表达。诗人似乎在说:你们这些公卿大臣虽然肩负重任,但你们的生活却不如我闲适自在。然而,我又何尝不为自己无法为国家效力而感到惭愧呢?

17.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矮、晴、乳、衰、凝。

18这是因为睡眠不仅可以使人的大脑休息,还可以让大脑进行重要的维护和复原任务。

一晚上不睡觉会将人的神经行为表现(即灵敏度)降低到法定醉酒的水平。    19.人们的思维处于疲劳状态时很难有做出卓越的举措、适应新信息或学习新课程的创新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让大脑进行休息和重要的维护,还可以使大脑复原任务使大脑应该与休息搭配,让大脑应该与进行重要的维护和复原任务搭配,应改为不仅可以使人的大脑休息,还可以让大脑进行重要的维护和复原任务

句,成分残缺,降低这一动词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介词,应在降低后加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明确题目要求:以人们的思维开头来重组句子,保证是一个长单句的形式。

分析原句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原句的主干是人们的思维很难有创新性很难做出卓越的举措,也很难适应新信息或学习新课程是难有创新性的具体表现,当处于疲劳状态时是思维难有创新性的限制条件。

将难有创新性的具体方面、时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插入人们的思维很难有创新性中,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写错别字,确保变换后的句子是一个长单句,以人们的思维开头。

20它改变一切    生前世界没有他    黄土来掩埋他    21.并不赘余。

重复此句,形成比照,二者都将生活具象化,但前后对此赋予的意义和价值的内涵不尽相同。

前者未曾真正理解生活;后者是理解生活之后的认识,强调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2A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处,本处是说时间证实一切的原因,再根据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可见气候、草木、人等事物的变化都和时间有关,所以说时间改变了这一切,可填它改变一切

处,上文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是说一个人活着时的意义和价值。结合下文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是说人死之后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而中间两句应该是占有几十个年头”“死掉之外的情况,即这个人存在之前的情况,这时候是无意义和价值可言,因为这时的世界没有这个人,可填生前世界没有他

处,本处是说人死之后的情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让棺木来装殓他之后,就是用黄土将它埋掉,最后是蛆虫来收拾他;结合上下文“…………”的句式,本句也要与之句式一致,可填黄土来掩埋他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不赘余,然后阐述理由。

从结构上来看,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前后句重复,构成对照。两句话都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通过吃,喝,睡觉,吵架,恋爱这些日常琐事,将生活具象化。但是两句话是对待生活不同的结论,所以对此赋予的意义和价值的内涵不尽相同。

从内容和情感上,前者说到有些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这样活下去然后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说明这些人未曾真正理解生活。后者说到有些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说明虽然也是肯定生活,吃,喝,睡觉,吵架,恋爱,但是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就有了分歧,说明后者是理解生活之后的认识,从而强调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原文中保证确保的意思。

A.“保证确保的意思。

B.“保证保障的意思。

C.“保证担保人的意思。

D.“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的意思。

故选A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展开探讨,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差异无处不在。比如在学校里,同样是学习,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在数理化上表现优异;有的学生则富有艺术创造力,在绘画、音乐等方面独具天赋。在社会职场中,同样从事销售工作,有的人能凭借出色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成为销售冠军,有的人则依靠对产品深入的专业理解来打动客户。面对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选择尊重和接受。世界因个体的差异而丰富多彩,接受人与人的不同,是构建包容和谐社会的基础。当我们尊重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减少矛盾冲突,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自由发展。同时在趋同的社会潮流中,我们要守护自身独特之处,不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些独特的价值观念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内核,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灵魂独立性,使我们不迷失于外界的喧嚣与诱惑之中。如果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或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缩小差距或实现转型,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突破。

写作时学生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接受不一样,尊重多元个性。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首先论述接受不一样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列举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景中尊重差异带来积极效果的事例;接着阐述接受不一样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在接纳他人与自己的差异过程中,我们能不断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最后阐释接受不一样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如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尊重、交流融合。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接受不一样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世界因不一样而更加美好。

立意:

1.接受不一样,尊重多元个性。

2.守护不一样,坚守自我价值。

3.改变不一样,追求自我超越。


高考语文
谢明波,高考语文名师、清华大学出版社畅销图书主编,出版有《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连续九年再版)《18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解》。坚持学科导向,科学高效备考,关注加星标,内容早收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