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教育
2025-01-01 20:08
湖北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光白
郭发仔
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谲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生怕一扭头,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走夜路,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指,把头发往后翻三遍。”我虔诚地照做了,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似乎黑夜里跟踪我的东西总甩不掉。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④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
⑤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孤单的夜里只待月光。端一碗清清淡淡的稀饭,走出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清亮的声音把夜敲得脆响。哧溜一声,月上东山了。
⑥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玩那个时代童年里的游戏。有些家长管得严,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们便在家门口,打暗语般大声说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小伙伴心领神会,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挪到庭院,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
⑦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传播得特别快,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在夜幕降临时绝对传到耳朵里。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我经常跟在村里一大群小伙伴屁股后面,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冲啊”的战斗场面,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印象远没有当晚夜空中的白月光清晰。
⑧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路上,大家并不感到扫兴,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们唱得很动情,隐隐约约记得歌词里有“山一程水一程”,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那晚,月光很透亮。他们的脸上映着月的光,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见到了其中几个曾经的小伙伴,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壑壑的额头上,早已山一程水一程。
⑨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有号召力,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捉金铃子,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头顶上却有个斑秃。只要一弯腰,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喊他“月光”。开始他很生气,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自嘲地说,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再黑的夜都不怕!后来,大家渐渐觉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堂哥说眼睛看不清,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都治不好。就这样,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头顶那块斑秃依然很亮。伯父守在他身边,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升起,蒙在月光上。
⑩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除了在游戏上论个高低,在嘴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于是跟我拼爹。隔壁的小胖说,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知道《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助王伐纣封众神。你爹会吗?我一蒙,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在学堂里打了个转就跟田土混了。莫说读书,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
⑪
我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就是“古时候,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噜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我在夜里浮想联翩,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
⑫
“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抢在芒种前后全部收割进屋;紧接着,犁田,拔秧子,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双抢”时节,老爹就着急。家里七亩水田,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劳动力严重不够。老爹腿脚不便,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进度慢一大截。
⑬
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去把水田里的秧苗插完吧。
⑭
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一边高一边低,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
⑮
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似乎可以听到生长的声音。水田里,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
⑯
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里有一丝清凉,手指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
。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一行行秧苗在前方立了起来。
⑰
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
⑱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
⑧
段两次出现歌词
“
山一程水一程
”
,前者写出了童年时的纯真、无忧无虑,后者写出了人生的变迁,岁月的经历。
B
.第
⑨
段堂哥曾经因为小伙伴笑话他斑秃而苦恼,可后来就不在乎了,这既反映了堂哥当时的心理特征,也写出了少年的成长。
C
.第
⑫
段父亲一到
“
双抢
”
时节就着急,这说明收割、插秧等农活对农家非常重要;也表现了父亲的辛劳以及对家庭的负责。
D
.第
⑰
段
“
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
”
,写出了父亲的衰老和勤劳,也体现了
“
我
”
对父亲的体谅与内疚。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
②③
段对黑夜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引出后文对童年的夜的描写;
“
我
”
按照大人们的说法解扣子一节,展现了独特、细腻的童年体验。
B
.第
④
段中的
“
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
”
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东山月亮给我的独有感受。
C
.第
⑪
段老爹讲故事一节,承接上文
“
我
”
和小伙伴
“
拼爹
”
的场景;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与他丰富的劳作经验对举,以此丰富父亲的形象。
D
.第
⑯
段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短句,节奏紧凑,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长句,节奏舒缓,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
3
.本文的构思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缸人
杨秀云
①“桑干河的水又深又宽,夏天背着缸过河要脱裤子……”东窑沟人侯弟江在电话里说这话时,正是初春时分的深夜。充满热情的声音搭建起一条无形的桥,引渡我走进桑干河畔的昨天,目睹一个个背缸人从幽深的暗夜里走出来,走在突兀的崖头下,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弯腰曲背,步步跋涉……
②桑干河被连绵起伏的太行山、燕山余脉相夹,水势骤然汹涌,形成极具震撼力的大峡谷奇观。当地人称此处为“大险崖”。武家沟镇东窑沟村位于大峡谷东端,属古幽州,自古为制陶之地。也许是一次意外的山火,也许是一次顽童的淘气,石头、泥土被河水搅起来焯火后掏出又黑又亮可以盛水放东西的物件,权且叫它“陶”吧!从此,世世代代靠一方水土养家糊口。《涿鹿县志》记载,“汉代上谷郡太守景丹亲率部下出寻,发现此地土质粘润筋骨,便命人建窑烧陶,遂成村落。”金元时东窑沟制陶形成规模,明清极盛,手工作坊百余家,古窑百多座,陶器远销京津、山西、内蒙古等地,村里运送陶器的骡马数千匹,沿路车马店繁盛一时。制陶技艺代代相传,一个山川环绕的古村落由此留存后世。
③冬天里曾走进东窑沟。一个个贴着红斗方的大缸,披着薄阳,静立在陶片斑驳的石头台阶上,背靠同样陆离斑驳的石墙,如一袭黑衣或褐袍的老人从时光中走来,手捧满满的祝福,憨憨地列队迎来送往,一立千年。他们见过“咯隆隆”响着的勒勒车满载陶器渐行渐远,见过背上高耸“缸峰”的骡马“嘚嘚”启程扬起一路飞尘,见过背缸人顶着满天星光重重踏响石板路时的兴奋和疲惫……“缸”队引路,我缓缓走过“古陶一条街”,走进曾经烈火熊熊如今静默地呈上图文实物的环形隧道——“古陶窑遗址”,置身琳琅满目的“民俗博物馆”,欣赏了形形色色的粗陶制品,缸瓮坛罐、锅盆壶碗……锃亮的黑、水润的绿、清新的黄,还有明艳的霞红、饱满的深棕……拙朴、淳厚、光华、靓丽,多姿多彩如原生态的山川河流。桑干河子民把玩着滔滔河水与质地黏润的泥土,硬是玩出不朽的传奇,引来一批又一批观光者用探究的注目礼参拜先人。
④东窑沟依山建屋,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已被山脉挡住,山村更显古旧。近观壁上雕砖刻花、断垣碎陶闪烁,远眺萧疏树影掩映灰砖青瓦,无数个故事的片断上下翻飞,古风古味纷至沓来。村中央建有陶神庙,供奉着上古的舜帝,壁画绘着制陶烧窑的场景……“我祖赫赫,德披韶光。陶于河滨,炼石采壤……抟土成器,代出名匠。”采矿、剁泥、拉坯、晾晒、上釉,祭拜窑神,点燃窑火,装烧、出窑……神圣的谦卑,一丝不苟的敬重,赋予泥土生命的塑型。当地人称制陶为“捏缸”,道尽了创造的精微、端肃和虔诚。陶缸诞生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翻山越岭奔赴命运未知的他乡,像怀揣希望的漂泊者懵懵懂懂闯入城市集镇……泥、水、火炼铸的精魂,它沉甸甸的重量和艰难出世将由桑干河人负载摆渡。
⑤于是,有了祖祖辈辈弯腰俯首的背缸人。
⑥出东窑沟西行,山陡谷深,曾经如难以逾越的“天堑”。先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崖上凿出一个一个尺余深的石窝,插上木棍,钉上木板,铺设了一段栈道,颤巍巍勉强过人。那年代,除了大宗买卖靠车拉、牲口驮运,小本生意仅靠独轮车推出去。到附近山村卖缸,无论栈道,还是小径,都是背过去的。背的最多的就是成套的大缸。
⑦怕误农活儿,怕目击暴怒的河水头晕遇险,背缸人夜间上路。踩着星光走,踏着月光走,黑暗中摸索着走,百余斤大中小成套的缸放在“背架”上,“背架”用粗麻绳紧绑在身上,腰部肩膀勒起环型肉箍……山风呼呼刮,灌木丛唰啦啦战栗,恐怖雾一般从黑暗中浮起,撕扯着每一根神经,稍有不慎就会分崩离析。什么野兽挡在路上,绿莹莹的目光一闪,纵身跃上山坡,一块石头骨碌碌滚下来,“嗵——”坠入喧闹的河中……背缸人打个哆嗦,吃力地加快脚步,结实的砍山鞋与碎石野草摩擦发出有力的“沙沙”声。他们想起离家时大口吞下的香喷喷的黄糕。“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黄糕好吃耐饿,走在暗河汹涌的山路上,想起黄糕,便嗅到老婆或老娘的味道,背缸人双目闪动星光,神情中多了庄严,似乎在完成亘古的神秘仪式。背上的缸各有各的用途,盛粮的、放水的、腌咸菜的。背缸人背的是天地悠悠平安静好的岁月啊!
⑧把东窑沟陶器呈现给观光者的是一批热爱家乡的人,其中离不了怀揣理想的文化人。我有幸联系到侯弟江——东窑沟村土生土长的中专生,一个致力抢救留存制陶技艺的文化人。七零后侯弟江两次从企业下岗,二十年春风秋雨都在为稻粮奔波,目前,繁忙的本职工作依然收入不高,妻子帮人看摊供女儿读书。他调侃自己,“没条件却玩起文化。”谓其“玩”,缘于兴趣,纯属义务。他说:“制陶工艺口口相传,鲜有文字,不抢救就失传了!”肩扛使命,迫不急待,节假日下班后只身走村串户,专访数十名制陶老艺人,最大的90岁高龄。他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传承人的前世今生,推出两部专著,东窑沟制陶终于有了文字记录。
⑨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童年的记忆就是父亲深夜背着大缸出门,靠父亲卖缸换粮一家人才填饱肚皮。一个冬夜,父亲背着缸到河对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换了满满一口袋土豆,返回时已精疲力竭,一个踉跄,“背架”上的土豆口袋直着跃过头顶重重摔到地上,人也木偶一般紧跟着“啪嚓”倒地,好一会儿才爬起身。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口袋继续赶路,一步一挪,汗水“哗哗”从头流到脚,棉衣湿透了,腾腾冒热气,随即又冰冻如硬邦邦的铠甲,迈步时“嚓嚓”响……夜深了,明晃晃的月亮悬在半空,桑干河的冰面闪着光,银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看到父亲千辛万苦换回来的土豆,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
⑩“夏天,河水暴涨,背缸人只能脱掉裤子过河……”侯弟江在电话里停顿了一下,缓缓解释:“背缸的都是男人嘛……”生存难以为继,何谈尊严?侯弟江逆向游走岁月深处,探寻、记录、传播,把陶乡的苦难与荣光呈现给历史,以文字形式还给父辈尊严。
他像“背缸人”,每一步都稳稳的,不能有半点漂浮……
(节选自《桑干河人物素描》,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
②
段中,引用《涿鹿县志》记载,体现了东窑沟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B
.第
③
段中三个
“
见过
……”
形成排比,以
“
缸
”
的视角描述东窑沟里运送大缸远去的场景,表现了一代代背缸人的艰辛与付出。
C
.第
④
段从制陶人和背缸人这两个角度详细地描写了制陶的过程,细腻地呈现了背缸的经过与情境。
D
.第
⑧
段宕开一笔,从
“
背缸人
”
写到
“
背缸人
”
的儿子侯弟江,表现家族中对制陶工艺的传承。
6
.下列对第
⑨
段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追溯了侯弟江童年时父亲辛苦卖缸换粮的记忆,解释了他用文字记录陶乡历史的心理动因。
B
.本段对父亲背土豆回家的相关描写,如
“
一步一挪
”“
木偶一般
”
等,语言质朴含蓄。
C
.
“
明晃晃
”“
银白雪亮
”“
天地一片通明
”
等词写出了景物的开阔、冷寂,衬托了父亲形象。
D
.
“
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
”
这一细节笑中带泪,流露出特定时代的艰难与心酸,读来五味杂陈。
7
.最后一段划线句中
“
稳稳的
”
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
.
“
虚
”“
实
”
结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
“
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
君曰:
“
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
”
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也,百姓附之。
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
“
无弱君无强大夫。
”
老子曰:
“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
”
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
“
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
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
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
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劫杀
A
拥蔽之主
B
兼失
C
刑德
D
而使臣
E
用之
F
而不危
G
亡者
H
则未尝有也。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亲近,相合,与《离骚》中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的
“
周
”
意思不同。
B
.当,指承担、担当,与《六国论》中
“
当与秦相较
”
的
“
当
”
意思不同。
C
.罪,治罪,与《出师表》中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中的
“
罪
”
字的用法不同。
D
.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
“
府吏见叮咛
”
的
“
见
”
用法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罕提出让宋君执行赏赐而自己掌管刑罚的建议,表面上是为宋君考虑,实际上别有用心。
B
.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那么群臣就会害怕君主的威势而追求君主的奖励。
C
.韩非子认为,刑德就像老虎的爪牙一样,国君一旦不能用刑德来控制臣子,就会被臣子控制。
D
.文中老子与韩非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韩非子倡导的
“
德
”
与儒家提倡的
“
德
”
的内涵也是一致的。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
“
无弱君无强大夫。
”
(
2
)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13
.材料二中韩非子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
“
明主应当掌握国之二柄
”
的观点?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
②
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诗开头两句的
“
俗
”
指官场生活,
“
丘山
”
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活,
“
本
”
强调作者本性和世俗的悖谬与冲突。
B
.陶诗
“
户庭
”
两句的
“
尘杂
”
是指灰尘和杂物,
“
虚室
”
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
.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
“
新阳
”
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紧扣季节,突出勃勃生机。
D
.欧诗
“
田家
”
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设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悠闲自得,照应题目
“
归田
”
二字。
15
.有评论认为:
“
欧诗
‘
鸣鸠
’
四句与陶诗
‘
暧暧
’
四句写景均精妙。
”
请结合诗文分析二者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李白托月寄情,以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两句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可随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
”
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他们创作的诗文往往化用该篇中的文句,如周舍的
“
贵使容吾膝
”
化用的是
“
”
,柳宗元
“
岩上无心云相逐
”
化用的是
“
”
。
(
3
)《过秦论》中,面对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咄咄逼人的攻势,各诸侯国聚在一起,不惜重金沃土招揽人才的同时又
“
,
”
。
(
4
)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
。
”
(
5
)《扬州慢》中
“
,
”
以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反衬当下的荒凉衰败。
(
6
)
“
鸥鸟
”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
“
鸥鸟
”
抒发情感,如:
“
,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表是
“
吾
”
、
“
尔
”
、
“
子
”
作人称称谓时,在《论语》和《孟子》中使用情形的统计。根据下表,选出推断正确的选项是(
)
使用情境
人称称谓
吾
尔
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论语》
《孟子》
上对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辈之间
1.8%
6.6%
0.0%
0.0%
8.0%
45.1%
下对上
3.5%
7.4%
0.0%
0.0%
76.0%
7.0%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9%
19.0%
93.7%
16.0%
0.0%
A
.从《论语》到《孟子》,
“
吾
”
的使用情境变化较
“
尔
”
和
“
子
”
显著。
B
.在《论语》和孟子中,
“
尔
”
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C
.根据
“
吾
”
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
“
吾
”
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D
.《论语》里通常依据彼此尊卑关系,使用
“
尔
”
或者
“
子
”
称呼对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文”,就是词异而义同:你说明我,我训释你。
双音词中“互文”现象很常见的原因是汉语形声文字具有必须把每个“互文”双音词包含的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的特性。
比如“空虚”:“空”,不包含什么,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不切实际的;“虚”,空的。“空”和“虚”互文,“空虚”的意思是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在古诗文中也很常见,指上下两句或一句(短语)中的前后部分,上句或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隐含着下句或上句(一句或短语的下部分或上部分)里出现的词语,使上下句或一句(短语)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因此,互文的特点是通过上下句或一句(短语)前后两部分表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而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
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解释为“烟雾只笼罩寒水不笼罩沙,月光只笼罩沙不笼罩寒水”错误,因为“烟笼”和“月笼”、“寒水”和“沙”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常用来形容朦胧冷清的氛围。
18
.下列各项句子中的
“
而
”
与文中加点的
“
而
”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正从事伟大事业,而伟大事业要有民众参与。
B
.为了正义而战,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C
.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群众,是不会取得胜利的。
D
.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去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四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仿照材料末段解释古诗文互文现象的方法,任选下面两个成语解说其互文现象。
莺歌燕舞
神出鬼没
名缰利锁
鳞次栉比
21
.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五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
①
长大后,跟小二黑
②
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
③
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
④
,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就悄悄拉着手到一个大窑里去商量对付她
⑤
的法子。她
⑥
把小芹
⑦
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小二黑说:“不用理三仙姑
⑧
!我打听过区上的同志,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别人谁也作不了主……”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篱笆那边
艾米莉·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
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
.
D 2
.
B 3
.(
1
)以月光为线索(或围绕
“
我对童年或故乡回忆
”
展开)。
(
2
)材料之间散点并列,详略得当。在作者的回忆中,简略概述了童年与伙伴做游戏、看电影以及月光游的童年经历;重点叙写了堂兄和父亲的故事。材料
“
形散而神聚
”
,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
.(
1
)
“
月光白
”
指记忆里童年时代乡下高远、清冷、透亮的月光;
(
2
)
“
月光白
”
也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无暇以及童年的美好时光;
(
3
)
“
月光白
”
寄寓了我对堂兄遭遇的同情以及一种期待堂兄眼睛复原的美好期望;
(
4
)
“
月光白
”
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寄寓了作者体悟到父亲的辛苦和亲情的美好的感激之情;
(
5
)
“
月光白
”
寄寓了作者绵长的、永不断绝的思乡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月光下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情。文章以月光为线索,串联起童年游戏、家庭生活和乡村风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通过对父亲和堂哥的刻画,表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岁月的无情。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乡愁。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D.“
体现了
‘
我
’
对父亲的体谅与内疚
”
错,这里更多的是刻画出父亲劳作的情景以及那一刻自然与人的和谐美,体现的是对父亲勤劳的描绘,而不是
“
我
”
的内疚。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错,
“
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
”
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
精心梳洗
”
赋予了月亮以人的动作,写出了东山月亮给
“
我
”
的独有感受。
故选
B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结构脉络的能力。
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然后引出
“
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
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
”
有关月光、童年记忆和故乡、亲人的情节。主体部分写了月光下结伴玩耍,月光下看电影,堂兄其人和不幸遭遇,父亲的故事,都与月光有关联。可见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或围绕
“
我对童年或故乡回忆
”
展开)。
第
⑥
段写月光下结伴偷玩。第
⑦
段写月光下看电影,第
⑧
写月光下大老远跑去看电影没看成,边回返边歌唱也是美好的回忆,第
⑨
段写
“
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
”
,第
⑩
段到第
⑰
段都在围绕爹的性格特点以及勤劳肯干来写作,占了近一半篇幅。可见详略得当,情感逐渐加深,所有的内容都与月光有关。即作者的回忆中,简略概述了童年与伙伴做游戏、看电影以及月光游的童年经历;重点叙写了堂兄和父亲的故事,这些都表现了
“
我
”
的故乡情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共同表现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
(
1
)文中说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月光都是高远清冷的。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可见,
“
月光白
”
指记忆里童年时代乡下高远、清冷、透亮的月光。
(
2
)
“
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玩那个时代童年里的游戏
”
,这是
“
我
”
童年的生活记忆背景,很典型的意象,能唤起读者相关的美好记忆,富有意境美和感染力,也具有象征比喻义,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无暇以及童年的美好时光。
(
3
)文中说堂哥头顶上有个斑秃。只要一弯腰,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喊他
“
月光
”
。伯父代堂哥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都治不好他头上的那块疤。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头顶那块斑秃依然很亮。可见,
“
月光白
”
也寄寓了
“
我
”
对堂哥遭遇的同情,以及期待堂哥眼睛复原的美好期望;
(
4
)父亲说
“
趁这月光凉,去把水田里的秧苗插完吧
”
,月光把老爹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一边高一边低,压弯了的扁担发出
“
吱嘎、吱嘎
”
的脆响。
“
老爹一直腰,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
”
父亲带着
“
我
”
月夜插秧。此时,
“
月光白
”
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寄寓了作者体悟到父亲的辛苦和亲情的美好的感激之情;
(
5
)文章最后一节说
“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
既有失意落寞,更有对自我的提醒,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出生、给
“
我
”
美好情感的故乡。自古以来,
“
月
”
便承载了中国人美好感情,
“
月光白
”
同样寄寓了作者绵长的、永不断绝的思乡之情。
5
.
C 6
.
B 7
.
①“
稳稳的
”
表面是说步履稳健,实则是对人物的精神境界的描摹。
②“
背缸人
”
的
“
稳
”
在于他们背负的生活的重量、家庭的责任,以及对手艺的虔诚态度。
③
侯弟江的
“
稳
”
在于后辈用文字记录历史,记录父辈坚忍顽强、勤劳踏实的生存态度,像父辈一样主动背负使命,虔诚传承文化。
8
.
①
文中关于侯弟江在电话中与我沟通的内容是具体的实的描写。
②
对过去走进东窑沟所见所闻的描写、对背缸人劳动场景的想象、对侯弟江童年记忆的叙写及历史记载等,是虚的描写。
③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对
“
背缸人
”
这一形象做了生动又细致的刻画,使其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同时又具有了历史、文化的纵深感,使作者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
【导语】这篇文章深情地追溯了桑干河畔的制陶历史和背缸人的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他们朴实无华的形象和艰辛的劳动。作者通过对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东窑沟制陶工艺从繁盛到平静的过程,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怀念和尊重。特别是通过对侯弟江的描写,体现出传承与保护传统工艺的决心,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整篇文章如同一幅浓烈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引发人们对过往岁月和劳动精神的深思。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详细地描写了制陶的过程,细腻地呈现了背缸的经过与情境
”
错误。第
④
段是从
“
我
”
的视角写眼前景和想象画面,并未详细描写制陶的过程和背缸的经过。
故选
C
。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
语言质朴含蓄
”
错误。第
⑨
段中的描写直接揭示了父亲的艰难,不符合
“
含蓄
”
的特征。文中有多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父亲的动作,不符合
“
质朴
”
的特征。
故选
B
。
7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赏析词语的丰富意蕴,可以从表层、深层、主旨等角度思考。
①
从表层上,
“
稳稳的
”
指桑干河上的背缸人、背缸技艺的传承人侯弟江走路的每一步都要稳健,不漂浮,也指他们的性格中的稳当有力。
②
从深层上,
“
稳稳的
”
指背缸人精神特质的
“
稳
”
,他们背起百余斤重的成套的缸,背起村中手艺人制作的陶制品,背起赋予泥土生命的塑型;背起生活的艰辛,背起一家人的生计,背起平安静好的岁月。
③
从主旨上,
“
稳稳的
”
指的是文化传承的
“
稳
”
,侯弟江热爱家乡,怀揣理想,
“
只身走村串户
”“
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传承人的前世今生
”
,他用文字记录制陶技艺,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人的前世今生,记录陶乡的历史与荣光,以文字形式还父辈尊严。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
“
实
”
,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
虚
”
,则是指作者通过思考、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物、虚景、虚境。
①
文中的眼前之景主要是第一段、第十段中侯弟江在
“
初春时分的深夜
”“
充满热情
”
地打电话与我交流,是实写。
②
文中的想象之景指第二到九段中对东窑沟村制陶的历史、冬天走进东窑沟村的见闻、东窑沟村辛劳的背缸人、侯弟江对制陶文化的整理和对父亲的回忆,这些内容均为作者由打电话一事产生的想象和联想,是虚写。
③
虚实结合,将眼前与回忆交织,将现状与历史交织,使文中的描写对象
“
背缸人
”
既有了现实世界的艰辛不易,又有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丰富文章意蕴,拓展文章深度,深化作者感情。
9
.
BFH 10
.
B 11
.
D 12
.(
1
)过了一年,子罕就赶走了宋君而独揽宋国政权。所以说:
“
不要削弱君王而使大夫强大。
”
(
2
)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君就遭到了挟制。
13
.(
1
)对比论证。文中将古代国君和现在的国君作对比,突出
“
刑德
”
对于国君治理臣子的重要性。
(
2
)比喻论证。用虎以爪牙服狗来比喻人君以二柄治人,生动形象。
(
3
)举例论证。用田常、子罕的例子来论证国君失去二柄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出自《说苑》和《韩非子》,探讨了君主权力的掌控问题。材料一通过子罕的故事,揭示了君主失去刑罚权力导致被臣子控制的危险。材料二则从理论上分析了君主应掌握
“
刑德
”
二柄的重要性,强调君主若失去对赏罚的控制,将被臣子反制。两篇文章共同警示君主应保持权力的集中,以防被臣子架空或篡权。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
劫杀
”
作定语,修饰主语
“
拥蔽之主
”
,主语较长,可以在其后停顿,即在
B
处断开;
“
失
”
作谓语,
“
刑德
”
作
“
失
”
宾语,
“
使臣
”
作谓语
“
用之
”
的主语,中间的
“
而
”
连接
“
兼失刑德
”
和
“
使臣用之
”
,中间不用断开,故在
F
处断开;
“
不危亡者
”
作主语,
“
则未尝有
”
作谓语,
“
者
”
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其后停顿,故应在
H
处断开。
故选
BFH
。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错误,都是
“
相合
”
的意思。句意:奸邪恶的人勾结成党。
/
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啊?
B.
正确。承担、担当;
/
通
“
倘
”
,倘若。句意:我请求承担它。
/
倘若和秦国相较量。
C.
正确。动词,惩罚;
/
名词,罪过。句意:那么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
/
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
D.
正确。表被动,被;
/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
“
我
”
。句意:简公因而被杀害。
/
府吏叮咛我。
故选
A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
.
“
韩非子倡导的
‘
德
’
与儒家提倡的
‘
德
’
的内涵也是一致的
”
错,韩非倡导的
“
德
”
是庆赏,是以利为诱饵的奖赏,而儒家提倡的则是道德。
故选
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
1
)
“
期年
”
,满一年;
“
专
”
,独揽,独占;
“
弱
”
,使
……
变弱,削弱;
“
强
”
,使
……
强大。
(
2
)
“
徒
”
,只是,仅仅;
“
德
”
,奖赏;
“
弑
”
,被杀;
“
劫
”
,被挟持,被胁迫。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辨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
1
)根据
“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在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
”
可知,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如果国君不亲自掌握刑德,而是让臣子掌握,那么臣子就会利用这一点来控制国君,导致国君失去权威,最终被臣子所制,突出
“
刑德
”
对于国君治理臣子的重要性。
(
2
)根据
“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
可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国君如果不掌握刑德(相当于虎的爪牙),反而让臣子掌握,那么国君就会失去对臣子的控制,甚至被臣子所控制。
(
3
)根据
“
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
可知,运用举例论证,通过田常和子罕的具体事例,韩非子展示了当国君失去刑德时,臣子如何利用这一点来篡夺权力,最终导致国君被弑或被劫持(严重后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城子罕做了宋国国相,他对宋君说:
“
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治乱,在君王所施行的赏罚。奖赏适当好人就会受到鼓励,刑罚恰当坏人就会被禁止。赏罚不适当,那么好人受不到鼓励,坏人也不会被禁止。奸邪恶的人勾结成党,欺瞒尊长,蒙蔽君王,来争夺爵位和俸禄,不能不谨慎啊!那奖赏、恩赐、推举之类的事,是人们喜欢的,君王您自己施行它;惩处杀伐之类的事,是人们憎恨的,我请求承担它。
”
宋君说:
“
好吧,你专管那些人们所厌恶的事,我施行那些人们喜欢的事,我的机敏是不会被诸侯取笑的。
”
于是宋君施行赏赐之权,而让子罕专主刑罚。国都居民知道刑杀的威权,专掌在子罕手中,大臣亲近他,百姓归附他。过了一年,子罕就赶走了宋君而独揽宋国政权。所以说
:
“
不要削弱君王而使大夫强大。
”
《老子》书上也说
:
“
鱼儿不能离开水池,国家的权柄不能交给别人。
”
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材料二:
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那么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不过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控制了。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宋君说:
“
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
”
于是宋君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宋君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君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君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君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君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14
.
B 15
.
①
写景色彩选择不同。陶诗色淡,如
“
暧暧
”“
依依
”
,迷蒙隐约,如水墨山水画。而欧诗注重色彩渲染,对比鲜明。如
“
碧
”
与
“
丹
”
、
“
青
”
与
“
黄
”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春时景物的明艳优美。
②
写景动静处理不同。陶诗以动写静,以
“
狗吠
”“
鸡鸣
”
衬
“
远村淡烟
”
,写山居之淳朴宁静。欧诗则动静相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丹杏盛开、黄犊暖眠,衬托动态美,凸显田园的勃勃生机。
③
意境不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平和自得、恬静优美的意境,重在静。而欧诗则突出田园生机盎然、兴味悠长的意境,重在活。
【导语】陶渊明诗描绘田园闲适,借羁鸟、池鱼比喻久困官场的心情,表达对自然的回归之喜。欧阳修诗则聚焦春日田园繁忙与生机,用细腻笔触表现乡村生活的动态与乐趣。两诗均运用自然景物反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B.“‘
尘杂
’
是指灰尘和杂物
”
错误,这里的
“
尘杂
”
应指
“
世俗的繁杂琐事
”
。
故选
B
。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
写景色彩选择不同
陶诗色淡。如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意为:远处邻村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着袅袅炊烟。
“
暧暧
”
,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
依依
”
,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炊烟袅袅,村庄迷蒙隐约,如水墨山水画。欧诗注重色彩渲染,对比鲜明。如
“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
,意为:远处的碧山上丹杏正在开出艳丽的花朵,在青草地的暖阳下正在睡眠的小牛犊是那样的健壮。其中
“
碧山
”“
丹杏
”“
青草
”“
黄犊
”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时田园景物的绚烂明艳优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②
写景动静处理不同
陶诗以动写静。如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意为: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鸣。此句以动写静,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以
“
狗吠
”“
鸡鸣
”
衬
“
远村淡烟
”
,写山居淳朴宁静的生活,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欧诗动静相合。
“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
句,视听结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衬托了田园的勃勃生机的动态美。
③
意境不同
陶诗重在静。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构成了一幅恬静清新的图画。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草屋,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村落模糊,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农村鸡鸣狗吠的生活,充满了宁静而安详的氛围,给人以安宁的感觉。由此可见,本诗描绘的是乡村的黄昏平和自得、恬静自然的田园风光,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欧诗重在活。这是一首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突出田园生机盎然、兴味悠长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16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审容膝之易安
云无心以出岫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
“
望
”“
逐
”“
审
”“
以
”“
岫
”“
从
”“
啄
”“
荠
”“
盟
”
。
17
.
D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考纲定位近年高考语文科的命题,内容更贴近现实,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图文转换题型也应运而生。
1.
图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图文转换题的题型从所提供材料角度可以分为:
(1)
表格文字转换题;
(2)
图文转换题;
(3)
漫画文字转换。误区警示一、 信息归结多余或无中生有。二、信息遗漏或缺失。学生在读图表时不细心,不全面,结果顾此失彼,造成信息缺失或遗漏,使得答案要点不全面。三、 信息推断错误。四、 答案表述罗嗦,条理混乱。图文转换题型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选用语言来组织答案。学生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普遍。本题属于表文转换题,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关注突出的数字,比如最大及最小或最高和最低的。
A
项,
“
从《论语》到《孟子》,
‘
吾
’
的使用情境变化较
‘
尔
’
和
‘
子
’
显著
”
错误。从数据变化而言,
“
从《论语》到《孟子》
”“
吾
”
的数值变化幅度有的项明显低于
“
尔
”
和
“
子
”
,曲解表格意思。
B
项,
“
在《论语》和孟子中,
‘
尔
’
的使用情境都是上对下
”
错误。
“
尔
”
的使用情境,在《孟子》中
“
对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
所占比重大,仅有
6.3%
对应
“
上对下
”
,可见表述绝对。
C
项,
“
根据
‘
吾
’
的使用情境,下对上以
‘
吾
’
来称呼自己较有礼貌
”
曲解文意,表格中数据显示主要用于上对下时的称呼,下对上时用的很少,应该是谦敬词(下对上时称呼
“
子
”
,译为
“
您
”
)。
D
项,正确。
故选
D
。
【点睛】汉语中不少词是有明显的倾向性,有的用于自谦,称为谦词;有的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称为敬词,这一类词语要正确使用,否则会闹出笑话。谦词和敬词的正确使用是高考考查语言得体的重要内容,而且谦词和敬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必须辨识、牢记一些常用的谦词和敬词,才能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言随旨遣。
18
.
B 19
.
①
双音词中
“
互文
”
现象很常见。
②
这是因为汉语形声文字具有的特性。
③“
互文
”
双音词的每个语词包含重叠义项。
④
必须把语词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
(
或:语词的含义固定时必须把语词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行
)
。
20
.
示例一:比如
“
莺歌燕舞
”
,解释为
“
黄莺只唱歌不跳舞,燕子只跳舞不唱歌
”
错误,因为
“
莺
”
和
“
燕
”
、
“
歌
”
和
“
舞
”
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
黄莺、燕子唱歌又跳舞,形容春天充满活力
”
。
示例二:比如
“
神出鬼没
”
,解释为
“
像神出现,像鬼隐没
”
错误,因为
“
神
”
和
“
鬼
”
、
“
出
”
和
“
没
”
相互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
像鬼神一样出现和隐没,形容行动迅速、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
。
示例三:比如
“
名缰利锁
”
,解释为
“
名声只像缰绳而不像锁链,利益只像锁链而不像缰绳
”
错误,因为
“
名
”
和
“
利
”
、
“
缰
”
和
“
锁
”
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
名声和利益像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使人不得自主
”
。
示例四:比如
“
鳞次栉比
”
,解释为
“
像鱼鳞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像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
错误,因为
“
鳞
”
和
“
栉
”
、
“
次
”
和
“
比
”
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
。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
“
而
”
,连词,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A
.
“
而
”
,连词,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B
.
“
而
”
,连词,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C
.
“
而
”
,连词,插在主谓之间,表达
“
如果
”
的意思,也可表转折,却。
D
.
“
而
”
,连词,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却。
故选
B
。
19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主干为:原因是汉语形声文字具有的特性;然后改成句子:这是因为汉语形声文字具有的特性。
把定语
“
双音词中
‘
互文
’
现象很常见的
”
改为句子:双音词中
“
互文
”
现象很常见;
把定语
“
每个
‘
互文
’
双音词包含的重叠义项
”
改为句子:
“
互文
”
双音词的每个语词包含重叠义项;
把
“
必须把每个
‘
互文
’
双音词包含的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
”
改为句子为:必须把语词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或:语词的含义固定时必须把语词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行)。
最后,把改成的四个短句适当增删少量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序,整理成四个短句:双音词中
“
互文
”
现象很常见。这是因为汉语形声文字具有的特性。
“
互文
”
双音词的每个语词包含重叠义项。必须把语词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
(
语词的含义固定时必须把语词重叠义项拴在一起才行
)
。
20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现象进行仿写的能力。
首先弄清楚材料末段解释古诗文互文现象的方法,然后再从提供的成语中挑选两个词语进行仿写。
末段解释古诗文互文现象的方法是:
“……
(选好的词语):解释为
“……”
错误,因为
“……”
和
“……”
、
“……”
和
“……”
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
。
比如,选择第一个词
“
莺歌燕舞
”
,要抓住莺
”
和
“
燕
”
、
“
歌
”
和
“
舞
”
互相补充,可以这样仿写:
“
莺歌燕舞
”
:解释为
“
黄莺只唱歌不跳舞,燕子只跳舞不唱歌
”
错误,因为
“
莺
”
和
“
燕
”
、
“
歌
”
和
“
舞
”
互相补充,正确的理解是
“
黄莺、燕子唱歌又跳舞,形容春天充满活力
”
。
第二个词要抓住
“
神
”
和
“
鬼
”
、
“
出
”
和
“
没
”
相互补充,第三个词要抓住
“
名
”
和
“
利
”
、
“
缰
”
和
“
锁
”
互相补充,第四个词要抓住
“
鳞
”
和
“
栉
”
,
“
次
”
和
“
比
”
互相补充,仿写方法与第一个词相同。
21
.
③
改为
“
小芹
”
;
⑤
改为
“
三仙姑
”
;
⑥
改为
“
小芹
”
;
⑦
改为
“
她
”
;
⑧
改为
“
她
”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严密的能力。
主要考查代词指代的使用。
③
处
“
她
”
既可以指三仙姑,也可以指小芹,造成语意不明,根据语境应改为
“
小芹
”
;
⑤
处
“
她
”
指代不明,根据语境应改为
“
三仙姑
”
;
⑥
处
“
她
”
指代不明,根据语境应改为
“
小芹
”
;
⑦
处
“
小芹娘
”
与前文不连贯,根据语境,前面出现
“
小芹
”
,此处用代词指代更连贯,应改为
“
她
”
。
⑧
处
“
三仙姑
”
是小芹娘的外号,这里当着小芹的面,小二黑用
“
三仙姑
”
称呼她娘不合适,改为
“
她
”
。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因为诗歌的含蓄及多义性,可以做多方面的解读。
解读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孩子对篱笆那边草莓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
篱笆
”
象征着生活中的限制和规则,象征着社会规范、传统习俗或他人的眼光和评价等;
“
草莓
”
象征着美好事物,诱人的目标和梦想,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孩子看到篱笆那边的一颗草莓后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歌中的
“
上帝
”
形象,可以被解读为传统观念或既定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诗人通过假设
“
如果上帝是个孩子
”
,表达了对传统束缚的质疑和反抗,同时也暗示了即使面对困难和限制,人们仍然有选择去追求美好的权利和可能。因此,文章可以从勇敢追求内心渴望、突破束缚、享受生活的角度进行立意,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快乐。
解读二:
“
草莓
”
作为一种诱惑,或许是美好的,或许却是邪恶的!隔着
“
篱笆
”
,人们尤其孩子总感受到那棵草莓是
“
甜
”
的。如果是美好的,那么,就可以从追求方面立意,就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勇敢而专注;如果是一种诱惑,那么,就应该有自我克制、行为约束方面的立意;而
“
那边
”
即意味着一种距离,正是因为距离,草莓也就更具有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也更是因为距离,才更点燃了人们追求探索的激情,那么
“
距离的诱惑
”
也可以是立意的点。
“
上帝
”
这一特定形象可以视作正统思想的化身,也可以代表长者、尊者,也可以是自我的理智与经验,因此
“
上帝
”
可以是反面或者正面形象的象征。
解读三:这首诗还反映了狄金森内心的孤独感和渴求走出孤独、得到世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篱笆那边是内心之外的世界,而篱笆这边则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外面世界可望不可即的无奈和内心孤独的感受。
写作时,开篇可引用艾米莉
·
狄金森的诗《篱笆那边》,引出
“
篱笆
”
作为界限的象征意义,接着提出问题
——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
“
篱笆
”
,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分析诗中
“
篱笆
”
和
“
草莓
”
的象征意义。篱笆代表限制或规则,草莓象征诱惑或渴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
“
篱笆
”
:生活中的限制,如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个人信念等。探讨诗中
“
我
”
的心理斗争,既渴望草莓的甜美,又担心违反规则带来的后果,讨论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如何在遵守规则和追求渴望之间做出选择,以及可能付出的代价。结合个人经历,分享自己在面对
“
篱笆
”
时的选择和感悟,探讨如何在遵守规则与追求美好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个人成长。最后重申在生活中面对
“
篱笆
”
时,理性思考和勇敢尝试的重要性,强调在规则与渴望之间,找到平衡,美好的渴望才能最终实现。
立意
:
1.
欲望与约束:篱笆那边的诱惑。
2.
童心与规则:跨越界限的勇气。
3.
成长的代价:甜美的草莓与脏围裙。
4.
甜蜜的诱惑,激发探索的激情。
5.
打破束缚,提升境界。
高考语文
谢明波,高考语文名师、清华大学出版社畅销图书主编,出版有《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连续九年再版)《18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解》。坚持学科导向,科学高效备考,关注加星标,内容早收到!
最新文章
重磅合集:人民日报连发5篇评论,带你读透新年贺词!全是2025高考热点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快与慢」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善于顺时而动,陌上自有花开
【2025高考倒计时152天】坐下来,静下来,就能考上!
2025届广西名校高考模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八省联考作文讲评来啦!这么写准高分!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古诗词」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挥斥兼爱笔墨,擘画和平蓝图
【2025高考倒计时153天】靠近光 追随光 成为光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八省联考作文题目出炉!来看你会写吗?
【2025高考倒计时157天】你一定要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河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 语文试题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必背60篇古诗文默写33组「形近、音近易错字」全集!最常出错的都在这儿!6分稳了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年度报告」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在实用与审美之间找到平衡
年度盘点!人民日报最优质时评2024合集! 每月最热时事+金句+精彩语段,大概率考到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跳出“心灵井口”」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让执行力成就美好的明天
【2025高考倒计时158天】真正的海,不怕波澜!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新年献词很棒但不会用?帮你「分主题」整理好了值得背诵的新年献词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选择」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生活的无限可能
【2025高考倒计时159天】多长一点本领,人生就有更多选择权
重庆市2025届高考第零次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2025各大媒体新年献词汇编来啦!已标注金句、段落,用上作文满分!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个人与时代」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时代在新,我们在行
【2025高考倒计时160天】零星的优秀,也可以拼凑出星河
2025届广西名校高考模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万众期待的2025版《高考语文十年真题》上线了!十年典藏版!实用
「南方周末2025新年献词」来了!近25年献词精华版,每一句话都能用在作文里
你的语文还有救!2025高考语文系统课程上线!高考考的都教
分主题·绝佳作文素材「新年flag」作文突破50+!
每日精读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今日作文:出入之间:人生的旅途与归宿
【2025高考倒计时161天】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
2025届河南省 TOP二十名校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三语文试卷
思辨作文天花板!2025上海一模最新思辨作文题及高质量范文汇编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