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评论》2024年第3期目录&摘要

学术   2024-09-11 21:30   广东  

[新刊速递] 第20240911期 总第114期

本文内容转载自《公共行政评论》

内容版权归原官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分享本文,请注明“排版/格式来源于公众号[公管学人]”

《公共行政评论》

2024年第3期目录&摘要


本期“新刊速递”推文学君为大家整理了《公共行政评论》杂志2024年第3期的所有论文,包括论文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以及论文摘要等。本期期刊目录如下:

一、论文


01.政策协调、不确定性与大型技术系统创新——中国核电技术赶超的案例研究

作者:陈玲1孙君1付宇航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后发国家技术赶超需要实现“市场规模”和“技术自主”的双重目标,但现实中这一进程普遍面临技术依赖的“追赶者陷阱”的问题。论文采用个案内过程追踪的研究方法和“政策子系统”的分析视角,基于中国核电50年的技术赶超历程,解释了后发国家如何通过政策协调实现大型技术系统的技术赶超。研究发现,大型技术系统的创新绩效与其所在政策子系统的特性密切相关,核电政策子系统具有碎片化的结构和行为目标,需要同步进行政府部门间协调和政府对市场协调,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国家意志、行政指令、共识信号和市场竞争等。政策协调通过降低大型技术系统中产业主体面临的供需不确定性,解决产业主体专用化投资不足的激励困境。跳出“追赶者陷阱”的关键在于建立国产化率目标硬约束与多种协调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技术赶超中政府角色的认识,弥补了已有文献对于大型技术系统产业管理体制研究不足的理论缺口,对新型举国体制下提高系统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政策协调;大型技术系统赶超;核电技术;政策子系统;新型举国体制;

PDF全文:政策协调、不确定性与大型技术系统创新——中国核电技术赶超的案例研究(有效期30天)


02.政策如何塑造大众?基于最近三十年国际政策反馈研究的元分析

作者:张友浪1,2王培杰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政策如何塑造政治的政策反馈研究逐步成为政策过程研究的重要子领域。尽管公共政策对大众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研究发现大众反馈效应的程度及其方向存在显著差异。论文提出一项新的分析框架,指出大众反馈效应会随着政策类型、分析角度、福利状态、关注议题和国家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对近30年来国际上110项实证研究中549个效应量进行元分析发现:在政策类型方面,分配型和建构型政策的平均效应量大于再分配型政策和管制型政策的平均效应量。在分析角度方面,相比“政策投入”,基于“政策参与”和“政策变迁”发现的反馈效应更突出。在福利状态方面,论文引入“负向偏误”理论揭示出福利削减会产生比福利增加更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在关注议题方面,分析结果未表明政策对个体政策态度、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分析结果也未支持国家情境的影响。另外,论文重点总结了亟待推进的两个研究方向:以福利削减为主题和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论文有助于增进学界对大众反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认知,深化对政策的政治效应的理解。

关键词:政策反馈理论;大众反馈效应;元分析;负向偏误;政治参与;

PDF全文政策如何塑造大众?基于最近三十年国际政策反馈研究的元分析(有效期30天)


03.调而不适:政策学习的目标替代机制研究——基于科技创新券政策的案例研究

作者:钱蕾1周超2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摘要:政策调适通过知识整合和政策学习等机制,实现政策对象清晰化、政策工具精准化和政策目标明确化,是对政府治理复杂政策及其执行问题的适应机制。但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券政策调适过程,却呈现出目标替代的非预期结果,从而导致调而不适的政策现象。研究区别于现有研究将政策目标替代归因于科层组织中层级关系带来的利益冲突,立足于政策过程理论本身,基于政策学习理论,引入政策知识生产概念,构建政企双向学习合作知识生产路径,分析科技创新券政策过程中目标替代结果的形成机制。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选择科技创新券政策这一政企互动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性,决定科技创新券政策属于高知识密度和高风险密度耦合的政策类型,政策学习指向新的政策知识生产,形成政企双向学习合作知识生产路径,政策知识生产不足,导致目标替代的消极结果。研究提出政策学习过程中的政企双向学习和知识生产,通过引入企业这一主体的政策学习过程,为政策目标替代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解释视角。此外,研究重点关注了高知识密度和高风险密度耦合的技术创新补贴政策,以期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策学习;知识生产;目标替代;政策调适;科技创新券政策;

PDF全文调而不适:政策学习的目标替代机制研究——基于科技创新券政策的案例研究(有效期30天)


04.GDP核算改革何以影响地方财政支出?

作者:庞伟1李青2

作者单位:1.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2015年,我国GDP核算改革明确将“财政八项支出”纳入GDP核算中。基于预算间断-均衡理论,以2008—2019年23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测量间断性变化的MAD方法和多组中断时间序列(ITS)模型,论文考察了GDP核算改革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及其机制。因果关系识别的结果显示,受GDP核算改革的影响,2015年之后“财政八项支出”比重增长率的右尾概率呈现出“均衡—间断—均衡”的变化,符合间断-均衡理论提出的“突发间断”与“长期均衡”。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八项支出”间断性增长是GDP核算改革产生的冲击和“生产性支出偏向”这一既有的制度惯性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间断性增长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利用GDP核算改革做大其GDP。国家虽然确立了新发展理念,但地方政府“唯GDP”导向的财政支出模式惯性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为引导地方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建立、完善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键词:GDP核算改革;财政支出;间断-均衡;制度惯性;

PDF全文GDP核算改革何以影响地方财政支出?(有效期30天)


05.财政透明促进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了吗?——基于2013—2020年90个城市的分析

作者:邝艳华1李妍妍1梅健炜2

作者单位:1.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力资源部

摘要:预算公开的目的是让政府能够被看见,促使政府向公众负责任。但这个逻辑的成立不仅依靠政府主动公开预算信息,更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其中,主动查阅预算信息。而近年来,关于我国线上预算公开的公众参与情况的研究较为缺乏,也没有分析我国努力提升的财政透明度对公众参与产生的实际影响。基于此,论文搜集了2013—2020年90个城市预算公开中公众参与度和财政透明度的数据,开展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存在着共同代理困境。财政透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地提高公众参与度,政务微信公众号中的预算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度,构建“预算公开—公众参与—政府回应”的问责机制,建议拓展预算公开途径,站在公众角度整理预算信息,畅通反馈途径。

关键词:预算公开;公众参与;财政透明;问责机制;

PDF全文财政透明促进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了吗?——基于2013—2020年90个城市的分析(有效期30天)


06.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的道德困境与公众归责倾向

作者:徐浩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对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决策发表看法并对负面后果进行归责,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同样出现负面后果的自由裁量决策中,公众是否会依据自由裁量决策的议题属性形成差异的归责倾向?论文探讨公众如何对具有道德困境属性的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的负面后果进行归责,通过一项多案例研究,以及一项调查实验研究发现:(1)公众在面对具有显著道德困境属性的自由裁量决策时,更不倾向归责于街头官僚且更能够容忍负面后果;(2)公众在对具有道德困境属性的自由裁量决策进行归责中存在两种心理机制,具体是“对负面后果的积极归因”和“较少的愤怒情绪”。研究实证结论表明,在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出现负面后果时,政府旨在回应社会问责压力的强力问责举措并不总能获得公众的支持。在对引起公众关注的自由裁量负面后果实施问责时,地方政府应根据议题属性做出区分。

关键词:归责;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道德困境;

PDF全文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的道德困境与公众归责倾向(有效期30天)


07.县域乡镇街道重构的驱动机制:以T县街道设置为例

作者:匡贞胜1何水2

作者单位:1.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2.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县辖街道已在中国大规模实施,且日渐成为县城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这一现象尚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论文结合一个县域撤乡镇设街道的现实案例,采用“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力图打开基层政区改革的“黑箱”决策过程,梳理其调整动因、方案设置与决策考量,并与政区改革三重逻辑理论展开对话,以充分审视并检验乡镇街道重构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T县街道设置的初始动因与具体方案的设置深受经济发展、权力博弈以及政治妥协相关因素影响,直接表现为捕获以建设用地为主的关键资源,降低开发区运行的不确定性,以及获取行政等级体系中的合法性,体现出市域撤县(市)设区逻辑在县域尺度的重复再生,而与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治理因素并未成为方案设置的重要依据。乡镇改街道存在潜在风险,未来应进一步厘清县城建设、城乡融合与街道设置之间的关系,谨防县域街道设置陷入短视化误区,背离其保障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职能。

关键词:县城;街道办事处;撤乡镇设街道;行政区划;

PDF全文县域乡镇街道重构的驱动机制:以T县街道设置为例(有效期30天)


08.“无限兜底”:县域政府的责任扩张及其形成机制——基于M省F县城市广场项目的案例追踪

作者:张园园1赵一航2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2.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摘要:传统县域政府的责任描述集中在结构激励和主体行动两个维度,揭示了县域政府相对固定的责任权限。然而,随着城市化与行政问责的同步推进,县域政府的职责在多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扩展。M省F县的城市广场建设经历了“投资——烂尾——重找投资人——再烂尾”的过程,县域政府在此过程中经过多轮博弈最终无奈“兜底”了该项目。研究发现,县域政府在压力型体制和“维稳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被动扩展了其行政权责边界,并逐步参与到市场和社会活动中;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会增加县域政府的参与意愿,从而强化其经营统合的偏好;经营统合的不可逆以及公众的习惯性依附使县域政府陷入“无限兜底”的境地。面对当前县域政府风险兜底的困境,需要适当疏解压力型体制对“维稳机制”的滥用,减缓地区横向比较的压力,追加项目的长期责任制,提供更为积极的风险防控措施。

关键词:县域政府;“无限兜底”;责任边界;基层治理;

PDF全文“无限兜底”:县域政府的责任扩张及其形成机制——基于M省F县城市广场项目的案例追踪(有效期30天)

二、理论综述


09.公共服务动机的副作用:文献评述与机制探究

作者:张书维1张晓会2秦枭童2尚哲3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3.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领域长久不衰的重要议题,也是公共部门组织行为研究的持续焦点。公共服务动机常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相关联,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会正向影响消极满意度、职业倦怠、缺勤等一系列消极的工作态度、心理健康和工作行为。论文利用PRISMA方法对现有讨论公共服务动机负面影响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并借鉴个体-环境(不)匹配理论和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揭示公共服务动机在作为自变量与调节变量时产生负面结果的机制差异,具体为:“物极必反”效应——个体-环境匹配在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间发生催化作用;“负正得负”效应——公共服务动机增强个体-环境不匹配与资源损耗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关注上述负面结果的可复制性,挖掘组织层面的负面影响,以及开发缓解公共服务动机负面结果的工具,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重视公共服务动机的副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负面结果;个体-环境(不)匹配;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系统综述;

PDF全文公共服务动机的副作用:文献评述与机制探究(有效期30天)

(本期整理:向日葵)

(本文编排:学君)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更多新刊内容

公管学人
致力于为公管学人们提供优质的学科资讯和服务,促进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