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上,就,它说有这些含义:关联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并给出了不同且相应的例句。
事实上,这个字,无论书面还是口头语中,都用的广泛。而在皖北村人那里,可能还要宽一些。
它表示肯定,或者确认。典型的,则是“就的”。
我记得有一位地方上的领导,对那些满嘴方言腔调的人极为反感,而对那在外闯荡,学了一口普通话的人,赞赏有加。
开会时,就喜欢拿“就的”说事儿。他一举例说“就的”,底下瞬间就哄堂大笑。
确实,人员大流动、大迁徙的今天,一张嘴就是方言,不利于交流交往的。尤其在工作中,轻了会闹笑话,重了可能还会耽误事,闹误会。
而关于“就”,皖北村人还常用来表达吃的动作。比如饭桌上,他们总说“就菜”。
事实上,就菜,就是吃菜,夹菜吃。但他们人老多少辈,都说“就菜”。这里面,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讲究呢?
一桌子菜饭,饭为主食,菜则是配角。总吃饭,就会乏味,需要菜来刺激味蕾,激活味觉的敏感。于是,用筷子夹一口菜。
跟饭比起来,菜的味道丰富得多。酸甜苦辣咸不说,还有色有香。菜的这些样式和色彩,都是用来下饭的。下饭,人才吃得饱。
于是,从前的皖北村人,尤其习惯说“就菜”。那时贫寒贫苦,菜的花样,很少,且少盐少油水。但吃饭吃得“絮烦”了,筷头子撮一下菜碗,搁舌头尖上拭一下,能试得到咸味,都是享受。再吃下一口饭,就香。
以我的体验,拿筷头子向菜碗里撮一下,再在舌头尖上舔一舔。那就是活灵活现的“就”。它印证的是,从前皖北村人日常生活的艰难。
由“就菜”,他们还创造了“就饭”“就馍”的词。
就饭,即就菜的别样说法。它更加强调吃饭,而不是吃菜。都是“就菜”,冷不防来个“就饭”,是不是很别致?
就馍,又向外延展了一大步。它不只是字面上的“就馍”,还可能用来表达这样的意思——原来上的几天学,学到的很少的知识,这些年来都就馍吃掉了。
那意思听起来很明显:我是啥也不会了。
从前的皖北村人,多是大老粗,字面上的学问少之又少。这话说出来,没人觉得脸红,也不尴尬。
甚至有时候,还跟个“谝式(炫耀)”样,到处说。说过听过,不过就是哈哈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