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去这边摘果,
看看哪边的更甜。”
“阿姨有没有给我留鸡蛋?”
……
市民周女士与朋友专门开车来到
金渡镇黄坑社区的
胭脂红番石榴采摘基地,
话语间的熟稔程度
就像是到邻居家串门。
“我很喜欢来这里,
既可以品尝正宗、爽甜的番石榴,
也可以体验采摘水果的乐趣。”
周女士笑着说,
自己已记不清第几次来了。
▲ 朱永通将无人机带到了采摘基地。李叶子 摄
此时,
一位操作着无人机的年轻人,
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他,
便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
▲ 朱永通打理番石榴采摘基地。李叶子 摄
“故乡的水,
总是比别的地方要甜,
因此,我们的番石榴品牌
叫做‘乡水甜’。
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参与其中、出一份力,
所以我回到家乡,
希望能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朱永通动情说道。
经过近两年的培育和种植,
基地如今迎来了收获时节。
树林间,
一个个果型饱满的番石榴
努力汲取营养,等待采摘。
朱永通介绍,
这些是本土番石榴品种,
清脆香甜,肉厚嫩滑,
有着浓郁的香味。
每逢节假日,
便有大批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
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进一步带旺了社区的人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百千万工程”东风的吹拂下,高要乡村巨变的齿轮正在转动,持续焕新的乡村逐渐成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的强磁场、青年逐梦圆梦的新高地。
落叶归根的乡情牵绊、前途光明的发展舞台,让大量有积累、有经验、有技术、有情怀的青年回到乡村,成长为助力乡村建设发展的实用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黎瑞华也是其中之一。
在金渡镇铁岗社区的
铁溪陶社内,
制陶师傅黎瑞华坐在窗前,
神情专注、动作娴熟,
揉捏几下,
“泥团子”就成了“茶杯子”。
▲ 金渡镇铁岗社区铁溪陶社。
▲ 黎瑞华正在制作陶器。以上两图 李叶子 摄
制作陶瓷需要精心打磨,
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这正是黎瑞华选择在乡村
建制陶工作室的原因之一。
恬静的环境,
能让他心无旁骛地
沉醉在指尖的艺术里,
乏了便就田园风光中
品一杯香茗,怡然自得。
▲ 铁溪陶社。以上两图 李叶子 摄
黎瑞华有着扎实的端砚制作基础,
加上虚心好学,
在制陶上逐渐摸索出一套心得。
他所制作的茶壶,
精致漂亮、风格独特,
在广东陶瓷业界小有名气。
▲ 黎瑞华正在制作陶器。李叶子 摄
在烧制环节,
黎瑞华采用最古老的方法
——柴烧。
“柴火烧出来的落灰,
经过1300℃的烧制,
形成了这层灰釉。
再结合铁岗社区的泥土,
产生的化学反应,
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金色……”
黎瑞华解释,
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对于出品的成败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黎瑞华陶器作品。 李叶子 摄
陶艺制作是黎瑞华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一次偶尔的尝试中,黎瑞华惊喜发现,铁岗社区的泥土品质极佳,用其烧制出来的茶具色泽靓、质量好。于是,他决心回乡设立工作室,利用当地的优质泥土资源,让更多人了解、体验传统制陶手艺,打造属于铁岗的陶文化。
黎瑞华说:“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铁岗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人气也更旺了。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结合当地资源打造陶瓷文旅项目,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中国陶瓷制作技艺。”
青年回乡,
除了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
也会有柴米油盐的烟火寻常。
当前,高要在金渡镇西头小学
谋划打造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并在铁岗社区、水口社区设置分教点,
围绕乡村实用人才
需要面对的主要工作内容
量身定制了一系列课程。
今年10月以来,铁岗社区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班,课程涵盖“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美食制作与经营”“民宿经营管理”“公共场所急救处理”等主题,着重培养学员运营优质的农文旅产品的能力。
如今的铁岗社区,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前来拍照打卡、旅游研学、休闲娱乐、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26岁的黎绍棋从深圳回乡创业,在铁岗社区开设了农庄,计划把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引入农庄,助力家乡从“出圈”到“长红”,让 “流量”变“留量”。
“目前,高要各级党委政府对青年回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铁岗社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我将进一步完善农庄设施、做好农庄服务,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黎绍棋说。
原标题:高要返乡兴乡青年众多 乡村成为逐梦新高地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叶子 李志滔 刘蒙
编辑:姚嘉荣
编审:李一双
【版权声明】1、本推文由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高要发布”,相关图片和视频单独注明作者信息。2、如修改标题,须在推文之后注明原标题。3、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推文,仍须按以上办理。
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