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往事:色达

文摘   摄影   2022-08-03 19:00   西藏  

 

       


        据说,色达重新开放了。

        在五明佛学院关闭的这两年半之前,其实我也有段时间没有去过了,因为它变了。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它变得让我更喜欢,但它因此失去了它原本拥有的一些属性。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悲哀的根本不是因为它变了,而是因为:我连去喜欢它,都要去做取舍。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bug,不关色达以及任何第三方的事情。



        这片密密麻麻的红房子,曾经是一个整体,但为了社会长治久安以及更深层次的不可描述的原因,有关方面将它强行切割开来,用了一个看似很合理但也的确很合理的理由:防火。


        在2016-2017年的改造施工的过程中,我也去过很多次,遇到了很多趣事,比如我问施工队,你们在这里施工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施工队告诉我:我们是修路的,他们很欢迎。但你看旁边那个挖机,它的玻璃全被砸碎了,因为它是拆房子的。


        它就这样变了,变得很规整,看上去很有秩序。曾经远山上的经文,变成了一句口号。那个梦,也是我梦,但并不一定是所有人的梦。

      


        我第一次去色达,是在2015年的冬天,为了陪前任去拍摄她大三的纪录片作业。已经入冬的色达,非常的冷,早晨-17℃的严寒,让临时改变拍摄地的我们,都被冻得很惨。一位来自重庆的修行者,知道我们第二天早上要来山顶拍摄日出,就主动把她搭在山顶的帐篷借给我们御寒,就这样,她的故事就成了我前任的纪录片。不过即便是这样,我的脚也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另外一位来自东北的皈依僧人,主动上来向我们搭话,不同于其他主动搭话的很多内地修行者是为了传教,她跟我们聊感情,聊人生观,聊她对她儿子的期望,聊这里给她的心灵带来的变化。我已经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只留下了这张用一枚从朋友手中借来的镜头记录下的画面。



       时间过去的有些久远了,记忆变得非常碎片化,很难有机的将它们整合起来。



       关于观看天葬,哪怕是靠近天葬台,我之前都是很抵触的。但在2017年,为了陪一位1V1的客户,我最终还是突破了这个心理障碍。也就是在那一次,我在天葬观景台上偶遇了我的一个粉丝,后来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天葬,可以根据尸臭味的程度,去判断逝者大致身份地位。社会地位、宗教地位更高或者更有钱的逝者,往往在天葬时尸臭味更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具体原因在这里不展开,大家自行展开联想。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私信我。


         一些逝者的头骨会被安放在这个“骷髅穹顶”之上,这也许是藏区唯一的一个骷髅穹顶。


        天葬的重要组成部分:秃鹫。它们就生活在天葬台的后山之上,在以前我不看天葬的时候,我把客户带到天葬观景台让他们等候,我就会爬上后山去找秃鹫们玩耍。

        我的一个老玩伴,听到山下的天葬钟声响起时,会边奔跑向秃鹫们边呼扇着双臂驱赶它们,同时嘴里向秃鹫们喊着“开饭啦,快下山吃饭去吧”,而我在一旁,教一个对相机十分感兴趣的小喇嘛拍照。我们相处得很好,他学得也很快,不一会儿就掌握了对焦的操作方法。当我们分别时,我想跟他拥抱一下,但他可能是因为某种禁忌,用双手摸脸的方式委婉的拒绝了我。

这些画面,都被我的老玩伴及时的记录了下来。


        另外一件与天葬有关的故事,我偷了个懒,直接把当时的朋友圈截图放在这里吧。

后来,小狗的爸爸即佩瑶的男友从天葬台下来后心情沉重,还对佩瑶发了脾气;桐桐和美君在得到僧人们的允许之后,超近距离观看了天葬的肢解过程和秃鹫们的就餐过程,美君后来告诉我,她在行程结束之后,连续做了一个月的噩梦。



       色达,是很多人心中的梦,而它的梦幻之处,除了密密麻麻的红房子本身,还有关于它清晨的煨桑,被清晨的阳光映射成金黄的烟气,与红房子交相辉映。

我不会矫情的说,在寒冷的雪地里拍摄这样的画面时,内心会被这些暖雾所增温,但是这些画面,的确可以让我暂时忘却了寒冷。

       不过这都成为了过去式,如今的五明佛学院,因为改造政策导致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清晨的煨桑烟气也清淡了很多很多。同样随之而来的是,曾经的人声鼎沸,如今也很难再感受得到。

       在改造之前,五明的街头路口,随时都是人头攒动,而改造之后,当我想拍摄一些街头的人文画面,却都要等上很久。



        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也遇到过一些不友善的人,但总体还是友善者居多。

宗教被不良势力别有用心的利用后,所带来的民族之间的裂痕,可能永远都无法痊愈,但宗教本身就是民族之间的粘合剂。我曾被那里的僧人扔石头,并朝我喊着:“你们x族人滚出去”,但我对那里的人们更多的记忆,是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


        我的外貌看上去只是一名游客,穿着户外服饰,胸前挂着相机,带着一帮摄影学员见习摄影,看上去与这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我认为宗教应该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五明佛学院所带来的旅游创收,大大的改善了色达的经济条件。

改造之前,大家想拍摄全景,只能站在陡峭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撑起三脚架,有时还会因为“争夺”机位而发生矛盾。而改造之后,观景台被修建了起来,拍摄过程安全了许多,老法师们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去色达旅行或摄影采风,我还会推荐一些小众景点

比如创始人彭措晋美法王的修行地,我们摄影圈内称之为“校长办公室”,(该图片来源:护花小兵)


比如 牛圈 中的 天空之圈;


还有这座在夏季经常能被彩虹笼罩的白塔。



        这里也是曾经的色达,站在西山坡之上往南看去,不会让人感觉那是景区大门的方向,而是圣地一角。现在,这一块的红房子被刷成了橙色,总是感觉哪里会有些奇怪,但我也说不上具体的原因。



        我在色达旅行或者带队,我几乎每天都会在天不亮就起床,自己或带队把车开到西坡的山顶,去看日出和金色的煨桑烟火,那是我最勤劳的旅程之一。现在自驾车不能开上山了,也许日出时分也不能进入。


        它从一个旅行圣地,变成了一个景点。但我依然会喜欢它,只是需要去做一些取舍罢了。





接受高端订制行程

我亲自带队

含川西另外一些“红色”小众景点

价格较高    非诚勿扰


发私人订制小包团

即日起发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联系二流汉子


二流汉子
不接地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