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珍贵视频集锦】
视频选自《汉剧图文志》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上 )
春光融融拂汉宫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2006年制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下)
春光融融拂汉宫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2006年制作
(后附:汉剧非遗片文稿)
汉剧电影《二度梅》片断
(陈伯华、王晓楼)
1959年武汉电影制片厂
汉剧电影《审陶大》片断
(李春森)
1959年武汉电影制片厂
汉剧电影《打花鼓》片断
(李罗克、花碧兰)
1961年武汉电影制片厂
汉剧音配像《兴汉图》片断
(音:胡桂林、像:贾振南)
2003年音配像
汉剧音配像《哭祖庙》片断
(音:吴天保、像:程良美)
2003年音配像
汉剧音配像《男绑子》片断
(音:尹春保、像:熊留华)
2003年音配像
汉剧是湖北地方戏,是一个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汉剧也称为湖广调,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湖南、河南、陕西、福建、广东、四川部分地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著名学者袁小修在湖北沙市观戏的日记记载:“晚赴瀛洲、沅洲、文华、谦元、泰元诸王孙之饯。诸王孙皆有志诗学者也。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歈,一为楚调(后称汉调)。”其时,汉剧已具雏形。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所记,嘉庆末,旅汉时所见的楚调已是“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剧板腔的日趋系统化,由此可见一斑。汉剧皮黄的形成,以湖北襄阳为根据,所以有襄阳腔之称,其后发展到湖北荆沙、随应、武汉,遂形成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派。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河派,因地理居中,靠近长江,易受外来影响,兼收并蓄,造诣较高,故后来居上,成为四派之首,形成汉剧主流。
汉剧行当
汉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板腔体的地方戏曲剧种,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有资料仅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有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汉剧角色分类颇为严谨,共分十大行当。
一末:为老年生角,多扮老年帝王、宰相、学士、高官、闲士、义仆等,多为德高望重、忠贞、刚直类人物。衣着装扮随剧情而变,须发以白或灰自为主。
二净:以唱为主,类似京剧铜锤花脸,如《大保国》的徐延昭、《白良关》的尉迟恭、《捉放曹》的曹操等。二净以唱边音为主,行“背弓”腔,发声及行腔难度较大。
三生:为中年生角,多扮演慷慨激昂、肃穆忠贞的正面人物,如《文昭关》的伍子胥、《辕门斩子》的杨延昭、《法门寺》的赵廉、《男绑子》的刘秀等。三生所扮人物,大体以文为主,偶有武戏也以文唱为主,念、做在其行当中占重要地位。
四旦:以中年女性为主,多扮演大家闺秀、皇后王妃、贞女节妇,如《二度梅》的陈杏元、《宇宙锋》的赵艳蓉、《二王图》的贺后、《贵妃醉酒》的杨玉环等。四旦重唱功,表演端庄凝重,娟秀大方,雍容华贵,淳朴贤淑。
五丑:应工剧目宽泛,有老年的贫婆、幼稚的娃娃、昏聩糊涂的帝王、急公好义的狱卒以及耿直的老翁、奸邪小吏等。五丑以诙谐风趣为主,重做工,讲究裆劲、矮子步等,如《打花鼓》中的卖艺人、《扫秦桧》中的疯僧、《孟津河》的张义、《清风亭》的张婆等。
六外:戏路较宽,为重做工的生角,如《群英会》的鲁肃、《合银牌》的韩宏道、《表功》的秦琼、《八义图》的程婴、《杀惜》的宋江等。六外以表演见长,唱做兼重,节奏严谨,人物性格鲜明。亦有生末外兼演或生外兼演的剧目。
七小:文武小生,多扮演年轻、英俊人物,如《贩马记》中赵宠、《二度梅》的梅良玉,靠把戏有《芦花荡》的周瑜、《黄鹤楼》和《拦江夺斗》的赵云、《白门楼》的吕布,亦兼短打武生,如《武松打店》、《快活林》等。
八贴:以做工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轻的少女、风骚泼辣的少妇,对表演要求极高,如《乌龙院》的阎惜姣、《花田错》的春兰、《打灶神》的李三春,也兼演与四旦同工戏,如《贵妃醉酒》的杨玉环、《玉堂春》的苏三等。
九夫:多扮演老年妇女,做工讲究苍老挺拔、步履沉重,表演上又有贫富之分,如《四郎探母》和《辕门斩子》的佘太君、《钓金龟》的康氏、《天齐庙》的李后等。
十杂:做工花脸,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将和飞扬跋扈的权臣,如张飞、马武、呼延赞、焦赞、杨七郎、王彦章等。
汉剧代表人物
余洪元,又名金保,工一末行。湖北咸宁张公庙人,1873年生于沙市。他幼读私整,酷爱汉剧,首搭刘庆堂的江湖草台班,汉沙名伶胡双喜为其启蒙老师。余洪元首次在武汉登台便得到钱帮会首的赞 赏,被誉为汉剧皇帝。他广泛研究生、末、旦各行唱腔,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醇厚优美、独具一格的余派唱腔征服观众,人们有“吃透千家,遍学百家,自成一家”的评说。1921年,湖北水患,民国总统黎元洪召汉剧进京,劝赈公演,京师戏迷,趋之若鹜。
余主演《兴汉图》,所饰刘备,扮相英俊,举止沉着,举手投足,善合规矩。而金殿(剧中场次名)之西皮、病房(剧中场次名)之二黄,声音宏亮,大小高低无一不备,且其行腔自然,毫无涩滞,慷慨淋漓,声容兼妙。他后演《白帝城》刘备哭灵托孤,善合身份,做派细腻,嗓音清亮,行腔自在,刻画人物忽而惨烈,忽而悲咽,令聆者无不感叹泣下。余被誉为“活刘备”。黎元洪赠匾额两方:急公好义、慷慨悲歌。
吴天保,湖北汉阳索河镇入,生于1903年。1915年入科汉口汉剧“天”字科班,工三生,曾以小天保之名登台演出《文昭关》而蜚声剧坛,因其技艺超群而被誉为“三生大王”。1929年与余洪元、董瑶阶、李春森等组成汉剧“福兴班”赴沪公演,其演技日进,可与前辈余洪元媲美。吴唱腔工整,腔调清新,吐字清晰,讲究声韵,尤其能撷采各剧之长,融汉剧生、末为一体,创三生行唱做并重之新风。他的表演严谨,注重刻画人物,唱腔高昂激越,被称为“吴派”。20世纪60年代,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题有“尊重吴陈派,宏宣江汉声”的诗句。
陈伯华,由于在汉剧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她的名字已经和汉剧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她主演的《二度梅》、《宇宙锋》和《柜中缘》早已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陈伯华8岁入汉剧新化女科班,工四旦和八贴,曾用艺名新化钗、小牡丹花。她在表演上突破了正旦与贴旦的界限,首创新的角色行当。她着力钻研京剧的梅派、程派表演艺术,广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终于形成自己华美清新、隽永醇厚的陈派表演和唱腔艺术。在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以一出《宇宙锋》艺惊四座。戏剧大师梅兰芳说:“你是陈派,陈伯华的陈派。”陈伯华的演唱华丽婉转、细腻精致,无论是叙事与抒情,总善于以浓抹手法精雕细刻,有如工笔重彩,给人以勾勒纤细、色泽鲜艳的感觉。此外,她在表演中对手和眼的运用别具一格,自成系统。
汉剧对京剧的影响
湖北崇阳人米应先是汉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于1799年进京,将皮黄合流后的楚调介绍给了北京观众,并为后来大批楚调名角进京铺平了道路。他在北京传授楚调,扩大其影响。在京剧尚处雏形时期,湖北罗田人余三胜的《李陵碑》,开创了京剧反二黄的唱腔史;武昌人谭志道演出的《沙桥饯别》,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京剧的保留剧目;谭志道之子谭鑫培创立的湖广韵,已成为京剧念白的梨园家法;汉剧名伶月月红和余洪元演的《贵妃醉酒》、《四进士》后来都成了梅兰芳、周信芳二位大师的代表作。以剧目为主体的汉剧腔调、道白、表演行当及演员人才,都曾经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京汉比照
京汉剧之《贵妃醉酒》,在板腔设计上如出一辙。据史载,《贵妃醉酒》一剧系京剧前辈路三宝向汉调艺人月月红学习,梅兰芳再求教于路三宝的。
《文昭关》一剧中,“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的唱段,从板式到演唱风格酷似孪生兄弟,这一点非同一板腔体不能。还有尹春保《男绑子》与李少春《上天台》中“孝三年,改三月……”的唱段处理,均是较好的例子。
汉剧首创西皮二黄板腔体合流,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其他地方戏曲剧种,如川剧、滇剧、桂剧、湘剧、赣剧、粤剧等剧种。
戏剧史论家郭汉城讲:汉剧是很古老的剧种,它在地方大戏中也是个大剧种,它的传统比较丰厚,它在艺术上发展比较全面,与其他的剧种比较起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行当发展比较充分,比起其他的地方大戏来说,它在表演艺术上相当丰富。
汉剧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汉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据1956年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的统计,全省除湖北汉剧团和武汉市汉剧团(武汉汉剧院前身)外,各地县汉剧团有22个,演职员有3000余人,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武汉汉剧院和湖北省汉剧团,该团已与湖北省楚剧团合并,实际仅存一个半汉剧院团,演职员不足300人。随着一大批老艺术家相继谢世,剧目逐渐失传,一些绝活或技巧也未得到传承。目前,日常上演剧目不足百出,随着人民生活文化需求的变化,汉剧观众锐减,且日趋老龄化。
毋庸讳言,戏曲的不景气是因为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多层面、多群体、多视角对艺术的选择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逐步以市场为主体的演出架构中,汉剧这个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剧种面临被湮没、吞噬的危险。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1988年10月21日,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陈伯华“汉剧艺术大师”称号。
2.1988年10月,武汉市文化局以举办“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舞台艺术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召开“陈派”艺术研讨会,出版《陈伯华舞台艺术》专著和《陈伯华六十周年》画册,通过社会新闻媒体不断介绍宣传汉剧,扩大汉剧影响。
3.为抢救汉剧,武汉市文化局于1997年3月底召开由全省汉剧代表参加的“汉剧百出工程系列”研讨会,会后发表《汉剧百出工程系列研讨会讨论纪要》,并初步拟定“百出工程”五年计划。
4.武汉市文化局为支持汉剧艺术,在早期招收“53届”“59届”等学员的基础上,后又相继招收“80届”、“96届”等,为汉剧输送大批人才,其中涌现出很多优秀艺术骨干尖子人才。
5.组织省市戏曲理论工作者,在已存的汉剧艺术相关资料上,再次进行细致的普查、论证,深入探讨研究汉剧发生、发展、传承的历史沿革。
6.1999年,武汉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了“陈伯华舞台艺术生活70年暨表演艺术研讨会”。
7.2003年6月,余派传人贾振南、吴派传人程良美、尹派传人熊留华分别对余洪元的代表剧目《兴汉图》、吴天保的代表剧目《哭祖庙》、尹春保的代表剧目《男绑子》进行了音配像工作。
8.2004年6月,与香港亚视有线台合拍《龙的遗产》专题片,扩大汉剧在海外的影响。
9.2004年11月,武汉市文化局组织、主持“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亲收关门弟子拜师会活动。
汉剧,这个具有民族性格和浓郁地方特色,并首创了皮黄板腔体合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是研究我国地方戏曲板腔体系与戏曲音乐结构发生、发展的重要创新资源。值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际,我们期盼着这个古老的戏曲样式能以此为契机,拂尘去垢,磨砺生色,矗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汉剧电影知多少?
1,汉剧电影《宇宙锋》1954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主演:陈伯华
2,汉剧电影《审陶大》1959年 , 武汉电影制片厂, 主演:李春森、李四立
3,汉剧电影《二度梅》1959年,武汉电影制片厂, 主演:陈伯华
4,汉剧舞台片《留住汉宫春》 1961年, 武汉电影制片厂,报幕:陈伯华,剧目1,李四立、陈春芳、徐正奎《磐河桥》、2,李罗克、花碧兰、黄三爱《打花鼓》、3,王长顺、肖万林《扫雪打碗》、4,周天栋、万盏灯《杨雄醉归》、5,吴天保《哭祖庙》、6,陈伯华、李罗克、童金钟、王晓楼《柜中缘》
5,汉剧电影《借牛》1966年, 珠江电影制片厂, 主演:李罗克、童金钟,姚美文
6,汉剧电影《闯王旗》197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主演:杨世雄、胡和颜,童志
(以上电影网络均有视频)
汉剧珍贵录像
198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来汉录制
陈伯华《贵妃醉酒》
胡长连《咬膀造甲》
刘玉楼《文公走雪》
杨伯龙《杀四门》
张天笑、毛惠君《滚灯》
刘继鸣、胡长连、孟建国《水擒庞德》
王晓楼、陈伯华、李罗克《闹金阶》
陈伯华、黄振元《梅龙镇》
七岁红、刘玉楼《斩韩信》
王晓楼《陈琳拷寇》
万盏灯、李罗克《活捉三郎》
万盏灯、李罗克、赵克非《打花鼓》
(其中部分录像已在网络可看)
录像目录来源:《中国戏剧年鉴》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