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呐艺文|余三胜的故事如何讲:黄梅戏《名伶余三胜》观后感
文化
2025-01-12 07:08
湖北
2024年11月23日晚,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编的大型清装黄梅戏《名伶余三胜》在湖北戏曲艺术中心首义剧场迎来武汉的首次演出。也许“熟戏生书”,剧作本身还需要时间去打磨、消化;还需要观众有更多耐心,去熟悉、习惯、接受并喜欢新的作品。“他在汉调和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婉转动听、旋律丰富的‘反二黄’,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梨园三鼎甲”。余三胜大师的儿子余紫云是名列同光十三绝的旦角翘楚,孙子则是老生余派创始人余叔岩,他家号称“一门三泰斗,三余功千秋”。用“田间地头、小腔小调”的黄梅戏去演绎“国剧”一代宗师?!是否能驾驭?这无疑是一大挑战。《名伶余三胜》谢幕
三分钟的谢幕礼后,起身离席。我和同去的外甥女相视一笑。余三胜扮演者:王刚
2013年,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创排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并受邀进京演出,男主角余三胜的扮演者王刚凭借着此剧受到业内外关注。十年之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该剧基础上,重新创排。剧本基本没变,音乐重写,徐志远老师受邀担任作曲,黄鸣现执导,重命名为《名伶余三胜》。《名伶余三胜》共分七场,由送别、赴汉、逼婚、惊艺、创调、魂别、御封七场戏构成,讲述了余三胜从一个大别山深处的东腔戏演员,到戏码头汉口入汉班转学汉调,再搭徽班闯京城,直至成为“戏状元”的传奇人生。该剧以余三胜献身京剧事业为主线,同时穿插了他与杨秋笛的动人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其编剧熊文祥先生创作手法老道:大的人物,从小处、细节处讲起,笔触“轻巧”、叙事清晰,观众看得明白、印象深刻。
女主角杨球笛扮演者:江敏
全剧从余三胜18岁学唱罗田东腔讲起,一曲高亢嘹亮的山野之风,余三胜学艺之路的起点即表达清晰。余三胜博采众长,从不同剧种中吸取营养,从而令自己的艺术造诣日趋成熟。从老家到汉口,一个“这”的发音,即生动刻画出学习汉调的经历。闯荡京城,搭班唱戏,遇到了名旦胡喜禄故意迟到拆台。为了拖延时间以等待胡喜禄登场,余三胜把原唱段中的四个“我好比”唱词唱完后,又即兴编词加唱了“我好比中秋月乌云遮掩”、“我好比东流水一去不还”等七十四句“我好比”唱腔,一直等到胡喜禄来到台口,才按照戏中原词往下唱。余三胜亦凭借着其机智沉着赢得胡喜禄的认可和尊重。全剧在余三胜带病进宫演出《四郎探母》并获御封“戏状元”结束。七场戏,七个故事,余三胜波澜壮阔的一生、性格特征,通过七个故事串联,令观众印象深刻。《名伶余三胜》的视觉呈现不仅还原了中国戏曲舞台的极简、写意特色,还融入了鲜明的现代美学风格,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舞台以红色基础台为基调,辅以少量的道具解释剧情,突出了传统戏曲“以虚带实”的审美特色。大面积留白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与灯光的氛围中。红色和蓝色为全剧的基础色调,红的浓烈,蓝的明朗,在庄重的色彩中注入了戏曲艺术的情感张力,并为全剧带来一种开阔与现代的空间感。
《名伶余三胜》的舞美设计田少鹏、灯光设计齐仕明、杨光、服装设计王笠君以及化妆设计桂桂,将该剧的整体视觉呈现,色调纯正、细节把控考究,简约、大气而统一。《名伶余三胜》以黄梅戏为母本,根据人物的艺术之路,融入了罗田东腔、汉调以及京剧,四戏同缘四下锅,给予了主演王刚充分的发挥空间,可谓量身打造。青年演员、黄梅戏新生代的佼佼者王刚来自安徽,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2008年作为专才加盟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剧院原创大戏《李四光》《东坡》《李时珍》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曾先后获得中国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湖北省首届艺术节“楚天文华表演奖”以及第十四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大奖等荣誉。《名伶余三胜》选段,王刚、江敏主演
《名伶余三胜》中四个剧种的不同风格唱段,让王刚过足戏瘾,也将其唱功以及对多剧种唱腔的演绎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一段罗田东腔《辞别了心上人洒泪上道》,王刚唱得是高亢、嘹亮、悠扬,肝肠寸断。《一封书信断痴梦》、《人去楼空添清冷》、《暮色深浓天向晚》等黄梅戏唱段,拿捏有度、醇厚绵长。《四郎探母》作为戏中戏在压轴一幕出现,王刚和黄梅戏演员朱登共同挑战国剧经典唱段“坐宫”,一开口就挂味儿,功夫了得、韵味十足。重病在身的“余三胜”唱尽最后一口气,“僵尸摔”将整个剧情推向高潮,震撼而感人,却又是合情合理。《名伶余三胜》,一部成立的戏、一部完整的新编黄梅戏!它通过七个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一代京剧宗师的形象,同时结合传统戏曲的艺术表达和现代舞台的审美,既扎根传统,又体现了创新的探索。编剧的巧思构建、视觉的匠心设计和把控,王刚及全剧演员的用心表演,为这部作品增添了艺术的层次感与表现力,令这部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