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对新婚夫妇,大婚次日就双双身亡。包拯调查后,拿出对联说:“谁能对出下联就是凶手。”
这对夫妇死得蹊跷,两人婚前感情深厚、恩爱有加。结婚当天也没有任何异样,两人高高兴兴地拜了天地,入了洞房。
当夜也没有任何的动静,一切都很平静。怪就怪在次日清晨,俩人不知什么原因大吵大闹,新娘还吵着要和离,新郎不同意,不久新娘就上吊自尽了,新郎伤心欲绝也跟着跳河自尽了。
这件怪事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正巧包拯办案路过此地,他听说了此事,觉得疑点重重,就来到了宋府。
此时,宋府围满了人,地上放着新婚夫妇两人的尸首,被白布盖住了,一群人围着号啕大哭。
包拯报明了身份,疑惑地问:“为什么不去报官?”
宋府人说:“他们是吵架自己结束的生命,两人无缘无故没了,这无从报起啊!”
包拯四处溜达溜达,看着府内的摆设都正常,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洞房内张灯结彩,还是很喜庆的景象。
随后包拯细细盘问,据了解新娘是富家小姐,为人和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有不少追求者。
新郎则是朝廷新贵,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人也是玉树临风。两人一见钟情,新娘温婉贤淑,新郎才貌双全,两人可谓天作之合。
婚前两人经常相约吟诗作对,你出上联我出下联的,一对佳人羡煞旁人。
并且两家是世交,对孩子的婚姻也都十分满意。公公婆婆对儿媳赞不绝口,对儿子的婚事忙前忙后,尽心尽力。
问了一圈,基本大家说的相差无几,没发现任何破绽。可是说到入洞房时,新娘的丫鬟与新郎的男童的说法却大相径庭。
问起结婚当天的情景,白天一切都正常,婚礼热热闹闹地举行,一直到夜晚新郎揭盖头,两人也是高高兴兴的。
可是到了入洞房,两人的说法就不一样了。丫鬟说当晚新郎和自家小姐一起入了洞房。
然而男童却说,少爷喝多了,因大婚当晚没有对出新娘出的下联,就跑到西边厢房对付了一晚。
“对下联什么意思?”包拯问。
丫鬟回答说:“是当晚闹洞房时,小姐临时起意,她出上联,如果新郎能对出下联,才能入洞房。”
男童表示:当晚新郎喝醉了,对联没对好,新娘不满意,没让新郎入洞房。
丫鬟瞪着反驳:“不对,他最后对出来了,进了小姐的房间。”
这个信息差异让包拯眼前一亮,他看着新房桌子上的对联,瞬间有了主意。他大声吩咐府里的家眷:“把上联贴出去,谁能对出下联赏一百两银子!”
大家纷纷忙活起来,在各个地方张贴悬赏公告。不到半日就有了消息,有位书生对出了下联。
书生拿着对联来到了衙门,包拯赶去一看,他的笔迹跟新郎的一模一样。包拯指着书生就说:“你就是凶手!”
书生吓得大惊失色,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低着头默不作声。
包拯桌子一拍,大声呵斥:“还不快从实招来!”
书生赶紧叩头认罪:“我认罪,我认罪!”
原来他是个穷书生,是新郎的同窗好友,也是新娘的爱慕者之一,但是新娘却没有看上他。
结婚当天,他也来参加婚礼。闹洞房时,他也在现场。他看到新郎对了几次下联,新娘都不满意,新郎一气之下去了别处休息了。
书生暗暗窃喜:机会来了。
他等人都散去、洞房的灯熄灭后,轻轻地敲开了新娘的房门,拿着写好的下联递了过去。新娘也是困了,疲倦地说:“好了,不看了,把对联放桌子上,进来吧!”
书生转身关上了房门,和新娘圆了房后,趁夜色溜走了。
次日,新娘发现与自己洞房花烛的不是新郎。一气之下提出和离,见新郎不同意,扭头上吊自尽了。
书生被捉拿归案,他没想到:留在洞房里的对联,是本案的关键证据。他和新郎是好友,十分了解新郎的笔迹。
虽然书生模仿的很像,仔细观察与新郎的笔迹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被包拯发现了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