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治镇史家街社区位于纳雍县乐治镇西北面,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因史姓住户居多而得名。
史家街社区是水西宣慰府遗址所在地。1985年,水西宣慰府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史家街的一张历史名片。
史家街社区背靠形如蚕状的蚕箐梁子。
蚕箐梁子中段,芦花白山脚的一处建筑群,就是水西宣慰府遗址。
相传,遗址上红楼碧瓦的古建筑曾是贵州彝族土官水西安氏宣慰使的世代居住之所,如今残存的基石、照壁、封火砖壁等就是明证。
公元965年,彝族首领则额普贵封贵州刺史,则额普贵次弟则额卧这入主汤望州(今纳雍),成为彝族支系定居并开发汤望州的第一人。因人得名,今乐治在当时就得名“卧这”。
安氏第七十四世孙安贵荣袭贵州宣慰使后,于明成化十五年因参与西堡狮子平叛有功,被嘉奖正三品朝服,“锦宁表里”并被允“常居水西”,便于“云山万里水环溶,古洞高峡大箐封”的卧这修建了这处府第。
从明成化十五年到清康熙三年的近200年间,卧这水西宣慰府经历了安国享、安疆臣父子的两毁两建。安坤任贵州宣慰使时,卧这水西宣慰府还是没有逃脱兵燹之灾,平西王吴三桂的十镇虎狼之师一炬之下,宣慰府只剩满地瓦砾。
清道光初年(1821年),彝家后裔安淦辛聚族人筹资,在满地瓦砾的原址上修建宣慰庙,供奉如来诸神、观音大士以及彝家首领济火、奢香、安贵荣、安万铨以及安坤夫妇塑像,还供奉孔子、王阳明等先贤。1985年,水西宣慰府遗址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前,宣慰庙香火特别旺盛,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都要来庙里烧香拜佛,我们常常跟随大人混进庙里,偷看那些人敲钟击鼓。”回忆宣慰庙的兴旺时期,史家街社区87岁村民史洪书记忆犹新。
水西宣慰府历尽荣辱后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残垣断壁还铭刻着历史长河中的水西点滴。
1950年代初,水西宣慰庙在“破四旧”行动中被毁,随后,一栋木楼校舍在遗址上建成。1954年春,乐治区乐治小学(今乐治一小)迁入办学,是当时乐治区唯一的中心完小。1960年,乐治小学开办初中(戴帽),后初中部分划归乐治中学。
几经沧桑,乐治小学早年的木楼校舍已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后期陆续修建的砖混教学楼、教师宿舍、办公楼。
退休27年的史洪书是乐治小学办学的见证者、参与者。乐治小学迁入宣慰府遗址,家住学校门前的史洪书成了第一批学生。史洪书说,当时,由于自己年龄大,不能上一年级,就直接上四年级,“我父亲识字,平常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我的语文学起来就很简单。而数学没有基础,听课像听天书一样,花了一个多月才补上来”。
从乐治小学毕业后,史洪书到县城上初中并考取师范,中途因政策原因退学。兜兜转转,他先后任过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正式教师,临近退休,又调回乐治小学……
2024年秋季学期,因部分教学楼已成危楼,加之要完整保护宣慰府遗址,乐治小学不得不迁入新址办学,宣慰府遗址上的校舍,从此结束了它的教育使命。
彝语意为“大坝子”的卧这,果然名不虚传,芦花白山脚的史家街村就守望着村子前面的千亩坝子。
初冬时节的坝区,三角梅竞相绽放,红叶石楠吐露新叶,杜鹃花苗焕发新枝,村民正忙着施肥、剪枝、除草,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做好准备。
2018年,史家街社区改弦更张开启了一件新的大事——依托坝子土地平坦肥沃的自然优势,通过大户引领,种植桂花、香樟、红叶石楠等几十种花卉苗木,打造出了花卉苗木基地,成就了周边群众务工增收的长线产业。
花卉苗木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管护到起盆销售,用工量都非常大。花卉苗木基地负责人郭谊珏说:“目前基地共有固定工人15名、临时工若干,每年支付工人工资40万元左右。”
今年年初,郭谊珏又在花卉苗木基地旁增建20亩鱼塘,准备将基地打造成种植养殖、观光农训、康养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郭谊珏基地旁边的无忧山庄,是史家街社区新业态的又一大事。
2016年,史家街社区返乡青年李无忧看中史家街离县城仅20分钟车程的交通优势,建起了设施齐全的水上乐园,并配套农家乐、KTV、酒吧、台球室,取名无忧山庄。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无忧山庄总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夏天,游客纷纷前来游泳、玩耍,享受难得的清凉。李无忧说:“夏天最忙,一天至少要30个工人才忙得过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100元工资,一天至少付出工资3000元。”
如今,富有文化底蕴的史家街,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蓬勃的活力绽放璀璨的光芒。
作者:杨 英 张青青 吉媛媛
一审:张 菊
二审:张晓娅
三审:周春荣
文稿投稿邮箱:gtny2021@126.com
视频投稿邮箱:jzb3535118@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纳雍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857—3525990
举报邮箱:gtny2021@126.com
看完请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