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今昔对比 ↑
主入口着力改变原来的欧式轴线,以自然轻松的无障碍聚散广场取而代之,原生大树被悉数保护并各入其景。
造景过程充分借助白云山地形起伏、尺度方位、植被基底等优势,极力还原自然山麓应有的自然形态。
深林中成束的光,草坪上铺洒的斑光,树梢里透出的霞光······项目巧借光与景观的结合,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更让人对生命的真谛有更深的体悟。
该位置改造前为造型古朴且厚重的拱桥,改造后替换为造型与材料轻巧的云桥。云桥桥身简洁而优雅,造型如行云流水般呼应着“云溪”主题。
改造后桥身采用淡雅的木色,与绝美的落羽杉相映成趣,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气息。
待到深秋时节,登桥远眺,溪谷中的落羽杉和池杉林次第转红,山林秀美,峡谷静流,好一幅层次丰富的画卷。
云桥藏于落羽杉林中,横跨溪谷,宛如一条轻盈的丝带在杉林中飘然起舞,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体现生态之美。
深秋时节不妨走到桥下,贴近水面,会有意外惊喜:秋叶的红,伴随溪谷中各种色彩和光,斑驳地倒映在水面上,呈现出水彩画般效果。
结合原幽深山谷的地貌特点,松泉园营造出山环水抱、天光云影的景象, 并借鉴岭南园林的智慧,让建筑群巧妙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作为全园点睛之笔的岭南古典亭,秋山亭临水而建,轻巧通透。游人驻足亭中,视野开阔,天光云影、屋墙亭轩,均倒映于云溪池中,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此处原生的竹林、桉树林过于密集,以致游人视线被屏蔽,无法参与其中。改造时巧妙增设架空栈道,丰富竹子品种,调整种植空间,使游人可于竹林中穿行,营造竹径通幽的园林致趣。
莲池前身是“观荷园”,后被改造为莲池。莲池保持了原水体的雨洪调蓄功能,扩大水体面积,并保育展示荷花、睡莲品种200多个,以塘、草、花为要素,打造莲香飘远的景象。
场地内古老而健壮的榕树历经岁月洗礼,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与壮美。为此,结合大树保护策略和方法,精心打造精巧吸睛的抱榕廊,成组的廊柱分布错落有致,与周边林木融为一体。
花城艺术馆原址为大红花灌木品种展示区,通过重塑地形、优化林下空间利用率、调整绿化空间层次等手法,打造具有弹性功能的活动草坪空间。
百花庭北侧是树下坡地草坪,老樟树如巨大的绿帐般庇护着整个空间。提升改造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专门的保护措施,得以确保老樟树与花城艺术馆和谐共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