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生产线切换发愁!7 个超实用技巧,轻松实现快速换产。

职场   2025-01-22 07:50   广东  

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管理前沿我们来自丰田,分享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

立即加星标,第一时间看好文



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领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生产线的快速切换,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而 SMED(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也就是 “一分钟即时换模” 或快速换产技术,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地缩短换线时间,实现高效生产。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实施 SMED 过程中的七个实用技巧,看看如何让生产线切换变得又快又好。



技巧一:并行操作,团队协作提效率


想象一下,在一条生产线上,产品的更换需要进行复杂的切换动作。以往,这些工作可能由一个人慢条斯理地完成,就像独自在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中奔跑,既耗费时间又效率低下。一个人完成切换动作或许需要整整 1 小时,漫长的等待让生产线白白闲置,时间成本不断攀升。

但如果采用并行操作,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就好比一场接力赛,两个人以上共同从事切换动作,彼此配合,相互协作。原本一个人艰难推进的工作,现在变成了团队的力量在推动。也许两个人一起作业,40 分钟甚至 20 分钟就能完成,切换时间大幅缩短,从 1 小时锐减至 20 - 40 分钟之间。

在并行作业时,虽然人工成本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许增多,或许不变,又或许减少,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所在。因为缩短切换时间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远远超过了人工成本的那点变化。就像给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生产线更快地运转起来,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过,要让并行作业发挥最大效能,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像经过无数次排练的舞蹈演员一样,动作默契流畅,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而且,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疏忽大意,导致意外发生,让这场 “效率之战” 变成一场悲剧。



技巧二:双脚勿动,优化流程省时间


在生产线切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工人忙碌地走来走去,寻找所需的道具、模具,脚步匆匆却又有些慌乱。其实,这些不必要的脚步移动,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双脚勿动” 这个技巧,就是要让这种混乱的局面变得有序起来。我们要把切换时所用到的道具、模具、清洁工具等,都整齐地放在专用台车上,并且按照使用顺序进行整理。这就好比把一个杂乱无章的工具箱,变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 “百宝阁”,工人需要什么,伸手就能拿到,无需再四处寻找。



同时,模具或切换物品进出的路线也要精心设计,让它们能够轻松地进出,就像水流在顺畅的河道中奔腾一样。而且,切换动作的顺序也要进行合理化和标准化,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这样工人就能更加熟练、快速地完成切换工作,不再手忙脚乱。



技巧三:特殊道具,量身定制提速度


在生产线上,工具和道具就像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合适的武器能让战斗更加顺利。普通的工具,就像常规的 “制式武器”,虽然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在应对生产线切换这种特殊 “战斗” 时,可能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而特殊道具,则是为专门用途量身定制的 “秘密武器”。这就如同魔术师手中那些经过特殊设计的扑克牌,只有用它们,才能变出令人惊叹的魔术。在生产线切换中,使用特殊道具可以大大提高切换效率,缩短切换时间。


比如说,测定器具也可以进行道具化改造。用块规或格条来替代用量尺或仪表读取数值测定,就像给测量工作装上了 “快速通道”,让数据读取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而且,要尽量减少道具的种类,避免在众多道具中苦苦寻找,浪费时间。就像整理衣柜,把相似的衣物放在一起,找起来就方便多了。



技巧四:剔除螺丝,摆脱繁琐枷锁


螺丝,这个在生产中常见的固定工具,看似普通,却常常成为生产线切换的 “绊脚石”。装卸螺丝的动作,就像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耗费了大量的切换时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很多地方,螺丝都被过度使用了。明明只用四个螺丝就能固定模具,却偏偏用了六个;拧螺丝时,多余的圈数也让时间在指尖白白流逝。其实,螺丝真正发挥固定作用的,往往只有最后一圈。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与螺丝 “不共戴天” 的决心,努力消除这种繁琐的固定方式。可以用插销、压杆、中介夹具、卡式插座、轴式凸轮锁定、定位板等更便捷的方式来取而代之。就像给生产线换上了更灵活的 “关节”,让切换过程不再被螺丝束缚,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技巧五:一转即定,简化螺栓操作


在某些情况下,螺栓、螺丝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减少上紧及取下它们的时间。“一转即定” 的技巧,就是要以不取下螺栓、螺丝却能实现锁定功能为目标进行改善。



比如 C 字型开口垫圈,它就像是一个小巧的 “时间魔法师”。把它垫在螺帽下,只需将螺帽旋松一圈,C 型垫圈就能从开口处轻松取下,实现完全放松;上紧时反向操作,旋转一圈就能完成栓紧。还有葫芦孔的设计,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让锁紧部位高度固定化也是个好办法。过高的锁紧部位削低,过低的加上垫块,使每个模具锁紧部位高度一致。这样一来,螺帽的上紧部位固定,旋转次数减少,切换时间自然也就缩短了。



技巧六:标准化,消除调整浪费


在生产线切换时,因为产品不同,往往需要更换模具或调整工作条件,而这个调整的过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运气好,一下子就能调整好;但运气不好时,可能要花费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这个调整动作,通常要占去整个切换时间的 50% - 70%,成为了切换过程中的 “时间黑洞”。


所以,我们要把调整视为一种浪费,努力去排除它。通过设定新的标准作业方法,让调整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就像给调整工作绘制了一张精确的地图,工人按照地图的指引,就能更快地找到正确的方向,减少调整时间,提高切换效率。



技巧七:事前准备,筑牢切换基础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前准备作业作为外作业的重要部分,对生产线切换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外作业准备不充分,就像战士上战场却发现武器没带齐,肯定会影响内作业的进度,让切换时间大幅延长。



比如说,外作业时没有准备好所需的道具,或者模具出现错误、有损坏,那么在内作业过程中,工人就不得不停下来,四处寻找道具或修整模具,原本流畅的切换流程被硬生生打断。


因此,外作业的动作也需要进行改善并标准化。设置换模专用车,把所需的模具、道具、换模程序表及相关器材都放在车上,就像把战场所需的物资都集中在一辆补给车上,方便快捷。给模具的摆放场所进行明确编号,让工人能迅速找到所需模具。将器具、仪器、道具按照不同产品或模具进行组套化存放,避免混乱。设立查核表,检查所需器材是否齐全,制定标准切换程序表,并合理安排作业编组。


此外,平常做好 5S 管理,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也能为外作业准备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当一切都准备就绪,生产线切换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顺利而高效地进行。


掌握这七个技巧,就等于掌握了生产线快速切换的密码。企业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这些技巧,不断优化生产线切换流程,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高效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

 

加星标,接收第一手讯息










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咨询·培训需求联系方式:020-39073903   

投稿·入群·交流微信:Hlean-system



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海纳各界精英,广宣精益思想,深度对接精益技术及专业技术,提供可信赖学习、成长平台,促进个人成长,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智造!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