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在《飞鸟集》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生痛苦与磨难。
而在现代医学中,全身麻醉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让患者能够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仿佛经历了一场“地狱般的磨砺”,但术后又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全身麻醉,相当于死了一次。”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准确?
一、关于麻醉的发展
麻醉,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石器时代,古人们就通过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发现某些部位在无意间受到撞击或刺碰后,原本疼痛的地方会有所缓解。于是,他们开始使用尖锐的石块或木棒来刺碰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这便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医疗工具——砭石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工具不断发展,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明和使用的麻醉剂,开创了世界使用麻醉药物施行手术的先河。
然而,由于“麻沸散”的配方失传,麻醉学的诞生推迟了1600余年。直到1842年,美国医生Crawford W. Long为一位患者成功地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下的颈部肿块摘除术,这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端。
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种,全身麻醉药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而局部麻醉药则阻断身体某一部分的感觉,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但意识仍然清醒。
如今,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麻醉首当其冲应用于外科手术,为患者解除痛苦。
二、全身麻醉,相当于死了一次?
全身麻醉是指将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者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使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过性抑制,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意识、感觉不到疼痛,并且肌肉松弛。
全身麻醉下的人通常会有四种表现:感觉不到任何疼痛、失去意识、不会有这段记忆、期间内无法自己动。
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出血量等,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当手术接近尾声时,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并停止麻醉药物的输注。随着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出,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在拔除气管插管后,患者会被转移到恢复室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直到生命体征稳定、麻醉相关的并发症风险降低。
然而,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全身麻醉,相当于死了一次。”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全身麻醉时,患者虽然失去了意识和感觉,但身体仍然在麻醉医生的监控和调节下维持着正常的生命体征。麻醉药物只是暂时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并非停止其功能。
三、全麻过程中会醒来吗?
全麻过程中患者是否会醒来,是许多患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全麻过程中患者是不会醒来的。这是因为麻醉药物在诱导阶段就已经使患者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并且在维持阶段持续给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此外,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刺激的强度实时监测麻醉深度,并据此调整给药剂量和速度。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在全麻过程中出现意识恢复的现象,这被称为“术中知晓”。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非常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术中知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和痛苦,因此麻醉医生在术前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术中知晓的高风险因素。
四、“全身麻醉,相当于死了一次”
“全身麻醉,相当于死了一次”,这样的说法其实只是一种带有调侃性质的形容而已,并不会对身体有这么大的影响。如前所述,全身麻醉只是暂时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并非停止其功能。在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仍然在麻醉医生的监控和调节下维持着正常的生命体征。
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出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随着药物的代谢和排出,患者的意识和自主呼吸会逐渐恢复。在恢复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事实上,全身麻醉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它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安全的手术环境。在麻醉医生的精心操作下,患者可以放心地接受手术治疗,而不必担心全身麻醉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