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近日称,其X射线天文卫星ASTRO-E2于2025年1月5日晚在南太平洋上空再入大气层。这颗卫星因为老化,于2015年8月就结束了科学观测,却时隔近10年才重返大气层,这不禁让人好奇:卫星结束使命后,为何有些很快回家,有些却要在轨道上“徘徊”许久?
“回家”方式各不同
卫星完成任务后,常见的离轨方式主要有3种:受控离轨、自然离轨和弃置轨道离轨。
受控离轨是一种较为精确且安全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地面控制人员会通过向卫星发送指令,调整其轨道参数,使卫星逐渐降低高度,最终进入大气层烧毁。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控制卫星再入大气层的时间和地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面人员和设施的潜在威胁。
自然离轨是依靠自然因素让卫星逐渐脱离轨道。地球的高层大气虽然极为稀薄,但仍然存在一定阻力。对于一些低轨道卫星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微弱的阻力会逐渐消耗卫星的动能,使其轨道高度慢慢降低,最终进入大气层。不过,这种方式的时间跨度极难预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卫星的初始轨道高度、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大气密度又与太阳活动等因素相关)以及卫星自身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等。
弃置轨道离轨则是将卫星转移到一条远离地球正常运行轨道的“墓地轨道”。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在较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比如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与地球相距约36000公里,如果直接让它们自然离轨,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其间还可能对其他正常运行的卫星构成威胁。所以,在卫星寿命结束时,地面控制人员会启动卫星推进系统,将其推送到比原轨道更高、更偏远的弃置轨道,让其在那里“安静地沉睡”。
谁在影响“回家”速度?
那么,为何有些卫星结束任务后不久就重返大气层,而有些却要飞行10年甚至数十年才再入大气层呢?
首先,卫星的轨道高度是一个关键因素。低轨道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相对较大,即使没有主动的离轨操作,也会在较短时间内因大气阻力的影响而逐渐降低轨道高度,最终进入大气层。以国际空间站为例,它运行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低轨道上,由于大气阻力的作用,它需要定期进行轨道抬升。而像ASTRO-E2这样的卫星,在结束任务时可能处于较高轨道,大气阻力对其影响较小,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自然离轨。
其次,卫星自身的质量和结构也会产生影响。质量较小、结构较为轻薄的卫星,受大气阻力的影响相对更明显,在相同轨道高度下,会比质量大、结构坚固的卫星更快地降低轨道高度。此外,卫星的形状也会影响其受到的大气阻力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卫星受到的阻力可能更大。
第三,卫星的任务性质和设计寿命与离轨时间有关。一些卫星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快速离轨的需求,例如一些搭载实验设备的小型卫星,在完成实验任务后,为避免对其他卫星造成干扰,会尽快进行受控离轨。而对于一些设计寿命较长、功能复杂的大型卫星,如通信卫星、天文观测卫星等,它们在设计时更注重任务期间的稳定性和性能,对于离轨的时间安排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在一定的安全期限内离轨即可,这就导致它们在结束任务后可能会在轨停留较长时间。
第四,太阳活动等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太阳活动的强弱会影响地球高层大气的密度。当太阳活动剧烈时,地球高层大气升温膨胀,密度增加,从而加大对卫星的大气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高轨道卫星,其轨道高度也可能会更快地下降。
卫星“退休”后的离轨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科学考量的过程。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如何更加科学、安全、高效地处理卫星的离轨问题,成为航天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来源/《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原标题《“退休”卫星“回家”:有些“归心似箭”,有些却……》
文/费智婷
本文转载自公众微信号: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