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星舰”首秀!重现“筷子夹火箭”,飞船却解体了

时事   2025-01-17 13:09   北京  

北京时间2025年1月17日06时37分左右,SpaceX星舰进行第七次综合测试飞行试验,发射地点仍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墨西哥湾畔的博卡奇卡星舰基地。本次试飞距上次第六次试飞间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也是全新V2版本星舰飞船的处女秀。作为首个实用化版本,新版星舰进行了多项升级和改进。


星舰第七次试飞,再次上演“筷子夹火箭” 壮举| SpaceX

本次发射顺利升空,一级助推火箭顺利返回发射塔架,复现了“筷子夹火箭”的操作。但飞船部分出现了问题,目前已解体。


网友拍摄到的星舰飞船解体画面。

本次成功复现“筷子夹火箭”


本次星舰的编号为S33,超重助推火箭的编号为B14。S33是第一艘二代星舰,二代星舰比一代星舰高出了1.83米,但载荷空间却比一代星舰要小,这主要是为推进剂腾出更多的空间。据悉,二代星舰推进剂的加注量达到了1500吨,比一代星舰多出了近25%。


二代星舰的前襟翼也发生了众多变化,S33前襟翼的位置整体向上和向后发生了移动,更靠近星舰的头部,同时前襟翼变得更小更薄了,并铺设了更多的隔热瓦。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星舰再入大气层时让襟翼承受更低的温度和应力,避免第四次试飞和第五次试飞时襟翼铰链被烧穿的情况出现。


在推进系统方面,二代星舰除了有更多的推进剂外,对燃料的管路系统增加了真空保温层,这样能够使燃料在真空中保持更稳定的温度和压力。关心星舰进展的朋友都知道,目前SpaceX最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是第三代猛禽,但二代星舰仍然使用的是二代的猛禽火箭发动机,这主要是因为三代发动机还在完善,估计要等到量产后才能应用。


S33的隔热瓦防护也做了升级,新隔热瓦还有一层备用防护层,星舰头锥部分覆盖隔热瓦的面积也更大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测试星舰的耐热能力,故意在某些部位移除了隔热瓦,观察箭体在再入大气层时真实承受的热负荷。同时在不同的区域安装不同的隔热材料,评估材料的耐热极限。


这次还对星舰上的回收装置,也就是“挂载点”进行评估,挂载点位于载荷舱的两侧,目前使用的是非结构版本,主要用于测试它们在高温下的表现。


此外,二代星舰上的航电系统和飞控系统也做了大幅升级。箭体的关键部位布置了30多个摄像头,能为飞行的各个阶段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和视频。


V1和V2版星舰实物对比,左边V2版稍高一点点



以上这些方面的提高和改进,都能提升二代星舰的可靠性,并为未来“筷子夹飞船”铺平了道路。但根据今天的实际表现来看,新飞船尚未成熟。


地面发射系统和“筷子”捕获机构

星舰的地面发射系统主要由发射台和发射塔架组成。发射台高约21.5米,主要为星舰提供支撑作用。发射塔架高146米,由数个钢材料的桁架部段组成,上面安装有“筷子“捕获机械臂、快速断开臂和吊装设备等。


  广告 






点击此处 立即订阅




“筷子”捕获机构是双叉臂结构,既可以沿发射塔架上下移动,也可以沿中轴摆动,能够对助推火箭和星舰进行升降组装等操作,在助推火箭和星舰返回时又可充当捕获机构。


更多挑战在后头


如果今天第七次试飞成功,原本就可以说星舰已经站在了实用化的门槛前。那么从今年起,我们将有可能共同见证,星舰从一个吞金巨兽逐步蜕变成为SpaceX的中流砥柱。


可惜,今天的试飞失败了,星舰的2025年开局不利。但实际上,就算它今天成功,更艰巨的挑战其实也还在后头。


SpaceX曾放出豪言,今年要进行高达25次星舰发射。而按照NASA的载人登月舱计划,2025年还要完成两艘星舰的在轨无人对接,并进行吨级甚至百吨级的推进剂在轨转移测试。


二号发射台近况 | RGV航拍


用来进行周转和交替发射的第二座轨道发射台已经基本竣工,主要承力构件和改进的回收用“大筷子”也正在组装。但要支撑起如此密集的发射节奏,SpaceX必须实现星舰两级的可靠回收和快速复用。


换句话说,星舰二级的回收势在必行!


在星舰第六飞二级实现精准海上软着陆之后,马斯克曾表示:让二代星舰在海上再软着陆一次,如果还这么顺利的话,就让发射塔接星舰回收!


以今天二代星舰首飞即炸的表现来看,星舰二级不要说让发射塔来夹住回收,就算是真正发射入轨,恐怕也还要再等些时日。


然而,这就是“试验飞行”的意义之所在。在实际发射中暴露问题然后迅速解决问题,原本就是SpaceX在星舰研发过程中所展现的特长。


或许用不了多久,二代星舰就会再次披挂上阵。


祝它下一飞好运!



本文综合自公众微信号:腾讯太空、果壳

作者:乔辉、跆拳道大灰狼

@航空知识 整编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望您读后可以顺手点亮""在看"

航空知识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