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12时00分,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编辑|周效敬
野心与实力,往往是企业的灵魂。前者是公司的软实力,后者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的硬实力。对于一家民营火箭企业,更是如此。
近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蓝箭航天投资9亿元,成为蓝箭航天历次融资中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投资者。
据了解,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测试及生产。
蓝箭航天的资本叙事
从2015年成立起,蓝箭航天总计完成了十轮融资。
每轮融资背后,分别对应着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火箭和发动机的研制与测试等等工作,它们共同组成了一条“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发射”的全链条能力。
蓝箭航天成立于中国商业航天的破冰之年——2015年。十年间,融资记录刷新了10次,这种融资节奏也侧面印证了公司的商业化正在稳步进行。
融资节奏的快慢受公司自身经营、产品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不由单一因素决定。
通常情况,当出现A++轮时,公司可能已经展示了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原型,并开始初步探索商业化。而A++轮是为了进一步加速产品开发、扩大市场推广、增加研发投入或补充运营资金。
比如在2017年12月,据公开资料显示,浙江省湖州市向蓝箭航天提供了超过两亿元的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
曾有投资机构推算,“大约5亿人民币能够让蓝箭航天造出一枚火箭,同时再多备两发”。于是,2019年12月,这家投资机构便拿出5亿元人民币,独家投资蓝箭航天,成为在今年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进入之前,商业航天领域的单笔最大投资。
这笔融资当时也为蓝箭航天的后续融资打开了大门。从2020年开始,以红杉中国、经纬中国、基石资本为代表的知名机构纷纷入局。
如果横向与其他商业航天公司对比,从估值上,继本轮融资后,蓝箭航天估值已超200亿元人民币,跃居十大商业航天公司之首。
在资本市场的叙事里,D轮意味着公司正在为上市做准备,或者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而这个时间点,国资的大手笔入局,无疑是对蓝箭航天的最佳背书。
但在梳理各家融资历程中,「星动无极」发现,在商业航天领域,还并没有清晰的上市路线,只能靠产品的成功逐步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蓝箭航天来说,其目前的战略重点有两个:一是朱雀二号的改进;二是朱雀三号的研发。
以下是朱雀二号和朱雀三号的目前状态:
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于2023年7月1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也在2024年11月27日成功发射,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4年9月11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具备首飞能力。
是什么在吸引国家队入局?
2019年10月,国内首支省级航空航天产业基金——湖南航空航天产业基金正式揭牌,首期规模30亿元,主要投资航空、商业航天、军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2020年底,上海航空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和基金业协会备案,基金募集规模100亿元;
2023年9月,山东省完成国内商业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任务;
2024年3月,建设百亿级航空航天卫星产业集群成为郑州航空港区的主要目标。
然而,政策的激活与地方布局只是叙事的一小部分,更大的故事是,一个个重大技术突破和民营火箭的成功发射,让国家基金看到了希望。
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正向循环。首先是政策和资金养活了一批民营航天企业,接下来,产品、技术的不断突破得以让资本持续入局。
毕竟,国家扶持对民营火箭公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曾有业内人士告诉「星动无极」,“这个阶段没有国家扶持,民营火箭公司很难走下去。”
再将这个逻辑放到蓝箭航天的叙事中,一切就更好理解了。
2019年12月,碧桂园创投在推算出5亿元能砸出一枚火箭后,决定入局。
紧接着,在下一次C+轮融资之前,朱雀二号完成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如泵后摇摆技术达到国内泵压式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单次试车时间最高纪录等等。
随后,便等来了红杉中国、经纬中国、基石资本等知名机构的12亿元。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024年9月11日,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同样地,当国资看见朱雀二号和朱雀三号两大重要里程碑后,决定大手笔入局。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已于近日对蓝箭航天投资9亿元,成为蓝箭航天历次融资中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投资机构。
据了解,这家基金自2019年成立以来,致力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服务国家战略,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元。
而本次国家队的大手笔入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朱雀二号和朱雀三号所取得的重要技术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朱雀二号是液体运载火箭系统,而朱雀三号是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后者不仅对环境友好,更重要的是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率,这对民营火箭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公司发展、技术创新、行业潜力,这些都是国资看中的。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也就是商业路线的不断成熟。
坎坷的商业化之路
对于此次合作,外方非常关注蓝箭的技术和产品,特别是火箭能否适应卫星的载荷需求、稳定性、实际履约能力等细节问题。双方从初步接洽到现场考查、技术论证到最终签约,整个谈判历时9个月的时间。
「星动无极」从公开资料获悉,蓝箭航天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院所购进了一批固推后,集团考虑到其技术敏感性、风险程度等因素,由集团总公司下令禁止私自向外出售发动机及其他技术。缺少了发动机,再加上蓝箭航天进行了公司战略调整,蓝箭一号和蓝箭二号从此下马。
当初谈妥的丹麦GomSpace商单也就没了下文。
2018年10月27日,朱雀一号遥一火箭发射,中国民营航天进行了首次入轨尝试。火箭搭载了央视《加油向未来》节目和微纳星空联合研制的公益小卫星“未来号”。
由于燃料管路断裂,导致姿控燃料泄露,火箭失去姿控能力,最终坠入印度洋,发射失利。客观来说,这次发射却“打通了一枚火箭的能力、供应、业务和发射链条”,反而提升了资本信心。
大概是吸取了朱雀一号的教训,蓝箭航天变更了技术路线,并转向液体燃料火箭,特别是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究和开发。2019年,蓝箭航天成功完成了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TQ-12)的全系统试车,在液体燃料火箭技术上实现重要突破。
液氧甲烷推进剂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中具有天然优势,燃烧过程几乎不产生发动机积碳,降低了发动机的维护成本和故障风险,同时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这为火箭的商业运营打下了基础。
201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数字丝绸之路分论坛现场,蓝箭航天与英国Open Cosmos、意大利D-Orbit签署合同,正式达成合作。蓝箭航天这次拿下的跨国签约项目涉及立方星发射、在轨交付等,合同累计金额过1亿元人民币。
同年12月,蓝箭航天与天仪研究院签订发射服务协议——与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朱雀二号首个国内搭载发射服务合同。
随着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成熟,蓝箭航天加速推进基于该发动机的新型火箭——“朱雀二号”的研制工作。如前文所述,2024年11月27日,蓝箭航天成功发射了改进型朱雀二号遥一运载火箭(ZQ-2E Y1),顺利将光传01、02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
按照蓝箭航天的规划,明年(2025)6月,朱雀三号将迎来首飞,初定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年,朱雀三号将计划完成三次发射并完成回收,2026年进入批量化回收复用、商业化交付的阶段。
“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其实不缺乏冒险性,但更多是结合了公司的承受能力和舆论环境去做了平衡。”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表示,SpaceX即使失败,行业内也可能“拍手叫好”,但国内尚不具备这样的舆论环境,也没有SpaceX这样的实力和体量去“随便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