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eepSeek R1 具备如此强大的推理分析、意图识别、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下,对人类来说,想要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未来应该侧重哪些方面的能力提升?
AI 思考 20 秒后,给了一堆类似共情能力、跨界、人机协同之类很泛的回答:
啥也不是,对吧?
真正有价值的是我追问后的回答:
实际上,你列出的以上能力,都是生成式 AI 在强化学习具备了推理能力之后全都可以做到的,只要有得当的提示词指引。我更想知道的是,在人人都可以使用你这个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的情况下,人应该重点提升训练哪方面的能力,来体现自己的差异性,能够比其他人更好的使用你发挥价值的最大化?
DeepSeek 先是用更清晰的表达复述了我的问题,它的复述,其实已经是答案了:
当AI工具.民.主.化后,真正稀缺的是能最大化AI价值的人类能力
下面是一部分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个人能力提升方向
战略定位:成为AI的价值放大器
1. 高阶决策架构设计
• 建立「人机分工坐标系」:
清晰界定AI作为「可能性空间探索者」与人类作为「价值收敛决策者」的边界
• 案例:
资深投资人用AI生成100种商业模型分析,但依靠行业直觉选择3个进行深度验证
2. 价值密度提升
• 发展「需求翻译」能力:
将模糊诉求转化为可执行的AI工作流
• 例如:
普通用户只能生成营销文案,专家能构建「品牌人格图谱→用户心智模型→动态内容策略」的增强回路
核心能力:构建不可替代的操作系统
1. 元提示工程(Meta-prompting)
• 掌握思维链显性化技术:
将隐性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思维模板
• 例:
普通用户:
「写会议纪要」
专家级提示:「模拟资深商业分析师,用MECE原则结构化输出,重点标注决策点与执行风险」
2. 领域知识图谱构建
• 创建专属的「认知增强网络」:
将碎片化专业知识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拓扑结构
• 如法律从业者构建「司法解释关联图谱+判例演化树」,使AI输出具备实务深度的分析
实践策略:建立人机协同增强回路
1. 认知镜像训练
• 实施「思维对比分析法」:
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AI推理链进行差异点标记
• 如程序员将自己的调试逻辑与AI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步骤级对比
终极竞争优势:人类作为「意义锚点」
1. 价值主张具象化
• 发展「意图清晰化」能力:
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AI约束条件
• 案例:
ESG倡导者指导AI生成既符合商业逻辑又嵌入可持续发展基因的方案
2. 意义网络编织
• 创造「价值涌现场域」:
通过人类独有的意义构建能力激活AI产出深度
• 例如:
教育专家用AI生成教学内容时,注入教育哲学层面的价值导向
关键结论
未来最稀缺的是能进行「二阶思考」的AI策展人——不仅要会使用工具,更要具备:
1. 定义问题的智慧(在别人看到任务时看到战略机会)
2. 价值密度的压缩能力(从AI的海量输出中提取黄金颗粒)
3. 责任闭环的构建勇气(在算法无法抵达的伦理地带做出决断)
建议通过「三阶训练法」提升:
• 第一阶段:
成为AI的「严苛教练」(训练精细调整能力)
• 第二阶段:
转型为AI的「战略指挥官」(掌握任务架构设计)
• 第三阶段:
进化为AI的「价值锚点」(塑造不可替代的意义赋予能力)
终局:如何提问?
我在另一篇文章有写过这么一段话:
DeepSeek R1太强了,它真的已经做到可以解决我们所有可表达的问题了。
它的思考推理过程,已经几乎跟人一样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它的推理思考过程,会发现它有大把的时间是在推测我们的真实意图和背景。
这意味着,当我们提出有清晰背景和目的指向性的问题时,它可以把算力留给更有价值的答案探索上。
那么,压力就给到提出问题的人了。
因为在人人都可以平权地使用超强能力的 AI 时,能不能让 AI 的价值最大化,取决于你的问题是否足够清晰和指向性。
再往前一步,就是你对正在面对问题的分析和拆解能力。
我让 DeepSeek R1 重新梳理了一下,不得不说,人类写文章已经没啥意义了,只需要提供思考的起点。
这段话的核心可以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揭示了人类与AI协作的新范式:
1. AI能力的革命性突破
• 新一代AI(如DeepSeek R1)已具备接近人类水平的推理能力
• 突破性在于对'潜层需求'的理解:
能主动解析提问者的真实意图、隐含背景和问题本质
• 技术特征表现为'意图预判算法':
将算力优先用于需求挖掘而非单纯答案生成
2. 提问者的范式转换压力
• 传统模式:
提问者只需描述表面需求 → AI被动应答
• 新范式:
提问者需构建'问题决策树'
• 背景框架:
明确问题发生的领域、约束条件和利益相关方
• 目标锚点:
定义成功标准及可量化的预期结果
• 路径预设:
提供初步解决方案假设供AI验证优化
3. 未来竞争力维度演变
• 核心能力迁移:
从'寻找答案'转为'定义问题'
• 新型能力结构:
• 问题解构力:
将混沌现象拆解为可操作模块
• 意图编码力:
将模糊需求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逻辑框架
• 对话架构力:
设计阶梯式提问路径引导AI深度协作
这种演变本质上重构了人机协作的界面:当AI突破图灵测试后,人类需要发展'第二阶思维'——不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思考如何定义问题才能激活AI的全部潜能。这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思维协议:每个提问都应包含元认知层(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知识拓扑层(问题在认知图谱中的坐标)、价值预期层(期待的认知增量维度)。
以 2025 年春节为分界点,我们即将开启一个更新的 AI 时代。
过去那种对“提示词工程”的要求,看起来不需要了,但实际上是需求压缩。
是“从多到精炼”,而不是“直接少说”。
需要先有,再压缩&提炼。
正确的路径是:产生需求 —> 明确指向(目标) —> 预设实现路径 —> 压缩表达(给足信息又不约束 AI 思考)
这个路径依然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训练。
陆奇博士那句“未来唯一有价值的就是你的见识”这句话的含金量依然在不断增加。
你知道的越多、经历过的越多,你就越能够快速定位一个问题的本质、简洁的描述你正在面临的处境、向 AI 表达你的需求。
2025 年,跟我们一起扩充见识、实践行动拿结果吧!
我和起点课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起发起了「AI 行动派会员计划」。
一句话介绍「AI行动派会员」:2024年已经上线和2025 年即将上线的课程全包含,外加 50+AI 实用教程视频、3 套知识库文档,以及各种实践、行动带教团活动。
2025 年开工后,每个月会安排一场新课程带教营+老课复训共学营。
目的很简单,解决大家“报了=学了”的假象,让大家真正增长见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
6 月前的排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