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两代人,三院士!

文摘   2024-10-11 22:18   江苏  

1949年8月25日,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英国,为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办了一场简单温馨的婚礼。

只见,新娘李林戴着洁白的头纱,笑容里满是甜蜜和喜悦;

新郎邹承鲁更是翩翩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

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亲友纷纷为新人送上礼物和祝福,那时,大家还没有料到:

未来这对小夫妻会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李四光一起成就“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个独一无二的院士之家,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传奇的美好家庭。

李四光

世人皆知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没有他,许多油田的发现和开采都不知道要被推迟多少年;

正是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我们几十年的贫油之帽。

不过,很少有人了解,李四光不仅事业有成,还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李四光的卓著成就背后,也离不开他的妻子许淑彬。

李四光、许淑彬结婚照

两人相识于1920年的一次义演会——

那时,李四光是北大地质学教授,业余爱好拉小提琴。

他曾经创作《行路难》一曲,这可是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小提琴曲!

许淑彬则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英文、法文,以及钢琴。

一个拉小提琴,一个弹钢琴,两人在音乐中找到了共鸣,相爱了。

1923年,这对才子佳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此后患难与共、相濡以沫50年。

李四光与女儿李林

婚后,他们很快有了一个天使般的女儿李林。

在这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李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李四光很爱女儿,一回家就把女儿揽在怀中。

他左手抱着女儿,右手忙着写文章,在做“超级奶爸”的同时,又做着学问,家事国事两不误。

在李林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勤奋让她印象深刻:

“爸爸在北京大学任地质系主任时,一次已经很晚了,我去叫他吃饭,他从显微镜上抬起头看我站在那儿,就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这么晚还不回家,你的妈妈会想你的。我就笑,我是你的孩子啊,请你回家吃饭呢!”

李四光与妻子、女儿

李四光还常常对女儿说:

“爸爸只有你一个孩子。我不讲男孩女孩,只要读好书,就是好孩子。小时把书读好了,长大了才有作为。”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李林启发良多。

李  林

长大后的李林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17岁考入广西大学机械系;

23岁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

25岁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冶金博士。

而且,李林还遗传了父母的音乐细胞。

正是通过音乐,她在读博期间,与大帅哥邹承鲁结缘。

邹承鲁

一次,在剑桥同学的聚会上,李林和邹承鲁合唱了一曲《松花江上》。

优美的歌词、悲怆的曲调,激起了他们对祖国的思念。

共同的理想和爱好,使得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邹承鲁

邹承鲁身材高大,面容英俊,而且也是个妥妥的学霸——

22岁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

23岁以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化学类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剑桥大学录取,直接跳级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邹承鲁和李林

同窗共读期间,李林与邹承鲁常常聚在一起,探讨专业和音乐。

一来二去,两人顺理成章跌入爱河。

李四光夫妇与女儿摄于英国

1949年8月25日,李四光在南海边的伯恩茅斯公寓请了几位朋友,以简朴的仪式,为李林、邹承鲁举行了婚礼。

这位慈爱的父亲,衷心地祝福可亲可爱的女儿和值得信赖的女婿能够幸福终身!

邹承鲁和李林在实验室

婚后两年,邹承鲁与李林相继学成归国。

邹承鲁在上海的生理生化所,开始了新中国酶学研究的奠基工作;

而李林在上海冶金所工作,从事材料物理学研究。

两人在事业上发光发热,同时孕育了爱的结晶,有了一个女儿——邹宗平。

邹宗平长大后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父亲邹承鲁》,描绘了自己温馨幸福的家庭:

“我出生的年代,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的父母和中国科学院其他科研人员一样,为中国科学事业的起步、发展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在我记忆中,父母的印象都是‘影子’,因为他们回到家多半都是在天黑我睡了以后。因为怕吵醒我,他们不敢开灯,就坐在床边陪我。有时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黑暗中有一个人影,或者是爸爸,或者是妈妈。”

邹承鲁

邹承鲁是一个聪明又傲气的人,他年轻时非常讨厌沾岳父的光。

他曾经开玩笑说:

“有一个当科学院副院长的岳父是‘倒了大霉’!”

了解他的人也开玩笑说:

“要是想一句话惹恼邹承鲁,就说他是李四光的女婿。”

邹承鲁常常教育女儿邹宗平要自立自强:

“外公是外公、你是你,外公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指望一辈子,还得靠你自己努力。”

李林在实验室

1956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李林说:

“我们国家要搞原子能事业,需要材料科学研究的专家,也就是你啦!这样还可以把你调到北京,和父母团聚。”

之后,李林就回到北京,成了物理所金属物理研究室副主任。

当时,邹承鲁也有机会调回北京。

但是,他实在舍不得放弃已经初见成果的酶学研究:

“北京没有生物化学所,调过来不能开展我的学术研究,不利于工作。”

因此,为了祖国的需要,这对夫妻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多年来,李林一直是祖国哪里需要她,她就去哪里。

1972年,已经快50岁的李林,再次为了祖国的需要改行,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

李林一生中3次改行,最终为钢铁事业、原子能事业、超导材料事业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而邹承鲁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术界有句流行语:

“学生物化学的人不知邹承鲁,如同中国人不知北京。”

邹承鲁、李林工作照片

邹承鲁调回北京后,仍然忘我地工作。

他跟妻子李林继承了李四光的“劳碌命”:

“别提啦,一休息就生病!”

这对夫妇经常在一个房间忙碌地工作,两人基本不说话,互不打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直到休息的时候,两人便打打太极、浇浇花、听听歌。

李四光一家五口

随着年纪的增长,邹承鲁的性格越来越平和,和岳父李四光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他终于坦言:“李四光是我一生最佩服的科学家之一!

每天晚饭后,他都会陪着岳父出门散步。

在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中央民族大学南侧,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这条小路被称为“李四光小道”。

因为,人们经常能看见李四光跟家人在这条小路上散步的身影。

他通常都会走上一个来回,有时一边散步,一边和家人(包括他的夫人、女儿、女婿或外孙女)一起讨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也跟外公一样成为了地质学家。

邹承鲁

一家人三代同堂,氛围自由,甚至可以没大没小。

比如,邹宗平有时会数落父亲不善家务:

“您可真够笨的!”

邹承鲁听了,只是赧然一笑,过后逢人便讲:

“我女儿说我笨呢!”

1971年,李四光因病卧床,孝顺的李林每天晚上睡在沙发上陪护父亲。

4月29日清晨,李林像往常一样,6点钟准备出门去上班。

李四光看着匆匆忙忙的女儿,轻声问道:“你的晚饭在哪儿吃呀?

李林随口回答:“吃饭还不简单,在哪儿吃都行。

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成为父女俩的最后对话!

那天,李四光不幸离世,享年82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两件事:

一是地震预报未能攻克;

二是妻子许淑彬的身体被自己拖垮了,他非常愧疚,希望下辈子能够补偿她的付出与深情。

李林在悲痛中,忍不住回忆父亲给她的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已经结婚了,父亲对我的爱心仍不减当年。当时,我上班的地点离家较远,每星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到星期六的下午,父亲就从家中走出,穿过田野和松林,走到紫竹院,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静静地等候。无论冬夏,他都如此。每当我从汽车上下来,便会第一眼看到父亲。”

女婿邹承鲁也一时无法接受岳父的去世:“我还想着多向老人学点什么,却没想到老人这么快就离开了人世!

而许淑彬遭遇丈夫去世的打击后病倒了,后来竟被查出癌 症,两年后追随李四光而去……

左2为李林;左3为邹承鲁

1980年,作为物理学家的李林,以及作为生物化学家的邹承鲁,一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此,吴阶平高度评价道: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

“一门三院士”成为科学界津津乐道的佳话,想必李四光和许淑彬泉下有知,定会十分欣慰!

2002年,李林走完了她80年的人生路,她留下遗愿:

“将我的骨灰埋在研究所的一棵小树下。”

李林和邹承鲁

邹承鲁谨遵妻子的嘱托,将她的骨灰葬在中科院物理所窗外的一棵松树下。

2006年,邹承鲁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4岁。

这就是我国科学界独一无二的院士之家。

一家子,两代人,三院士!

无论是李四光,还是李林、邹承鲁都极其出色,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背后的支持者许淑彬,她为丈夫和孩子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不仅让丈夫李四光的工作硕果累累,还让女儿李林事业成功、婚姻美满。

可见,事业和家庭相辅相成,家庭氛围好,是事业的推进剂!

而卓越家风的代代相传,以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成才!


作者: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

在乎的是沿途风景和欣赏风景的心情。

走遍美利坚
美国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集团),美国注册,总部在洛杉矶,是长期致力于美中文化及教育交流的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