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写过荷花,具体如下:
- 《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 《鹧鸪天》:“一瓣心香万卷经。茫茫尘梦几时醒。前因未了非求福,风絮飘残总化萍。时序晚,露华凝。秋莲摇落果何成。人间是事堪惆怅,帘外风摇塔上铃.”
- 《采莲曲》:“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鼓棹入湖去,微吟自叩舷。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采莲复采莲,莲花何旖旎。艳质易飘零,常恐秋风起。采莲复采莲,莲实盈筐筥。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妾貌如莲花,妾心如莲子。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
- 《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独倚池阑小立,几多心影难凭.”
- 杂用义山诗足成绝句其三:“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叶嘉莹先生在诗词创作及讲解中涉及不少植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荷花
常出现在古典诗词情境里,象征高洁、纯净等美好品质,先生对相关诗词有诸多解读与感悟分享,其内涵也契合先生自身坚守诗词文化、不沾世俗尘垢的品格特点。
柳树
古人常借柳树表达离别、思念等情感,先生在诗词研究中对包含“柳”意象的诗词多有阐释,展现出诗词借植物传情表意的独特韵味。
菊花
菊花往往寓意着隐逸、高洁、不畏风霜等,在古典诗词里是常见意象,先生也会在讲解诗词、传达古典文化时提及,体现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味。
叶嘉莹先生创作了诸多与植物相关的诗词,以下是一些具体作品:
《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破阵子·咏榴花二首》其一
谁道园林寂寞,榴花煞自红肥。多少春芳零落尽,独向骄阳吐艳辉,神情动欲飞。
一种浓妆最好,十分狂态相宜。好待秋成佳宝熟,说与西风尽浪吹,飘零未可悲 。
《浣溪沙》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恭王府雅集绝句四首·咏海棠》其一
春风又到海棠时,西府名花别样姿。记得东坡诗句好,朱唇翠袖总相思 。
《北平老家门口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
《初夏杂咏四绝之一》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 。
叶嘉莹提出的“弱德之美”概念包含以下多层含义:
处于困境中的坚守
- 指人在艰难、压抑、不如意,甚至遭受苦难的处境下,依然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种操守、品德和志向。比如她自己一生历经诸多坎坷,漂泊辗转,历经战乱、亲人离世等磨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钻研,在困境中坚守传承诗词文化的使命,这就是一种弱德的体现。
约束与收敛中的自持
- 弱德强调一种自我约束,不做激烈地抗争、不肆意地宣泄情绪,而是懂得收敛锋芒,以一种相对柔和、隐忍的方式处世。就像诗词中所体现的很多情感,明明有痛苦、有哀怨,却不是以一种呼天抢地、激烈对抗的形式表达,而是含蓄蕴藉,在克制中传递出深沉的力量,这符合弱德的特质。
以柔克刚的韧性
- 虽看似柔弱,却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凭借着耐心、坚韧,去抵御外界的不利因素,实现自我价值。如古典诗词文化在时代变迁中有时面临被忽视等情况,叶嘉莹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通过讲学、著书等,一点点让诗词文化继续散发魅力,发挥影响力,恰似以柔克刚,展现弱德之美。
对苦难的包容与转化
- 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公等,不是去抱怨、仇恨,而是能够接纳包容,并且将这些经历转化为滋养内心、提升精神境界的养分,进而升华出一种别样的美和力量,用诗词传递出对人生、对世界更为豁达和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