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散文家 散文新势力
点击头顶蓝字关注【三秦散文家】
三秦散文家
《散文视野》杂志
选稿基地
本期专栏
新作快递
小事不小
——鲁迅先生《一件小事》读后
文/常文选
“我”为了生计而赶路,一位穿着破烂的老女人慢慢地倒在“我”乘坐的人力车前。车夫立刻停下来,扶起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眼前发生的一切,触动了“我”的灵魂,瞬间显出车夫的高大和“我”的渺小来。这就是鲁迅先生经典名篇《一件小事》的故事梗概。该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的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周刊》,后收录于作者小说集《呐喊》中。
学生时代就读过该篇,以后又多次读过。这次重读,又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和收获。本文试着从篇章结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及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谈几点粗浅感受。
该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整篇小说只有千把字,用今天的标准衡量,应当算小小说。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篇幅不长的小说里,作者却非常鲜明的刻画了一位普通人力车夫心地善良和勇于担当的感人形象,并由此引发主人公“我”的思想转变。作者巧用一抑一扬的写作手法,先是告诉读者一个与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的“我”的思想情绪,以提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叙述事情的经过。小说一开头,作者写道,因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增长了我的坏脾气,叫“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这是抑。紧接着笔锋一转,说道,但有一件事,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使“我”忘记不得;然后再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扬。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渲染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以及它的重要意义,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作者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我”的思想转变过程表现得自然客观、合情合理。全文有多处描写“我”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我走着,一面想……”,“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心理活动描写,人物形象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小说还运用前呼后应的结构形式,反复强调这件小事在“我”心目中的份量。开篇提及无论什么大事都在“我”心中不留痕迹,但有一件小事却令我不能忘记。结尾则重申“独有这一件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首尾照应,进一步阐明了小事不小、意义深远的深刻道理。
语言简洁,形象贴切,是该篇的又一大特色。作者是语言大师,是遣词造句的高手。在本篇小说中,作者用极简的笔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事情发生的轮廓与经略,使读者一目了然。如在谈到一件小事对“我”的影响,作者写道:这件小事“将我从坏脾气中拖开”。“拖开”这个词,非常准确形象地反映出“我”对这件事的看法的转变,将我与这些带有偏见的想法切割开来,幡然醒悟。再如老女人横穿马路,身上穿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一个“兜”字,十分传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兜就是挂。但用兜比用挂来得更准确更形象,也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景象描写是一篇小说不可缺少的写作手法。这个短篇尽管篇幅有限,作者却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多处运用了景象的描写。如“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等。这些景象描写,简洁明快,形象准确,每一处都与人物心情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反映了事件发生的境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原委,有力地助推情节发展。
触及灵魂,自我解剖,是这篇小说的精髓所在。小说最可贵之处,是作者塑造了一个敢于自我解剖的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形象。许多评论文章都认为小说里的“我”或多或少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我”不等同于作者自己,“我”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形象。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古人说,文以载道。作者在小说中着意刻画的人力车夫对“我”的启发与感染,充分印证了古人这一观点。如果没有那样的思想转变经历,没有那样的生活体验,绝对是凭空写不出来如此深刻的思想转变的。小说中,“我”清楚地看到,老女人突然横穿马路,车夫已经让开道,老女人因衣服兜住车把而慢慢倒地。这本与车夫无关,但车夫却不管不顾,扶她起来并询问情况。“我”这时责怪车夫多事,自寻烦恼,耽误“我”的行程。小说多次强调,此事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发生的。无人看见,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绕开她离开现场,不承担任何责任。可车夫并没有这么做。这正是作者塑造人物的高明之处。惟其如此,才彰显车夫行为的高尚与可贵。当看到车夫搀着老女人,一步一步走向巡警分驻所时,作者写道:“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段文字,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精髓主旨所在,整篇小说因这段话而升华。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那就是事发之后“我”从外套中抓出一大把铜元,要巡警交给车夫。事后作者扪心自问:“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很显然,车夫的高尚品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弘扬正气,构建和谐,仍然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需要的。该小说发表一百多年来,在读者中引起了持续热烈反响。我觉得,除了它的艺术价值外,主要的还在于作者极力褒扬的车夫身上的正义感和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带有道德感召力的社会风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以会产生面对跌倒者“扶不扶”的问题和在危难面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精致利己主义行为,根本一点就是这些人缺乏做人的道德底线和勇于担当、热心助人的高尚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大力弘扬鲁迅先生倡导的高尚的社会风气与精神风范,增强自我革命、自我解剖的勇气和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
者
简
介
常文选,陕西省蒲城县人,热爱读书与写作,常有文字见诸报纸、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渭南日报》黄河周末签约作者。
流量为妃,我为王
三秦散文家,散文名家的家、散文作家的家。
流量时代,散文家不乏真诚,但更需虔诚:从心出发,虔诚的写我。流量为妃,我为王。
在王和妃的帝国里:
做人,上善若水,天人合一;
写文,上散若水,天我合一。
这里,是散文的家园,心灵的帝国。来,握屏筑巢,抵御浮躁,澄澈灵魂。期待心灵的核辐射,辐射三秦,辐射中国
——燕 窝
往期要文检索
(点击观览)
▲ 翼鹏:千层秀水一河收——陕西散文作家岚皋采风侧记(之三)
▲ 翼鹏:拜谒黄河
▲ 翼鹏:巴山草原惹人醉——陕西散文作家岚皋采风侧记(之二)
▲ 翼鹏:巴山岚水迎远客——陕西散文作家岚皋之行侧记(之一)
2024年
10月2日
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