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本人承诺所有图片素材包括文章都是真实的。
为什么这位欧洲人选择定居中国,切尔诺夫采访了Fabian,一个在中国生活了16年的比利时人。对于Fabian来说,这段经历远比一次普通的异国生活来得更为深刻。作为一名在华经营制造业的外国企业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外国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图景。
初到中国时,Fabian和许多第一次来华的外国人一样,对这个东方大国抱有固有印象。不过让他惊讶的是,中国并非他想象中那般单一。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同的地域文化让他大开眼界。特别是早期走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历,让他深深着迷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尝各地独特美食,感受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他最珍贵的记忆。
2000年代末期,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当时欧洲商界对中国充满憧憬,这也是Fabian选择留在中国的重要原因。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蕴藏着无限商机。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中国当时两位数的GDP增长率,远超欧洲的发展速度。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规模。以珠三角为例,从广州到深圳的路程上,放眼望去尽是工业区和工厂。这种规模令Fabian的欧洲亲友来访时都感到震撼。有趣的是,他们原本对中国抱有刻板印象,但亲身体验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人情味的国家。
在中国的生活也让Fabian收获了爱情。
他的妻子Vicki来自回族,是一个具有开放精神的女性。
正是这段跨文化婚姻,让他对中国的理解更进一步。
但这段关系也需要双方不断调适。
Fabian学会了在中国最重要的处事之道-相互尊重。
无论是在餐桌上尝试新食物,还是在商务谈判中理解对方立场,都需要这种包容和理解。
身为一名在华的企业家,Fabian对中国制造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觉得就算有印度、越南等国家来竞争,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综合实力还是很难被改变的。但他也直说,现在的商业环境跟以前比确实更难应对了。这就要求外国企业得不停地调整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谈到中西方商业文化差异时,Fabian打趣说:"在西方合同是终点;在中国合同只是起点。"他发现中国的商业关系更注重人情往来有时棘手的商业问题,反而在一顿晚餐中就能得到解决
16年的中国生活给Fabian最大的启示就是"耐心"。这位性格急躁的比利时人学会了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事物。在他看来,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理解这种变化需要时间和耐心。
回望这段经历,Fabian感慨万千。他见证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大国的转变,也经历了中西方关系的起起落落。但他始终相信,世界需要中国,正如中国需要世界。
这段异国生活不仅改变了Fabian对中国的认知,更深刻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从最初的商机追逐者,到如今深深扎根于此的"中国通",在这个日益分化的世界里,像他这样的"桥梁人物"越发显得珍贵。